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成才 » 教育综合 » 正文

(转)父母只做三件事--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6-23  浏览次数:7000

《父母只做3件事》

  苏敏

  青年学者林格提醒年轻的父母们,在教育孩子上不要再次步入误区。他认为,目前许多父母存在着盲信盲从的现象,有的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孩子的家教经验,而实际上,这些经验往往听着容易,做起来难。有些父母由于邯郸学步,结果适得其反。

  正当而立之年的林格,在中央某部委工作的这几年里,一直致力于教育研究。他和20多位知名教育专家一起,探索出一套素质家教的操作系统,并出版了《新家教》、《好父母》、《激励孩子好好学习》等操作实用性强的书籍。这些书问世后,受到许多年轻父母的喜爱,特别是《新家教》系列,发行量已超过几十万套,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案头参考书。

  谈到家教操作系统的重要性时,林格说,人类到目前为止的各种思想理论,实际上分两种,一种是理论本身,一种是如何实践某一理论的理论。比如说诚实做人是一个理论,要使这一理论变成现实,就必须有一套怎样使人诚实的理论,否则人们很可能会陷入美妙的空谈。人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后一种理论的探索与丰富。

  他认为,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家教方面的书籍,大多是“描述性”的,也就是举一个案例,或者援引一个故事,让人们懂得一个道理。对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来说,这些道理并不深奥,他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可实际上,他们中有不少人往往没有教育好子女;而一些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父母,教育子女却比较成功。林格认为,要把好观念落实到教育自己的孩子身上并不容易,懂了,但不会做,是当前特别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林格建议年轻的父母们看一种观念或理论,首先要注意其有无“可转移性”。他举例说,有一次,一位母亲听一场专家报告会时很感动,还向主讲专家请教了一个具体问题:“我的孩子喜欢撒谎,怎么办?”这位专家说:“孩子撒谎是由于思想压力所致,只要父母与孩子交朋友,他就会向你说心里话,孩子自然就不会撒谎了。”这位母亲听完后,觉得是这么回事,但回家一想,怎么缓解孩子的思想压力?怎样算交朋友?头脑又是一片空白。

  林格认为,作为教育研究者,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在转变父母观念的基础上,加强理性认识的可转移性研究,抽象出一般解决方案或解决原则,并使之成为父母自己的技术。

  林格还认为,对于父母亲来说,要将好观念转化成好技术,就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和思考,做聪明的父母。要善于把最有用的真东西提炼出来。所谓真东西,就是那些“能说出一个一二三,又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的有效建议”,如果只是一味地克隆、模仿,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接受理念与方法一定要谨慎。

 

------------

学会做孩子的律师(1)

------------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培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或者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真谛。

  要培植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要从自身出发,改变观念,调整位置。

  千万不可做孩子的“法官”。

  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对孩子施加影响与教育,不了解其内心世界是无从谈起的。而要了解孩子,第一要诀就是要呵护孩子的自尊,维护孩子的权利,成为孩子值得信赖与尊敬的朋友。

  优秀的“律师”总是能从自己的当事人角度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这样才能打好“官司”。所以,要积极影响孩子,就要先当孩子的“律师”。

  1.如何真正尊重了解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尊重”的含义包括“尊”和“重”两个方面,“尊”是指把孩子当作平等的、独立的人看待,“重”是指对孩子的一切——思想、情感、愿望、喜好加以重视和认真对待。

  (1)想得细一点

  父母是和孩子最亲密的人,但是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呢?曾经有人做过调查,给父母出了一份考卷,上面列了几十道题:

  你的孩子最崇拜谁?

  你的孩子感觉最兴奋的一件事是什么?

  从小到大,哪一件事对孩子打击最大?

  孩子最感兴趣的一次活动是什么?

  ……

  当然,这些父母的孩子也得到了同样一份问卷。把父母与孩子的答案两相对照,人们惊奇地发现,没有一位父母能答对一半以上的问题!这些父母可能熟悉孩子身上最微小的一颗痣长在什么地方,却怎么也弄不清楚孩子崇拜的偶像是叫迈克尔?乔丹还是叫迈克尔?杰克逊。

  为了实现“想得细一些”,从而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建议父母准备一个孩子成长笔记本,时不时记下点什么,比如你的孩子今天高兴了,他为什么事高兴,他今天和你谈话时透露了什么信息……不用太长时间,你就会有收获。

  (2)想得开一点

  父母与孩子的许多矛盾往往是因为父母“想不开”。比如,让孩子学钢琴,孩子就是不想学,父母就容易“想不开”了:一是我花这么多钱给你买钢琴、请老师,你还“狗咬吕洞宾”?二是别的孩子都在学,你不学,以后万一升学有“加分”,你岂不是吃亏?三是都说学钢琴提高智力什么的,还能陶冶气质,反正学总比不学好。这么一说,孩子当然得跟父母急。

  像这种时候,父母就得“想开一点”,来点“阿Q精神”也无妨,不妨这样想:一是我已经花了不少钱是不假,但如果孩子真不想学,他也学不好,这么下去费的钱更多,每个月上课就得好几百呢!二是孩子要学不好,以后就算升学有“加分”,恐怕也没他的份,再说学钢琴的那么多,竞争也激烈着呢!三是不管学钢琴有什么好处,孩子如果不喜欢,他也觉不出好来,提高智力的法子也多,找点其他孩子喜欢的吧。

  在遇到与孩子意见有分歧的时候,父母不妨依照下面三步曲:

  A.先考虑一下孩子的意见,看是否有道理。

  B.与孩子一起讨论商量,可以相互妥协,各让一步。比如对孩子说:“我同意你放学回来先看一会儿电视,但是,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在晚上八点前写完作业。”

  C.如果双方意见统一了,就要制定计划照着做。如果意见还是统一不了,先搁搁再说。在等待的时间里,父母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诱引”孩子“上钩”,比如,真想让孩子学钢琴,不妨在这段时间带孩子听听音乐会,或者请个懂音乐的朋友到家里弹弹那台钢琴。

  (3)想得少一点

  一位教育家说:“母亲最好只有一只手。”也就是说,对孩子要放开另一只手。

  有些父母也想让孩子多做事,多实践,但真到做的时候,不是怕孩子做错,就是怕孩子出乱子:“算了算了,还是我自己来吧。”这样一来,孩子的许多权利就被剥夺了。

  父母可以在孩子做事前先想想,孩子如果失败,最大的害处是什么?如果不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损害,就不用管了。

  这样想问题:

  A.你所担心的事情大部分不会发生。

  B.即使发生了,很快也会过去。

  C.利用潜意识的力量暗示自己。在头脑里设想一幅“图画”:孩子成功后的笑脸;你还可以为图画加上声音,孩子兴高釆烈地对你说话;然后再加上触觉,你高兴地抚摸着孩子的脸……

  D.保持忙碌。

  (4)想得通一些

  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秘密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品。

  人们都知道,走向独立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拥有个人秘密并能恰当处置是走向独立的前提。对于个人来说,秘密往往与责任紧密相连,并且要独立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远长不大的。

  A.允许孩子有秘密。父母应该做到几点: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不偷听孩子的电话,不强迫孩子说出不想公开的秘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要做到这些,主要依靠自律。如果信不过自己,可以先给自己设置一些“困难”,比如让孩子给抽屉上锁,自己不留“备份钥匙”;有条件给孩子的房间单独装电话(不是分机)等等。

  B.教会孩子辨别危险。父母可以在平时多与孩子交谈,让他们学会识别危险。比如,私下与网友见面可能有哪些危害,与男生单独呆在一个房间可能遇到的情况。让孩子明白哪些“秘密”是有害的。注意,在谈论这些话题时,不要针对孩子,父母只要真诚地说出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和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不要对孩子说“你可千万不能怎样怎样”,孩子一听到这种话就会烦躁,还很可能反驳:“你以为我连这都不懂?”

 

------------

学会做孩子的律师(2)

------------

 

  C.给孩子适当的帮助或引导。如果让孩子保守了自己的秘密,父母又怎样知道孩子的一些重要信息呢?

  一是要学会“察言观色”,孩子有心事时一般会在神情言语之间表现出来。这时,父母不要逼问孩子,而是可以跟孩子说些轻松的话题,或者带孩子参加一些有趣的活动,缓解孩子的忧虑,并在一个私下场合单独告诉孩子,如果孩子需要任何帮助,只要说一声。二是告诉孩子善于求助是一个现代人的本领。当孩子把心里话告诉可信任的成年人时,成年人不要像抓住了小辫子一样对孩子进行批评,或者说些丧气话,而应像帮助朋友一样给孩子帮助,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这样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

  2.如何建立父母的威信?

  父母的威信决定家庭教育的效率。

  什么是“威信”?

  “威”指的是对原则的坚持,“信”指的是对承诺的信守。

  有关专家对父母权威的来源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研究,认为只要从“来源”出发,注意自己的言行,即可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威信。

  以下是父母威信的四个来源:

  (1)诚实守信

  在“威信”一词里,“信”和“威”具有同等的地位,要让孩子对父母心悦诚服,诚实守信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对父母来说,有这几点原则:

  A.不在孩子面前夸口,胡乱许诺。承诺太多而又不能兑现,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会大大降低。孩子如果提出什么要求,不要随口答应,而是清楚地告诉孩子,可以还是不可以。

  B.对孩子做出承诺后,最好立刻把承诺写在一个随身的记事本上,提醒自己及时兑现。

  C.因为某种原因对孩子失信,应该及时向孩子说明,不能敷衍了事。应该郑重向孩子道歉,并和孩子一起商量可以用什么形式弥补。

  (2)责任心

  从前,孩子毫无例外地认为自己的父母最有本事,无所不知,而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开始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父母,发现父母身上的种种弱点。这个时候,要保持父母的威信,就不能单纯依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而应该让孩子看到你的社会角色,感觉你在社会上的“重要性”。

  A.要尊重你的工作,告诉孩子你工作的重要性。不管你从事怎样的职业,任何职业都有其美丽和尊严,你都应该为之自豪。要多和孩子谈谈你的工作,或者在休息日带孩子去你的单位看看。如果母亲没有职业,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一个与世隔绝只埋头照顾丈夫孩子的母亲很难持久获得孩子的尊敬。

  B.努力丰富自己。孩子能从日常的谈话和生活习惯得知你的爱好,父母对国内外大事表示兴趣,通过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与一些层次较高的朋友来往,都能获得孩子的尊敬。

  C.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父母与孩子积极参与救济灾民的事业,向遇到困难的同胞伸出援助之手,既尽到了社会责任,也使孩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更让孩子对父母生出了崇敬信赖之心。

  (3)从容的态度

  A.有主见。有主见的人才会有威信,这是肯定的。谁也不会信任一个自己都要依靠别人做判断的人。在孩子面前,你应该充分表现你的主见(别忘了,你可是孩子的主心骨呀),迅速地作决定,并且做了就不反悔。

  至少有一次,让孩子看到你站出来说话。比如,开家长会时,老师当众批评你孩子的不是,这时,当场站起来为孩子辩护!和孩子一起出门时,站出来指责你看到的不公正不道德的行为!只要有一次,孩子就会对你油然生出敬意。当然,并非要求你站出来抓歹徒。

  B.冷静,能控制情绪。在任何情况下保持冷静和理智,这本身就非常值得敬重。有威信的人首先要有力量控制自我。喜欢用发火来吓唬孩子的父母记住:不管你怎样发火,都不如冷静来得有力。

  有的时候我们的确也真的有点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时,为孩子想想,他们在向你学习,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怒火。你想给他们做一个怎样的榜样?

  C.乐观,而不是唠叨和抱怨。你会尊敬那些不停抱怨的人吗?你会愿意与成天唠叨的人相处吗?你一定会说:我躲还躲不及呢!孩子也是同样的心情,当他们听着妈妈的唠叨,心里恨不得赶快找个地方躲起来,要命的是还找不到这种地方!唠唠叨叨、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这些行为极大地伤害着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D.正确处理孩子犯错误。孩子犯错误往往是出于好奇或无知,有些时候也与控制不住自己有关。作为孩子本人,犯了错误常常惊慌失措,以为从此得不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喜欢和信任,而心存后悔。因此,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候。

  首先,给孩子以申诉权,让他从容地讲明错误是怎样发生的。

  其次,帮助孩子认清错误的性质及危害,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得到真正的成长。甚至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以免孩子的自尊心受挫。在这种情况下,犯错误的孩子一般都会吸取教训,加倍努力,对父母心存感激。

  (4)善于妥协

  向孩子妥协并不会降低父母的威信,相反,如果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向孩子妥协,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可亲可敬,“妥协有条件,威信自然成。”

  不能缴械投降,无条件的妥协等于向孩子“弃权”。长期如此,孩子就永远都不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他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的需求就是应该满足!

  也不能因为孩子的无理取闹向孩子妥协。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闹、撒娇,不知道怎么办,或者心肠一软,就满足了孩子的需求。这种妥协必然后患无穷,因为孩子从这一次的“收获”中明白了对付大人的办法。

    有效的妥协分为三步:

 

------------

学会做孩子的律师(3)

------------

 

  A.要求孩子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要求以及理由。

  B.和孩子讨论要求的合理性。

  C.向孩子做出一定让步,但孩子必须承担某种责任。

  学会做孩子的“啦啦队”

  千万不可做孩子的“裁判”。

  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竞争与拼搏的旅程。在人生的竞技场上,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是无法代替孩子的。

  但是,父母一定能给予孩子一种力量,使孩子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这种力量就是“啦啦队”的力量。

  我们应将自己的位置摆到看台上,远距离地进行助威,无论孩子是处于优胜者位置上,还是暂时落后,都应当给以积极的掌声,因为孩子要走向成功的终点,不能没有父母的“加油声”。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潜能,凡事做出积极的选择。自信心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把“自信心”当作教育的灵魂,或者说,孩子没有自信心,所有的一切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最有成就的成功教育家刘京海认为:“人是怎么生活的,靠自我概念!你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你才会像个好人一样去生活;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坏人,你便会像个坏人一样生活。所以,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好人、是个能人!这就是自信心,人格的核心也是自信心。10岁左右是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形成自信或自卑的自我概念,将会影响到人的一生。”

  1.如何发现并赞美孩子?

  (1)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首要任务是把孩子做对的事情从平凡的生活中挑出来,大加赞扬。

  有的父母会说:“我怎么发现不了孩子的优点呀?我总觉得孩子一无是处,怎么夸奖他呀?和别人家的孩子比,他还差远了,我怎么表扬他呀,一表扬不就骄傲了吗?”其实,有这种想法的父母是在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当然,并不是说父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一定不对,关键问题是您“挑剔”的是什么。如果您“挑剔”的是孩子的缺点、短处,那么您传达给孩子的肯定是消极的信息。如果您“挑出”的是孩子的优点,那么,您自然会肯定孩子、赞扬孩子。

  (2)怎样的赞美才是有效的

  A.赞美要清楚而及时。“清楚”使孩子明确自己做得对,从而有助于他们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及时”表明反馈的时效性,及时的反馈和赞美才是有意义的。

  B.赞美的重点应该是在“努力”上,而不是“能力”上。对孩子的赞美和奖励应根据孩子是否尽了力,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提高。

  C.赞美孩子要具体,有根据,注重赞美“具体行为”和“具体细节”。

  D.赞美要有新意。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简单赞美,孩子就会陷进“赞美疲劳”,所以还应该不断选择新的角度发掘新的内容,特别是潜在的优点,比如孩子如果学习好,仅仅是称赞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就显得没有新意,还不如赞美他学习方法独特,效率很高,以促进他更加注重效率和方法,会使他的成绩“更上一层楼”。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从新角度上看问题,能从孩子表现出的细微处,及时发现孩子身上潜在的东西,给以赞美和肯定。

  E.赞美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只有适合孩子的赞美方式才是有效的,在赞美孩子时要做到大小有别。小孩子喜欢父母的拥抱、亲吻、抚慰或说一些亲切的话语,而对大孩子,这一套可能就行不通,这时,你可以采用眨眼、竖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等方式。另外,也可以适量地对孩子比较大的进步进行物质上的鼓励,比如送一个小礼物,但不能滥用,不能让孩子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3)一分钟赞美法

  A.事先告诉孩子,当他有好的表现时,父母会赞美他。

  B.每天都挑出孩子一天里做对的事情。

  C.具体告诉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

  D.告诉孩子父母对他做对的事情有多么高兴。

  E.静默几分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愉快心情。

  F. 做符合自己内心感受的事情,或者告诉孩子您爱他,或者拥抱孩子,也可以两种都做。

  G.请孩子也这样做,当孩子发现父母有做对的事情时,也要赞扬父母。

  H.父母也可以使用一些无声的夸奖,如用笑容、眼神、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做出反应,这也是赞扬的一种好方法。

 

------------

学会做孩子的律师(4)

------------

 

  2.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一个自信的人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失败的,而失败恰恰是对人自信心的挑战。一个人是否养成了有毅力的、顽强的习惯,关键是看他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

  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如何面对失败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首先,父母亲应当认识到的是,失败究竟是什么?失败就是指预定的目标没有达到或者达不到,或是受到打击或者陷入困境等。一般来说,失败总是先于成功,过不好失败关,就很难实现成功。失败不是一种静止的局面,它还会发生变化。它不向好的方向发展就会向更坏的方向发展,使你一败涂地。如果你的态度正确,就可以反败为胜,态度不正确,那就会受到更严重的第二次打击,失败是会发生连锁反应的。

  其次,父母亲应当和孩子共同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在挫折面前,父母与孩子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要相互支持,共同努力,锻炼强健的应对挫折的能力。具体的课程分为三个步骤:

  (1)克制痛苦,避免连锁反应

  A.首先,要学会正确对待失败所带来的痛苦。正是因为自己精神上的痛苦,才使人受到第一次打击时,就精神涣散,失去防守和反攻的能力,放弃眼前可以转败为胜的机会,坐等第二次打击的到来。

  B.在精神上对失败要有所准备。一个普通人,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胜利者。人的身上有许多的缺点、短处,也是在失败的痛苦磨练中,才肯丢掉这些毛病。只有经过失败的历练,人们才可以变得更加坚强、韧性,才更懂得生活,更懂得人的价值。失败是痛苦的,有时候是灾难,在还没有出现之前,尽量避免它,在发生之后,我们就不要把它看成完全消极的东西,而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积极作用,把它作为提高自己精神力量的好机会。失败是难免的,所以我们在精神上对失败应该有所准备。另外,我们平时也要注意在每一个小失败中锻炼自己控制感情的能力。

  C.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无用的感慨上。体会痛苦,只会越体会越痛苦,既不能消除痛苦,也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贻误时机,带来更可怕的后果。不要后悔,不要抱怨,失败的教训是要总结、接受和牢记,但这和后悔、抱怨是两码事,不要带着情绪,而是要依靠理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过去,而是现在和将来。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想一件事:现在怎么办?

  (2)看清真相,努力实现转机

  A.看清楚是不是真的失败了,特别要看清楚它的局部性和暂时性。不要让失败盖住一切,甚至窒息了你的智慧。要对失败精确地描述,要说明它仅仅是某一个局部的失败,或者是在某一个时间段内的失败,某一次试探性的失败,暂时的失败……最好把它的局部性和暂时性写在纸上。

  B.看清楚有利因素,吸收有利信息。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关键首先就在于要看清转化的有利因素。对立统一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我们应该坚信任何人在任何失败中,也会找到有利因素的。越是处于失败的境地,越是要冷静地去发掘有利因素,充分地利用,去争取胜利。同样,失败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信息,除了关于有利的信息以外,还会带来一些失败的连锁反应的信息,以及失败的起因及后果的信息,都需要仔细分析。

  (3)积极行动,条件决定发展方向

  A.坚定信念,努力创造条件。我们一定要坚信有转败为胜的可能,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但是它的发展方向,取决于条件,条件决定发展方向。

  B.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当时机来临时,我们能不能敏感地认识到它,认识到它后,敢不敢当机立断,付诸行动,这是成败的关键。

  C.出奇制胜,殊途同归。有时候,我们遇见的失败看起来是无法挽回的,其实,我们如果把目的弄清楚,就会看到通向目的的路不止一条。我们可以换一条道看看,往往能出奇制胜。

 

------------

学会做孩子的“镜子”(1)

------------

 

  千万不要做孩子的“训兽师”。

  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认识自己都是依据他人的反馈而实现的。孩子的自我意识的提升过程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就需要父母的“反馈”作用,也就是镜子的作用。

  1.如何和孩子沟通?

  有位妈妈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十天不许说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地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

  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呢。谢谢你听我说这些事。”

  由于一个特殊的原因,这位母亲体会到了“沉默”的重要意义。

  如果能倾听孩子诉说一次,那么你与孩子的距离就会拉近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体验。两个人本来并非特别亲密,但在一次完全“零距离”的谈心后,却成为莫逆之交。父母如果希望与孩子的关系更融洽、更亲密,希望家庭气氛更和谐、更温馨,就应当想方设法让孩子向你倾诉。

  另外,给孩子倾诉的机会,让孩子宣泄心中积郁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这些压力如果找不到宣泄的通道,就会对人产生损害,而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孩子而言,伤害就更大。他们可能因此变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闭,对人与人的感情不信任。也可能因此走向偏激、叛逆,通过一些不正当的途径发泄自我。

  第一步:停下来。

  当我们要做一件重要的工作之前,是不是先得把其他的事情停止下来?你不可能一边演算习题一边看电视,也不可能在与人聊天的同时写一份重要文件。那么听孩子说话也是同样的道理。

  全神贯注听孩子说话,不仅是尊重孩子的态度,同时也能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父母应该坐下来,用眼睛注视着孩子,微笑着静静听孩子倾诉,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另外,在倾听这一刻,父母的心理应该是一张白纸,对孩子所说的东西不妨先全盘接受,而不是急着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评判和批驳。

  孩子最令人惊异也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就是他们是全新的,他们的头脑里总是充满着那样新鲜的想法、观念和情绪,这些东西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已经非常陌生了。“停下来”或许孩子将会给你带来另外一种美感。一位母亲谈到这样一件事:

  母亲把一个驼背的孩子带到自己家玩。

  事先,这位母亲反复叮嘱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要在他的新朋友面前提到他的生理缺陷,以免刺伤他。

  那天下午,两个孩子玩得很高兴,当他们终于坐下来的时候,母亲听到自己的孩子问对方:

  “你知道你背上那个东西是什么吗?”

  驼背的孩子支支吾吾,十分尴尬。母亲很紧张又很生气,很想出去把自己的孩子训一顿,但她忍住了没有出声,她听见自己的孩子说:

  “那是上帝为你造的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的是你的翅膀。时候一到,上帝会把盒子打开,你就会像天使一样飞起来。”

  多么具有深刻意味呀!

  不妨采用以下“停下来”的操作规则:

  (1)行动上

  A.暂时停下正在看的书、正在写的信、正在做的家务。

  B.关掉收音机或电视。

  C.和你的孩子一起坐下来。

  D.用眼睛注视着你的孩子。

  E.如果孩子十分激动,先给他一些抚慰。

  (2)语言上

  A.“别着急,咱们慢慢说。”

  B.“没关系。”

  (3)心理上

  A.告诉自己:“我正在听孩子说话,我要完整、清楚地听他把事情说完再做判断。”

  B.提醒自己:“我不要联想起以前的任何事,我只是试图了解孩子现在的处境和他的心理。”

  C.提醒自己:“我决不打断孩子的话;我决不轻易作出判断;我决不能让孩子感觉跟我交谈是一件可怕的事。”

  第二步:等一等。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时候他说出口的话并不真是他所想的,而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即所谓的“口不择言”。这个时候,父母凭着孩子一两句话是很难得出正确判断的。也有些时候,孩子说出口的话因为没有经过逻辑组织,在父母听起来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这个时候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能急躁。不要听了孩子一两句话就大叫:“什么,你舒舒服服呆着,爸爸妈妈挣钱养活你,你还过不下去了?”也不要指责孩子说话的方式:“你究竟要说什么呀?要说话就好好说,别有一句没一句的!”这样的批评足以让孩子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失去说话的自信。

  不妨等一等,听孩子把话说完,或者说,听孩子说出全部事实。

  你可以用下面一些办法:

  (1)什么也不做,停下来不说话,关切地注视着孩子,等着他说下去

  (2)语言上

  A.重述孩子刚才说过的话。如:“你刚才说要把你们班主任杀了,这个人为什么该死呢?”

  B.揣测孩子的情感。如:“看起来你很生气。”“你有点控制不了自己了,是吗?是不是感到火往脑袋上冒?”

  C.用声音或语言认同孩子的情感。如:“听起来你很失望,你其实完全理解了课文,但因为粗心丢了分,这是让人生气。”“你看起来很累,这次考试前你不巧生病,影响了复习,真是不走运。”“哦”、“嗯”、“我明白了”。

  D.用点幽默。如:“你刚才说要把你们班主任杀了,预备什么时候动手呢?”

  E.表示对孩子说话的兴趣。如:“这真是很有意思,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唉,要是我当时也在就好了。”

  F.启发孩子说下去。如:“你就是因为这个生那么大的气,那么你冲他们发火,他们有什么反应?”“你说班上有一半的人都反对你,那一定还有一半的人支持你了。”

 

------------

学会做孩子的“镜子”(2)

------------

 

  (3)行动上

  A.做一些抚慰孩子的举动,比如为他擦汗,给他倒杯水。

  B.部分身体接触,比如轻拍孩子的手。

  C.始终保持投入地听孩子说话,不要停下来做别的事。

  (4)心理上

  A.提醒自己:“他这样说,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B.提醒自己:“这孩子的语气令人生气,但我一定要保持冷静。”

  C.提醒自己:“我应该多知道一点事实再下判断。”

  D.提醒自己:“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把心里的话说出来,而不是听我说话。”

  第三步:自己来。

  有些时候,我们听孩子诉说了事情经过和他的想法,事情也就完了,但有时,为了解决问题,或者为了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还需要再加一笔。这一笔加得到位,那就是画龙点睛,要加错了,那就是画蛇添足。

  一个建议是父母尽量少用自己的嘴巴给孩子提出指导和意见,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而你依然做一个倾听者,并对孩子的分析和判断做简单的引导。父母说得再多,孩子未必听得进去,而经过他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则会真正成为他自己的经验。

  所以不妨采用“自己来”的方法,就是引导孩子自己来进行分析和判断,父母亲仅仅是倾听者。

  你可以试试下面的办法:

  (1)直接询问孩子

  注意,“询问”不是“反问”,更不是“质问”。父母应该在接纳和认同孩子的情感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询问。如:“×老师那样对待你,的确很不公平。不过,你想过没有,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让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

  如:“×老师没了解全部事实就训你,这的确是他不对。老师也会有错误的。而且,×老师很看重你 (举出一些事实),我想他可能是对你期望很高,看到你的毛病就急了。你说呢?”

  (3)直接评价孩子的行为

  如:“我认为你这样做是对的,对于这种事不应该袖手旁观,你应该把你这样做的理由告诉你的老师和同学。”“不,我不同意你这样做。小琴这样做很伤你的心,但你这种做法也会伤害她,何必要两败俱伤呢?”

  (4)把孩子面对的问题清楚地说出来

  如:“那么,你现在的处境是这样,同学以为是你向老师告状,所以都不和你说话,是吗?我能理解,你现在一定难受得很。”提供一些信息、建议和选择的机会。“听说今晚有场球赛,你和小金一起去看场球会不会感觉好些?你如果真想这样做,我可以给你钱。”“你觉得……怎么样?”“如果……会不会有帮助?”

  (5)给予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如:“如果书本上的内容能通过一个机器输送到脑子里去,那就好了,听说科学家们正在研制这种机器呢。”

  2.如何把握惩罚的分寸?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但是,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1)关键是保持冷静

  明确你惩罚孩子的目的,你不是为了伤害孩子,不是为了剥夺他的权利,不是要报复他,甚至也不是为了要“教训”他,你的目的是要帮助孩子认识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以及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切勿惩罚孩子。因为这个时候父母很难控制自己的怒火,孩子的注意力也完全放在怎样逃避父母的怒气之上,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保持冷静,并且了解事实真相。这通常是最难做到的。

  A.在脑子里冲自己大喊一声:“要镇定!”

  B.慢慢地深呼吸三次。

  C.在心里缓慢从1数到10。

  D.你用下面一些问话从孩子那里了解事实:

  “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

  “你在这么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那么做?”

  (2)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了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得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

学会做孩子的“镜子”(3)

------------

 

  (3)自然惩罚法

  有一位家长说孩子总是丢三落四,她的办法是什么呢,在孩子每个口袋里都放着钱,每个口袋都装上名片。

  而另一位母亲,则全然不同。孩子去夏令营,妈妈问:“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妈妈一看,衣服带得不够,手电没带,就问孩子:“那边的气候你知道吗?衣服够不够?晚上活动的东西都准备了吗?”孩子说:“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第二天,孩子背着包就走了。一个星期后,孩子回来。妈妈问:“玩得开心不开心?”“开心。”“有没有什么麻烦?”“哎呀,冻死了,没想到山里这么冷。”“还有呢?”“晚上活动没有手电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样,出差之前列个单子,好好咨询一下。”

  这个妈妈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因为孩子冻一点,晚上麻烦一点,没有危险,但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

  曾经有一个家长说自己的儿子没有责任心,小黄帽一个学期丢了8个。我问:“你是不是丟一个给买一个?”他说是啊。我说:“你这样下去,孩子没法有责任心,他无所谓啊,丟了马上买新的,有什么可着急的?”“那怎么办呢?”我说:“他要是再丢了,让他自己找去,找不到,那就第二天光着脑袋去上学。”“那被老师批评怎么办?”“对呀,就是要让他受批评。”“然后呢?”“然后,用他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新的小黄帽。没有零花钱,就取消他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比如第二天要去麦当劳,那就不能去,因为那个钱要用来买帽子。这样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

  (4)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一是让孩子冷静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想想怎样改正。

  二是让孩子写封信,说明自己做错的事,以及准备做些什么改正。

  三是让孩子写信、打电话,或者当面向受害者赔礼道歉,如果需要,陪孩子一起去。

  四是让孩子用零花钱赔偿弄坏的东西,或者将拿走的东西送回去。

  五是让孩子说几件本来可以做的事取代错误行为。

 

------------

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1)

------------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培养人品是最最重要的。

  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即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也就是说,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毫无疑问,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人格的培养问题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后来,经过长期研究探索,我们重新发现,习惯与人格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而基础水平决定人的发展水平。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德习惯是道德行动自动化的过程,是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个人品德的突破点,是品德发展的质变的指标。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德育效果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地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应,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

  怎样培养习惯呢?

  1.起点要低

  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这样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充分尊重儿童的权利,让他们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自己决定养成哪些好习惯、改正哪些坏习惯,自己决定采用哪些方法,并主动学会与成年人的合作,这应当成为习惯教育的第一原则。当然,成年人的引导与帮助是必要的,但只有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教育才能成功。

  3.父母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每个父母与教师都需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哪些好习惯值得保持,看自己有哪些坏习惯需要矫正。一个勇于承认自己缺陷的人,才是现代人。学高为师,行高为范。父母与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必须为人垂范,否则何以服人?

  虽然说,人无完人,但成年人毕竟会有不少好习惯,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统会让我们受益多多。也许,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基础。问题是,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的孩子是在信息时代长大的,他们吸吮着改革开放的新鲜乳汁成长。他们身上有许多我们并不一定具备的优点和习惯。因此,我们不能只想着教育孩子,也要向孩子学习,科学的态度是与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4.重在培养人格化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技能的,而技能必然包含一系列指标与规范的和谐混成。因此,希望能将习惯培养细化到惊人的程度。也就是说,不同年龄的孩子需要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培养这些习惯应采取哪些具体步骤?应达到什么样的规范标准?都应当通过研究实践总结出来。当然,这是对研究者的要求。对于父母与教师来说,只需要针对自己的孩子的情况,确立培养目标及方法即可。

  问题在于,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出良好的习惯?

  譬如,有人提出微笑服务时,要求服务者露出八颗牙齿。大家可以对着镜子试一下,露出八颗牙齿时的笑容确实是灿烂的。应当说,这一要求是有依据的,但是,稍有社会经验的人也非常明白,露出八颗牙齿的笑容未必发自真心,假笑、干笑、傻笑、狂笑等等,都可以露出八颗牙齿,这是人们所需要的吗?

  由此,我觉得,习惯培养应当人格化而不能单纯的技能化。说具体一些,就是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应当以健康人格为核心目标,注意观念与情感的培养,使孩子对每一个好习惯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而晓之信之践之。

  5.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

  按照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21天。这个数字当然是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一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肯定不一样。既然这21天是个平均数,那我们用一个月的概念更好记,而且更保险,所以“培养习惯重在一个月,关键在头三天”。同时,专家还总结出习惯培养的七个秘诀,即:

  (1)真正懂得重要性

  (2)找出可行性分析

  (3)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4)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5)每天前进一点

  (6)借东风

  (7)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

  6.习惯养成的步骤

  心理学家们认为,小学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尽管品德培养应该有多种起步,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也离不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但从道德行为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到底有哪些基本的环节和方法呢?可以概括出六大步骤:

  (1)认识习惯的重要

 

------------

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2)

------------

 

  (2)与孩子及相关人员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

  (3)进行形象感人的榜样教育

  (4)持之以恒地练习

  (5)及时而科学地评估引导

  (6)逐步培养良好的集体风气

  大家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培养一个好习惯或改正一个不良习惯是艰难的,也是必须的。

  培养好习惯需要用加法,持续21天就会开始养成;矫正坏习惯则需要用递减法,逐步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

  每一个父母只要有爱心和恒心,都可以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完全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

 

------------

通过培养习惯铸造人品(1)

------------

 

  1.正派

  树不直,则难以长大成材,而在生长过程中也难以舒展,无法抵抗更多的风雨雷电。人的成长也一样,不正直则不能顺利地接受成长本身所带来的风险。一棵树要健康正直地生长,主要要依靠:

  一是树根的扎实深刻,才能充分吸收养分。

  二是树干的力度,才能保持正直生长的方向。

  三是树枝的飘摇直上,才能潇洒自主。相对于求知和学习来说也是如此,“树根的扎实深刻”就是稳健踏实的作风,才能不断深入,从而具备钻研的底气和实力。“树干的力度”就是战胜怠惰克服干扰因素的力量,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求知欲。“树枝的飘摇直上”就是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爱憎分明,勇于选择,才能树立远大的目标。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生的影响,在全美国选出50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在后来收到的回信中,有两封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出中间的一个又大又红的,十分喜欢。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地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留给他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口,并把那个最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学会了不择手段,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抢,反正我可以使用一切手段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直到现在被送到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成功人士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的苹果拿在手上高高举起,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3个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最大的苹果。我们三人比赛锄草,结果我赢得了它。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正派”的定义,所谓正派,就是通过正当的手段遵循公平的原则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我们经常说的口号——坦荡无私,作风正派,摸摸自己的良心等等。

  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学会遵循所有的游戏规则,在学习中也一样,只有遵守竞争规则,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充分使用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否则就很容易经常选择投机取巧的方式,而选择了投机取巧并且达到目的之后,人的精神气质以及深层心理结构就会发生改变,或者阴暗,或者低靡,或者消极等等,这样,不仅人格受到挑战,而最终也会陷进学习的困境之中。

  正派的孩子会得到最完美的回报的,而更重要的是因为正派,还能确定他们求知与学习的正确方向,在正派的前提下学得的东西才更加扎实,功底和才华因为正派而变得更加稳固,将来才能派上真正的用场,才能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正派的习惯:

  (1)说了就要做,言必行行必果的习惯

  (2)自觉按照规则办事的习惯

  (3)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的习惯

  (4)善始善终,做一件事情必须坚持到最后的习惯

  2.诚实

  有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读硕士。小伙子在实验室里成绩非凡,很受赏识。一天,导师说:“XX先生,明天我要外出开会,您能一个人在实验室工作吗?”小伙子连连点头。第二天,导师走了,小伙子拼命打公费的国际长途电话。月底结账时,导师发现电话费很高,一核对恰好是她外出那一天电话费最高。她问中国学生:“XX先生,那一天是您一个人在实验室工作吗?”小伙子点头。导师又问:“那么,您打国际电话了吗?”“没有。”小伙子一口否认。导师什么话也没说,内心里却非常愤怒,第二天宣布辞退了中国学生。也许,有些人不把撒谎当回事,可在许多国家是难以容忍欺骗的,更不肯与撒谎者共事。

  坦率地说,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正受到严重挑战。儿童说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或让孩子因说真话而受惩罚,或自己就常常说谎。实际上,谎言是灾难的导火索。作为父母,如果对孩子守信用,孩子就会仿效。当孩子诚实守信时,父母也要及时鼓励孩子。

  请记住,孩子撒谎有三大原因:一是说真话受到了惩罚;二是为了逃脱困境;三是把想像中的事当真的说了出来。因此,只有让说真话的孩子得到鼓励,而让说假话的孩子受到惩罚,并持之以恒,便会让孩子逐步养成诚信的好习惯。

  诚信的习惯:

  (1)遵守诺言、说话算数的习惯

  (2)实事求是的习惯

  (3)真诚待人接物的习惯

  (4)守时的习惯

  3.责任心

  对自己负责任,才能对更多人负责,才能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是否具有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现代人的重要标志。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不难想像,一个人如果在儿童时期事事依赖别人,没有独立做事的锻炼,在成年之后难以独立于社会,更难以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

通过培养习惯铸造人品(2)

------------

 

  责任感的教育应当渗透在一时一事中、一言一行中。其中,父母们特别要注意对孩子所犯过失的处理。在这种时候,父母应当保持理智和冷静,尽量不要大声训斥,更不要夸大其辞恐吓孩子,而应当实事求是地讲清道理,明确指出弥补过失的办法。

  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把孩子发生过失的时刻称为关键时刻,因为能否处理好过失具有关键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孩子也许会毫不在意责任心,或者过于恐惧而导致精神崩溃;如果处理得当,孩子可能会吃一堑长一智,由此走向成熟,成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现代人。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负责任的习惯: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2)经常反省的习惯

  (3)正确面对过失,勇于承担责任的习惯

  (4)在家庭和学校中承担具体责任的习惯

  (5)服务他人的习惯,有社会责任感

  4.爱心

  在我们的生活中,爱心是无限珍贵的人性瑰宝。特别是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特点显著的新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尤其显得重要。

  记得在哪一本书上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又冷又黑的夜里,在美国中部一个乡村的道路上,一位老太太的汽车抛锚了。由于这里人烟稀少,她等了半小时左右,终于有一辆车经过,开车的男子见此情况便下车帮忙,几分钟以后,汽车修好了。老太太问开车的男子要多少钱,他回答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助人为乐。但老太太坚持要付些钱作为报酬,否则觉得自己过意不去,开车的男子谢绝了她的好意,并建议她将钱给那些比他需要的人,最后,他们各自上了路。

  紧接着,老太太来到了一家路边的咖啡馆,一位怀孕的女招待即刻给她煮了一杯热咖啡,并问她为什么这么晚还赶路,于是老太太就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讲述给她听。女招待听后感慨道,这样的好人真是难得。然后老太太也问女招待为什么工作到那么晚,女招待说是为了迎接孩子的出世,而需要第二份工作,这第二份工作就是夜晚兼职当咖啡馆的女招待。老太太听后执意要女招待收下200美元的小费,女招待说,我不能收下那么多的小费,老太太坚持说,你比我更需要它!

  女招待回到家,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我想结果很让人惊讶,她的丈夫就是那位好心的帮助修车的男子。

  也许真的是善有善报。事实上,具有爱心的人终将幸福。同时爱心作为人性的一线光芒对于孩子的学习也有巨大的帮助。

  我们来分析一下具有爱心的人的心理形成特征。

  首先,当爱心油然而生的时候,他(她)就会有一种极端敏感的神经冲动。这种神经冲动将把自己的所有感觉器官打开,这时,接受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其次,当一个人经常无私帮助别人时,他(她)的整个心态是平和的、从容的、积极的。内心深处自然就会形成一种稳定的、高尚的动机概念,这种动机概念与学习的动机是相互连接的,所谓举一反三,便会将学习的热情激发起来。

  第三,具有爱心的人,通常都是真正自信的人。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心中的目标,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而爱心是自信的伴生物。美国作家马尔兹说:“我们要以信心充实自己,就像我们每天要以食物充实自己一样。”有了自信,还能学不好吗?而我认为,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尽管很多,但其中一个捷径就是从培养孩子的爱心开始,在鼓励孩子爱人、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从更高的角度上来引导孩子形成“我能行”的意识。另外,还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爱心支撑,“自信”就不是真正的“自信”,即使已经克服了自卑,形成了自我的信心,也很容易演变为“狂妄”或者“自负”。

  爱心的习惯:

  (1)孝顺老人和长辈的习惯

  (2)与人共享的习惯

  (3)呵护身边小生命的习惯

  (4)帮助弱者的习惯

  5.合作精神

  合作就是团结协作,围绕一个目标去做事。成功者的道路有千千万万,但总有一些共同之处,团结协作是许多成功人士的共同特性。据分析,诺贝尔奖成果的获得80%以上都是合作的结果。

  可是,目前孩子们的合作意识怎样呢?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80%以上的独生子女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这是当今独生子女的主要人格缺陷之一。陶行之说得好: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下面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一次考试,是一次不寻常的考试。主考官是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考生仅仅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

  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一个外国教育考察团来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

通过培养习惯铸造人品(3)

------------

 

  一位教育专家提出要当场做一次教育实验。专家随便走进了一间教室。他对同学们说:“这个模型代表一个矿井,里面的三个小球代表矿工。我请三位同学用手拉住球上的线绳。我给同学们一个暗号,表示矿井突然进水了,水又大又急,井下的人有生命危险。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看谁能迅速地拉动手中的线绳将小球提出井外,看谁第一个逃出现场,脱离危险。”

  话音刚落,小梅等三名同学被请到讲台桌前应试。小梅仔细观察一下矿井,矿井好像一个细口径的啤酒瓶,心想:“如果我们三个人在接到命令的一刹那一齐猛拉小球,都只想到个人首先逃脱危险的境地,三个小球非卡死在井口不可,前进不得,后退不得……”

  就在这紧要关头,她急中生智,悄声对两个小伙伴说:“你一,他二,我三。”

  专家一声令下,三个小球被线绳拴着,“呗儿”、“呗儿”、“呗儿”,迅速地跳出井外。教室里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专家高兴得欢呼起来,马上把小梅抱起来,举起来。小梅和小伙伴们简直像凯旋的将士一样受欢迎。

  专家说:“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这个教育实验,可是,都失败了。今天,在中国,在北京,这个实验一下子获得了成功,我真高兴。我应该给你们满分。你们交上了一份超常的答卷!我祝贺你们!热烈地祝贺你们获得了成功!”

  专家问小梅是怎么想出来的办法,小梅骄傲地说:“老师平时总是教育我们,下课出教室门的时候不要拥挤。要有秩序地一个人一个人地走出去,不然大家一齐挤在门口,都卡在那里,想进的进不去,想出的出不来……”

  平时养成的好习惯,到了紧要关头,会产生无比的威力。可以说,习惯养成如何可能决定人生的成败。

  善于合作的习惯包括:

  (1)尊重和倾听的习惯

  (2)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激的习惯

  (3)乐于助人

  (4)虚心请教别人

  (5)团结友善

  (6)平等待人

  (7)尊重不同意见

  6.讲究效率

  讲究效率是一项特殊的非智力品质。表现为:

  (1)做事有计划

  当儿童逐步习惯了行动之前做计划,一个神奇的变化就开始了。如果我们耐心地与孩子讨论计划,并使计划趋于可行,那么,孩子也就悄悄地成熟起来。做大事从做小事开始,譬如,每天临睡之前,将第二天穿戴的衣服或使用的东西摆放整齐,就是儿童做事有计划的必要训练之一。

  (2)做事有条理

  做事有条理,不仅是做事有效率的保证,而且会使人养成审美的习惯。据我所知,有许多孩子早晨起床找不到袜子,其他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也常常丢三落四,想不起来弄到哪里去了,这便是做事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的坏习惯,如不改变,将给一生带来麻烦。

  (3)按规律做事

  引导孩子计划周密,学会有条理、有理智的生活,都离不开科学的态度。也就是说,要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能冲动蛮干乱计划。

  比如,关于睡眠问题,睡眠不足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问题,虽然原因多多,与计划的不科学也有密切关系。

  睡眠不足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因为当一个人睡眠不足的时候,神经就会很脆弱,各种心理疾病也就会趁虚而入。可见,睡眠对孩子的作用是很大的。

  改变人关于睡眠的观念,有效的办法之一是了解人身体的规律。人体24小时在干什么呢?据报载:

  1点:处于轻微睡眠状态,人很容易醒来,此时特别容易感到疾病的存在。

  2点:除肝脏外,大部分人体器官基本停止工作,肝脏则利用这段空闲时间紧张地工作,首先为人体排除毒素,人体正经受着自身的“大清洗”。如果此时想喝点什么,那么千万不要喝咖啡或茶,特别是酒精类饮料,最好喝一杯水或牛奶。

  3点:机体处于休息状态,体力几乎完全丧失,此时的血压、脉搏和呼吸都处于最弱状态。

  4点:呼吸仍然很弱,大脑的供血量最少,机体处于最微弱的循环状态,此时人容易死亡。但此时人的听力很敏锐,极易被微小的动静所惊醒。

  5点:人已经经历了几次梦的过程,如果此时起床就能很快进入精神饱满的状态。

  6点:血压上升,心跳加快,此时机体已经苏醒。

  7点:人体的免疫力特别强,如果此时受到细菌或病毒的感染,人体能够轻易战胜它们。

  8点:机体休息完毕,肝脏已将身体内的毒素排出,这时千万不要喝酒,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9点:兴致升高,痛感减弱,心脏全力工作。

  10点:积极性上升,人体处于最佳状态,痛苦烟消云散,热情将一直持续到午后,任何工作都能够胜任,此时喝茶聊天,将虚度一天中最清醒的时刻。

  11点:心脏有节奏地继续工作,并与我们的心理积极保持一致,此时几乎感觉不到大的工作压力。

  12点:人的全部精力都已被调动起来,此时不应吃大量食物,最好晚一小时吃饭。

  13点:肝脏休息,血液中溶入一些糖原。白天第一阶段的兴奋期已过,感觉到有些疲劳,应适当休息一下。

  14点:精力消退,此时是24小时周期中的第二个低潮阶段,反应迟缓。

  15点:重新改善,感觉器官此时尤其敏感,特别是嗅觉和味觉(美食家大多选择此时吃饭),之后人体重新走入正轨。

  16点:血液中糖的含量升高,一些医生把这一过程称为“饭后糖尿病”,但这却不是病,兴奋期过后开始衰退。

  17点:效率仍很高,运动员此时应加倍努力训练。

 

------------

通过培养习惯铸造人品(4)

------------

 

  18点:人的肉体疼痛感重新减弱,想多运动的愿望上升,心理兴奋渐渐下降。

  19点:血压上升,心理稳定性降到最低点,人们很容易激动,常会因一些小事而争吵,此时对过敏症患者来说不太好过,开始头痛。

  20点:此时人的体重最重,反应出奇地敏捷,司机处于最佳状态,几乎不会出事故。

  21点:精神状态一般,学生和演员非常清楚此时的记忆力特别好,善于记忆白天记不住的课文和大段台词。

  22点:体温开始下降。

  23点:人体准备休息,细胞修复工作开始。

  24点:如果我们在此时休息,那么无论是机体还是大脑都将排除一切干扰,人会很快进入梦乡。

  基于上述根据,父母是否应当引导孩子想一想,该制定一个怎样的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表呢?可能有人会说,谁不想充分睡眠?考试升学压力太大了,怎么办?的确,过重的考试升学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要取得好成绩,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方法。同时,你对一次两次考试重视固然不错,要不要对孩子一生负责呢?如果从小养成少睡眠的习惯,再加上不吃早餐等毛病,孩子一生的幸福恐怕就潜藏了危机,这不是智者的选择。

  (4)合理消费

  孩子乱花钱,消费大手大脚,是让许多父母头痛的坏习惯。的确,这种坏习惯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损害人的精神,甚至会形成孩子成长的致命缺陷。

  给孩子自主权,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学会计划,这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成功之道。

  总之,讲究效率的习惯主要包括:

  人生有规划,做事有计划,善始善终;

  自我管理有条理,勤俭节约;

  每天生活有规律,节省时间,做事不拖拉;

  乐于接受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能;

  合理消费,节省成本等习惯。

 

------------

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1)

------------

 

  这是我们总结的四个常见的家庭学习辅导的误区:

  一是放纵不管,任其潇洒。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只有到了考试、升学时才会注意孩子的学习分数。平时放纵孩子,也放纵自己,在家里经常聚集了很多朋友打麻将,喝酒,大声嚷嚷等。

  二是乱管瞎管,种瓜得豆。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指导方法,只好采用“想当然”的管教方式,比如使用金钱刺激,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就奖励100元,考不好,就体罚等等。

  三是唠叨数落,肆意打骂。父母亲天天无休止地唠叨数落,使用的语言简单,不是“你不要总是贪玩”、“你还不抓紧时间做作业”,就是“你一定要争气,学习搞不好,将来就没有出息”等,孩子天天听着这些不断重复的“废话”,味同嚼蜡,时间一久,不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形成了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的不良习惯。更为甚者,还会因为“恨铁不成钢”,使用具有“历史性特征”的打骂方式。

  四是代替包办,制造“机器”。教育并非制造听话的、为人使用的机器,而是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许多父母认为,指导孩子的学习,就是天天帮助孩子复习功课,天天检查孩子的作业是否正确,替孩子改错,替孩子削铅笔、看课表、收拾书包,甚至看着孩子不会写作文,不会做数学题,恨不得自己代替孩子去做。另外,“代替包办”还有一种现象,天下父母从来没有一起开过会,但一定有一句话是完全一致的,这句话就是:“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一切都不用你管。”让孩子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学习机器”,什么也不会,只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埋头学习,成了地地道道的书呆子。为什么偏偏我们的孩子不爱学?

  我们调查发现,回答“喜欢学习”的小学生占8.4%,初中生10.7%,高中生仅占4.3%。另外,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43.6%的中小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很大。20%把学习压力视为最令自己烦恼的事情。最大的问题在于,大部分独生子女对学习活动本身缺乏兴趣,不能感到快乐,厌学倾向较为普遍。厌学的原因很多,建议父母亲和我们一起来对照检查一下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

  1.是不是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孩子,必定有许多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一个不爱学习、不会学习的孩子,也常常伴随一些不良的习惯。一般来说,具有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有错题集等基本的学习习惯的孩子,学习成绩必定是优秀的:

  (1)学习有目标

  (2)提前预习

  (3)认真听讲

  (4)完成作业

  (5)及时复习

  (6)正确使用学习用具

  (7)规范书写

  (8)积极提问和讨论

  (9)经常阅读

  (10)持之以恒

  以上10个最基本的学习习惯,其核心是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每个家庭父母的素质不一样,每个家庭子女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因此,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家教模式。但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从60多名全国高考状元的访谈中总结出六条状元父母的家教特点与经验,其中一个秘诀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2.是不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些方面最感兴趣也最擅长,如果没有找到,就不可能爱学!

  按照加德纳教授的分析,智商测验是依据于一元智能的概念,即智能就是解答智商测验试题的能力。智商测验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儿童在学校的成绩,但在预言他走出学校后的实际工作情况时却无能为力。因为智商测试所评量的仅仅是逻辑或逻辑加语言的能力。

  与一元智能的观点相反,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至少拥有八种智能,八种独立而又平等的智能,而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不同但都在组合性地发挥作用。

  人类有哪八种智能呢?

  一是语言智能,就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掌握、运用、表现能力。这种能力在诗人、作家和演说家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是数学逻辑智能,就是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能力。

  三是空间智能,就是在脑中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够运用和操作这种模式的能力。水手、工程师、外科医生、雕刻家、画家等都是具有高度发达的空间智能的例子。

  四是音乐智能,从事音乐创作、演奏和其他舞台表演的人,通常在这方面比较突出。

  五是身体运动智能,是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舞蹈家、体育运动员、外科医生、手工艺大师在这方面有突出的表现。

  六是人际关系智能,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教育家、心理医生、宗教领袖、政治家、推销员、经纪人等等具有这方面的长处。

  七是自我认知智能,这是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感情生活、辨别自己的情绪变化、体验自己灵魂活动的能力,即建立准确而又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由于这种智能的隐形性,如果观察者想探知的话,需要有来自语言、音乐或者其他显性智能的证据。一般来说,文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神学家、音乐家都是便于显现自己的自我认知智能的人。

  八是自然智能,如达尔文等人的发现自然的能力就是一个证明。自然智能是《多元智能》一书出版后的新发现。

  可以试想,有效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又以鼓励的态度让他释放潜能,会有哪个孩子不爱学习?从韩寒到王小平,退学之后反而信心十足、成绩骄人,不都是展示了自己的最佳才能吗?弱智的舟舟,成为音乐指挥天才并引起国内外关注,不也是扬其长吗?他们都是成功者,而成功的原因是他们都能扬长避短,并由此尽享学习的乐趣。

 

------------

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2)

------------

 

  3.是不是没有科学用脑?

  有的父母不懂大脑的生理特点,常常认为,只要严格要求就行,所以常常命令孩子必须做完作业再吃饭、再睡觉,岂不知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学习好,反而产生相反的效果。

  还有的父母,孩子写错一个字,便要求孩子写100遍,这样盲目多练必然会使孩子大脑处于疲劳状态,达不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更有的父母为培养孩子的刻苦学习精神,就让孩子在困时用凉水激一下,再继续学,这样做只能暂时让孩子清醒一下,实际上会使大脑细胞受伤,经常这样做就会导致孩子生病,严重时还可导致精神失常,也就是神经失控,这种后果是很不幸的。

  用脑应有科学根据,我们研究发现,很多孩子不爱学,学不好,其中有个原因就是经常脑疲劳或者神经衰弱。

  首先,学生一天学习看书时间一般不应超过6小时,所以,国家教育部规定小学生每天学习6小时。

  其次,孩子上课学习时间安排必须考虑动静交替进行,其原因就是预防大脑某一区的活动时间太长,脑细胞就会自动休息,如果强行活动只能使脑细胞受伤,难以正常发挥大脑的功能。父母如果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当你强迫孩子长时间地学习时,他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不是出现小动作,就是眼皮耷拉发困。

  第三,脑力劳动能量消耗很大,一般学生连续学习时间不要太长,否则脑细胞就会因疲劳而逐渐停止工作。

  4.是不是我们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聪明在手上。让孩子动手,就是让孩子聪明。事实证明,体验是人特别重要的学习。

  我们是如何掌握知识的?大多数人会以为读书、听课是掌握知识的基本渠道,然而调查表明,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中,有10%是通过“阅读”得来的,有15%是“听”来的,而更多的则是亲身经历获得的!

  因为玩是人有兴趣的活动,而兴趣是探究和发现精神的根源,没有兴趣的活动是不可能激发儿童去探究和发现的;其次,“玩”和游戏是一种亲身经历的综合性的活动,常常是又动脑又动手。“玩”和游戏是一种自我发起的活动,自我发起的活动就是最能全身心投入的活动。

  5.是不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学习是一个不断自我改变自我更新的过程。

  学习不付出努力与汗水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本质上也是快乐的,虽然苦思冥想意味着伤脑筋,但对心灵而言,它不过是肉体的疲惫,这种疲惫伴随着人们发掘和表现自己,实际是快乐的附属品。

  真正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至少应该在学习辅导中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让孩子给父母讲题,做孩子的学生。如果孩子能讲出思考分析过程,表明孩子已经用脑学习了,还可以鼓励孩子写出解题理由来。

  二是引导孩子依照书本上的例题编题。这是对所学知识有意识地进行综合利用,也可以说是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孩子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所做过的题目、积累的方法进行组合,形成学习上的创造活动。

  三是引导孩子用想像力理解知识或者做题目。想像力是思维的翅膀,没有想像力的思维就像没有马达的机器,迈不开步子发展。实际上就是将知识形象化,在大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图示。

 

------------

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1)

------------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我们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包括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这些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

  1.兴趣

  兴趣来自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的一种天性。也可以说,好奇心是孩子天生就有求知的愿望,即对知识的饥饿感,渴望将事情弄明白,渴望将事情做得更好,渴望能通过学习解决和处理问题。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

  有个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刚买回来的一块金表当作新鲜玩具拆卸把表弄坏了,就狠狠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

  接着老师进一步分析:“孩子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机会。”

  “那我现在应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仔细想想自己的行为,感到有些后悔。

  “补救的办法是有的。”老师接着说道:“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为学习的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了。”

  这位老师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创造教育的倡导人之一,他认为人的创造是根本之根本,而教育的一个宗旨就是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学习也是一项具有“探险”性质的创造性工作,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不断创造的过程,不管是哪一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创造。

  问题是如何将孩子的好奇心牵引到学习愿望上来。这个牵引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左右大脑结合使用的过程,或者说,左右大脑是否能够结合使用,是为什么人人都有好奇心,但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爱因斯坦的主要原因。

  “兴趣”是一个普通但神奇的方向盘,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真正驾驶好未来生命之舟。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方法:

  (1)玩学法

  引导孩子学会玩,从玩中学。孩子大部分主动去玩的原因都是因为好奇心,所以我们不必总是抱怨“我的孩子只知道玩”,或者总是和孩子说:“只知道玩,玩是没有出息的。”不过,如果孩子总是重复一个结果非常明显的游戏时,就应该规定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任由孩子去玩。

  (2)请教法

  父母做孩子的学生。不是去扮演孩子的学生,而是用心向孩子学习,事实上,现代的孩子具有很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

  (3)开阔法

  人在多接触事物、多读书、多联想的过程中会激发兴趣。

  去接触山川,河流,海洋,植物,动物……去接触生活,工作,艺术,科学,高科技……纷纭复杂又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随时都可唤起人的好奇。

  去读历史,地理,诗歌,散文……去看报纸,杂志,科普读物,短文……浩瀚无垠又与日俱增的知识海洋,随时都可以激发人的兴趣。

  赋予孩子以更加开阔的生活,在开阔的实践中,引导孩子积极思想,展开联想,感受愉快,强化体验。学习兴趣,爱好,包括一种说不清楚的强烈的学习要求,都会从内心里自然产生和发展。

  (4)突破法

  培养孩子的兴趣。要有所重点,宁缺勿滥,找准一个突破点,从而举一反三。

  也就说要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优势,发扬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优势部分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孩子在学习上某一科功课好些,就让它更好些,甚至让它在班上“拔尖”,让老师和同学们肯定、称赞,这样做是形成一个人的中心兴趣最有效的办法了。

  优秀人物良好个性特征之一就是有主要的兴趣和非主要兴趣,也就是中心兴趣和广泛兴趣相结合。但是,要避免兴趣的随意性,就是今天对这个感兴趣,明天又对那个感兴趣,哪个兴趣都不稳定,对哪个兴趣都不投入劳动,也没有成果,很随意。这种随意性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不利的。

  突破法另一个做法是集中力量去扭转“不感兴趣”的科目,兴趣是人在参与活动、付出劳动中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学校中的学习内容,都是符合孩子内在需要的东西,他们都应该感兴趣。例如学习外语,如果全家人出去,就孩子自己能和外国人有说有笑,进行交流,那是多么让人高兴、让人羡慕的事情啊,怎么会不感兴趣呢?所谓不感兴趣,是种种原因造成学习成绩不好,受到批评,感到难受,感到困难罢了。

  对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需要的事物,只要自己不断地对其投入,就会产生感情,就会形成兴趣。

  (5)转移法

  把人对其他方面的兴趣转移到学习兴趣上来的方法,叫兴趣转移或迁移法。如,有的孩子爱好唱歌,那么多唱一些英语歌曲就会增加外语学习的兴趣。

  人对其他方面的兴趣里,都包含着学习的内容,都与学校中设置的基本课程有内在的联系。把某一方面兴趣的体会和经验表达或书写出来,就会转移到语言、作文等兴趣上来。把某一方面兴趣提高起来,就很需要外语或数理化等科目做基础,从而引导外语或数理化等科目学习兴趣的发展。

  善于联系、因势利导,帮助孩子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不断努力,把其他方面的兴趣转移为学习兴趣是容易成功的。

  (6)讨论法

  讨论学习是现代群体互动式学习,讨论学习有利于孩子获取真知,增长能力,发展交往。进行探索研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孩子在讨论中,最能展示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敏性、丰富性和批判性。讨论也最能调动人的情感,出现热情和激动,激烈的讨论和争论也最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研究的兴趣。所以,鼓励孩子与同学、老师和父母经常进行讨论是激发孩子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

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2)

------------

 

  (7)理智法

  今天,兴趣的培养,愈来愈多地需要自己自觉地进行。兴趣还需要不断去巩固它,保持它,发展它才成,这都需要理智。

  把兴趣和远大目标结合起来,形成志趣,这需要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这需要理智。

  结合时代特征,对兴趣进行全面管理更需要理智。

  总之,要引导孩子充分利用兴趣,调控自己、更新自己、发展自己。

  2.质疑

  质疑是现代教育倡导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是人变聪明的最好的训练。

  但是,当面对一个孩子的时候,成年人往往习惯于强调“听话”,而不习惯让其“质疑”或“批判”。儿童时代是胡思乱想的时代,自然也是胡言乱语的时代,这是上帝赋予孩子的权利。可是,有些父母常常呵斥孩子:“闭嘴!你一张嘴我就知道你要说什么,不许乱说!”结果,童言无忌变成了集体失语,即小孩子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更不相信自己的语言,盲目地跟从大人,人云亦云。如果说,童言无忌是催生天才的沃土,集体失语则是扼杀天才的刑场。

  许多地方喜欢测试孩子的智力,如有一道考题,说:“树上有5只鸟,猎人打死一只,树上还有几只鸟?”如果孩子回答一只也没有了,就被认为是智力正常。

  可是,一个6岁的女孩想了想,却回答:

  “树上还有3只鸟。”

  老师愣住了,问:

  “怎么会还有3只鸟呢?”

  那女孩回答:

  “鸟爸爸被打死了,鸟妈妈吓飞了,剩下3个鸟娃娃不会飞。所以,树上还有3只鸟。”

  此言一出,全场皆惊。谁能说这个女孩的答案不对呢?她的答案多么现实、多么深刻、多么富有感情!

  然而,在许多所谓的标准考试中,这样的答案往往被认定为错误。

  还有,一天,国家总督学柳斌到北京光明小学考察工作,顺便到四年级听课。

  四年级某班正在上语文课,学习课文《麻雀》。《麻雀》一文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大意是:

  一个猎人牵着猎狗走在森林里,突然,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不小心从树上的窝里掉了下来。猎狗一见,立即想扑过去吃。在这危急关头,一只老麻雀“呼”地飞了下来,发出凄厉的叫声,并用身子挡住小麻雀,与猎狗周旋。那猎狗一见竟被吓住了。猎人见此情景,对老麻雀顿生敬意,把猎狗带走了。

  小小一只麻雀,何以敢与猎狗较量?因此,读完课文,老师问同学们:

  “请问,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

  按照标准答案: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可是,一个男孩子举手了,他说:

  “我不同意这个答案。”

  老师愣住了,问他为什么。他回答:

  “您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这篇课文从头至尾没一个地方说明它是母麻雀,怎么就表现了母爱呢?为什么不是父爱?”

  全班一阵哄堂大笑。老师却表扬这位男生说:

  “你善于独立思考,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见解。我们应当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

  这位教师的教学态度值得称道,因为这样鼓励学生,将有助于养成他们的勇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当然,这个答案也未必正确,因为这只老麻雀也可能非父非母而是“见义勇为”呢。

  据北京的小学教师们反映,今天的小学生提出了许多他们从未想过的问题。

  譬如,学习《邱少云》一课,学生问:“烈火在邱少云叔叔身上熊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而他身上背着枪带着手榴弹,为什么没有炸响呢?”再如,学习《聂耳》一课,学生又问:“课文说聂耳在雨中拉着小提琴,发出悠扬的琴声。可是,雨水打湿了琴弦,琴声怎么还会悠扬呢?”

  小学生能够发现教材的问题,并敢于当众提出来,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是真正的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真正养成了科学的态度。我们应当给予高度评价,并努力使这些偶尔出现的火花燃烧起来,化为一种稳定的质疑习惯。这就是抓住了学会求知的真谛。

  鼓励孩子质疑,善待孩子的提问,是引导孩子爱学的捷径之一。

  我们怎样落实到孩子的身上呢?

  (1)营造氛围,让孩子敢问

  父母和孩子角色平等,要变学习辅导的单向为双向互动;允许孩子“出错”,父母对孩子的提问,哪怕是在你看来非常幼稚的问题,也都需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2)拓展渠道,让孩子会问

  当孩子还未养成提问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可以和孩子进行讨论,然后由孩子提问题。另外,父母也可以设计好问题,引导孩子模仿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孩子初步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就可以在学习辅导中留有一定时间让孩子独立质疑,自我展示。

  (3)重视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孩子提出问题,一般可以予以反问,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问题答案的线索。

  (4)对孩子提问,务必不要提出用“是”和“不是”便能回答的问题

  (5)鼓励孩子与其他人讨论

  每当孩子们面红耳赤的时候,正是孩子好奇心得到提升的时候。

 

------------

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3)

------------

 

  (6)给孩子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给孩子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他们深入思考。提示孩子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的优缺点。

  3.梦想

  可以说,梦想、做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父母和老师的信任和尊重,是让每一个孩子保持好心情,并进入快乐学习状态的三要素,而梦想则又是其中的核心。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所以每一个孩子都要有梦想。梦想不是可实现的目标,它或许只是一个妄想,但不能没有,它是烛照孩子心灵的亮光,孩子心中的憧憬是最美丽的,它将引领他走向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美国有一个男孩,他的父亲是一位马术师,他从小就必须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一个马厩接着一个马厩四处奔波,男孩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初中时,有一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报告,题目是“长大后的志愿”。

  他洋洋洒洒写了7张纸,描述他的伟大志愿,那就是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牧马农场,并且仔细画了一张200亩农场的设计图,上面标有马厩、跑道等的位置,然后在这一大片农场中央,还要建造一栋占地4000平米的豪宅。终于完成了他的心血之作。第二天交给了老师,两天后他拿回了报告,老师在第一页上打了一个又大又红的F,旁边写了一行字:下课后来见我。

  脑中充满幻想的他下课后带着报告去找老师,问:“老师,为什么给我不及格?”

  老师回答道:“你年纪那么小,不要老做白日梦。你没有钱,没有家庭背景,什么都没有,盖座农场可是个花钱的大工程,你要花钱买地、花钱买纯种马、花钱照顾他们。你别太好高骛远了。”老师接着说:“你如果肯重写一个比较不离谱的志愿,我会给你重新打分的。”

  男孩回家后反复思量了好久,然后征询父亲的意见,父亲只是告诉他:“儿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你必须拿定主意。”

  再三考虑以后,他决定原稿交回,一个字都不改,他告诉老师:“即使拿个大红字,我也不愿意放弃梦想。”

  后来这位男孩真的完完整整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位老师还曾经带着自己的学生来到农场露营,离开之前对这位已经长大的学生说:“初中的时候,我曾经给你泼过冷水,这些年来,我也对不少学生说过这样的话,幸亏你有这种毅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梦想,无论是否可能实现,都是梦想,与理想是有一些区别的。只要是孩子的梦想,就一定是世界上最具有价值的珍宝,它将带领孩子充满憧憬地去面对学习中的任何一个困难。父母或者老师对孩子的梦想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无论如何,都要珍视孩子的梦想。

  诱发孩子的求知欲,第一个接口就是让孩子不断有梦想,并在梦想的自我熏陶中去做每一件事情。链接孩子梦想的明智之举:

  第一,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梦想泼冷水,无论你觉得孩子的梦想多么地可笑。

  第二,告诉自己,同时也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第三,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每一个梦想描述出来,用图也可以用表格,当然也可以写一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作文。

  第四,与孩子共同探讨研究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以及努力方法,并将学习的意义建构在每一个梦想上。另外,经常与孩子一起温习他的梦想,感受美妙本身正是梦想的根本意义。

  4.成就感

  成就感是怎样形成的呢?

  成就感通常来源于对困难和逆境(概率50%)的不断克服,以及反复成功之后的不断获得认同与反馈,因此,就教育的意义而言,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是帮助孩子获得成就感的惟一通道。

  积极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及时准确反馈,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父母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小进步小激励,大进步大庆祝。优秀的教育者总是能敏感地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变化,并及时作出表示,或者是一个眼神,一句赞扬的话,一张表扬性质的纸条等等。

  如果没有这种习惯,那么应当努力去形成这个习惯。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反对使用物质奖励,因为它与成就感没有必然的关系,甚至容易转移并削弱孩子对成就感的积聚、感知。

  (2)科学地用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我们经常会使用比较的方式来激励孩子,比如,“你看谁谁得了100分,你才得80分,你真笨,没出息的东西。”或者“人家就是聪明,智商一定高,而你呢,认命吧,天生就比人家笨”等等。

  比较是很正常的,但消极的比较将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孩子最宝贵的东西,没有自尊心就不可能有成就感。所以比较一定要掌握分寸,这个分寸是鼓励,而不是诋毁或者发泄,比如可以这样比较:“你看,他那样做倒不错,你也可以试试这样做,没准你做得更好。”

  (3)注重过程,淡化结果,努力为孩子减少消极压力

  过程评价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注重一时的分数,而不考虑整个过程,容易将孩子逼进心理的死胡同。高明的父母总是能将过程看得比结果重要。

  5.感恩

  只有懂事的孩子才能好好学习。在求知欲的几个接口中,让孩子懂得感恩,实质上就是培养孩子懂事,这样,孩子就能理解我们的苦心,并通过努力学习回报关心呵护自己的师长。

  也许很多人说,爱孩子是不需要回报的,所以寄希望于孩子的回报心理本来就是不可靠,也是违背教育之责任的。

  我们曾经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100名优秀大学生进行了学习规律个案调查,其中有66名学生在中学时期曾明确地把“回报父母的苦心”作为重要的学习动力之一。

  这是现实的,而且从教育的原则出发,培养孩子健康的亲情体验,形成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样也可以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上来。

 

------------

如何诱发孩子的求知欲?(4)

------------

 

  关于让孩子懂得感恩,我们为父母亲提出了以下有效方法:

  (1)不要包办

  不能让孩子习惯于被包办代替,这样,孩子就会认为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2)不要太容易让孩子拥有想要的东西

  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太容易。所有的父母都愿意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尽管父母亲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孩子往往感觉不到它的来之不易。所以,满足孩子的愿望应当学会量力而行,必要时可以设置步骤,一步一步地去满足他。

  (3)让孩子受一些挫折

  特别是让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使偶尔受挫也是没有关系的。而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

  (4)和孩子谈谈自己的艰辛与苦恼

  可以经常和孩子讲讲自己的工作艰辛和苦恼。这样,孩子才能在体谅和感恩中健康成长。

  6.发愤

  因为自身明确的缺陷或者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或者评价,将会激发一个人产生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而这种动力的着力点将很稳定地集中到一个方向上来,即通过改变并创造条件实现最佳效果。

  我们都知道张海迪、海伦?凯勒以及保尔的故事,他们拥有不屈的精神和坚苦卓绝的意志,克服无数多常人无法理解的困难,最终成为一个成功者。

  所有的成功者都须经历孤独,屈辱,失败,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忍受孤独——上帝只帮助那些能帮助自己的人,人要有出息,必须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孤独与寂寞,在孤独与寂寞中才能卓尔不群。

  忍受屈辱——暂时的屈辱与苦难是能磨砺一个人的意志的,只要心中有梦想,就可以坦然应对出现在面前的不幸,关键是我们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

  忍受失败——机会的发生都存在于对失败的清醒认识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立即去做。这些都是发愤的思想前提,就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发愤的内容和形式,就是如何改变条件去达到最佳效果,这是发愤的核心。

  巴西有一个小孩叫桑托斯,他和巴西的其他小孩一样,从小酷爱足球。但是后来他得了小儿麻痹症,6次手术之后,虽然免于一死,但却留下了终身残疾,他的左膝盖骨变形,脚尖向外撇,肌肉发育不全,右腿也是严重的畸形,他不能站立,只能坐在轮椅上行动。

  他看到街上的小伙伴们踢球,真是羡慕极了,有时候看得入迷,自己的脚步也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可是当他的脚碰到轮椅上的挡板而疼痛难忍时,他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

  正是这个孩子,经过顽强的锻炼,后来竟能站起来,丢开轮椅,能跑能跳,学会了踢球,而且成为国家队的主力,参加过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世界杯比赛,为巴西队连获两届冠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个桑托斯,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加查林,加查林是火箭鸟的意思,由于他比赛时满场飞快地奔跑,使人想起巴西最常见的飞得最快的火箭鸟。

  加查林创造奇迹,首先在于他克制了自己的痛苦,他没有坐在轮椅上向隅而泣,而是行动了起来,积极地进行顽强的锻炼。其次,在于他看清楚了问题。他看出失败并未成为定局,只要努力,还有胜利的希望。这些都不算什么。

  更绝的是,他利用自己一只脚长一只脚短的特点,练出了在快速奔跑中灵活地突然转身变向的绝招,同时,利用左脚外撇的缺陷来做假动作,快速转身切入,形成世界足球史上的奇迹。

  这是发愤的经典案例。所以,当孩子受到挫折或者愤愤不平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安慰,也不是等待着孩子自己去领会,然后去发愤,而最好是:

  第一,与孩子共同分析“不平”的真正原因通常是“条件”准备不足,而不是天赋或者人情世故,所以,要努力去创造条件、改变条件,争取胜利要有理由,要有方法。

  第二,试着转移孩子的发愤情绪,最好的做法是找到立即可以圆满完成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保持忙碌。

  7.发奋

  榜样的作用仍然不能小看,榜样对孩子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的。对于孩子求知欲的诱发,榜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以往进行教育的时候,通常喜欢拿孩子感觉不到的英雄人物,或者伟人来做材料,这种激励是必要的,但起不了根本的作用。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所有优秀的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总是存在着不同时期的模仿榜样。从成功学的原理上看,模仿成功者的态度是一条成功铁律。就是说,今天,你看什么书,跟什么人在一起,决定了你成为怎样的人。与成功者交朋友,系统模仿成功者的态度,信念,习惯,策略,就是快速成功的最佳策略。

  因此,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明确榜样的生活氛围是很重要的,这样,孩子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发奋的基本动力,而且也可以逐渐在模仿中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1)要学会为了孩子的学习而去交朋友

  我们经常说,孩子啊,不要总跟学习不好的人在一起,要多与学习好的孩子在一起,看起来是对的,但实际上是不科学的。最好的办法是节假日自己一家人和朋友一家人在一起,或者聚会,或者外出度假,或者旅游等。

  这种朋友最好具备这两个条件——朋友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大一些,朋友的孩子因为学习获得了周围人的赞赏和认可。当然也不必太多,有一两个就行,这样,由于父母有选择地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氛围,不用再去强调应向谁学习,孩子自己就会知道找到求知的意愿。

  (2)与孩子研究成功者的学习经验

  阅读传记,缩写伟人的童年求知故事,将每一个伟人的求知精神总结出来,如陈景润、鲁迅、居里夫人等。

 

------------

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原则

------------

 

  

  两个人都到医院看病。一位真有病,很重的肺病,医生给他照了×光。另一位没病,但老怀疑自己有病,非得让医生也照一下X光,医生拗不过他,只好给他也照了。没想到洗出来之后,两个人的胸透相片往病历档案里装时弄反了。

  到看片子的时候,有病的人一看自己的病已经好了,顿感轻松、愉快,每天都觉得自己是个健康的人,高高兴兴地生活,过了一年,到医院复查,真的一点病都没有了。

  那位有病的人呢?本来就疑神疑鬼,再看自己肺部的病灶片子,情绪更加低落、沮丧,心理压力极大,惶惶不可终日。这样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没到一年时间,真的因病去世了。

  这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经常提及的一个经典案例。从中可以发现,当意识通过下意识告诉病人自己没病时,潜意识便调动体内的潜能向病灶进攻,以使自己真的没病,潜意识的力量很大,果然战胜了病灶,使病人逐渐康复。相反,当意识通过下意识告诉潜意识自己正犯病,且非常严重时,潜意识便组织身体各部分器官撤退,把病灶引入体内,最终使健康的人变成名副其实的病人。

  对于大脑的潜能开发也一样,如果能不断输入积极的意识,让意识通过下意识对大脑提出要求,潜意识就会调动体内的潜能发挥作用。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比如,有一道题苦思冥想都没有做出来,在睡前将有关的条件、信息输入大脑,第二天早上起来,说不准答案就出来了。

  潜能是可以开发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男子铅球世界纪录在100年内翻了一番,1886年是10.02米,1986年为22.64米。而1864年世界跳高纪录是1.67米,到1985年,瑞典的舍贝里跳过了2.42米。体育运动纪录的不断刷新,除了与人的身体素质的自然发展有一定关系以外,很大程度上与体育训练的改进,使人的运动潜能得以开发相关联。

  人与人的区别不是智商也不是学历更不是社会地位,而在于是否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比较有效的开发而已。

  人们常说,我们只使用了我们全部智力潜能的10%,但实际上可能连1%都不到,或者是0.1%甚至更少,就人脑的复杂性和多用性而言,它远远超过地球上的任何计算机。

  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有六条原则:

  1.心情原则

  就是需要通过情感的阳光以及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将孩子潜能的屏蔽捅开,比如贴近自然。总之,要培养孩子的丰富感情世界,从而导入良好的心情,有了好心情,就会自觉地输入积极因素,从而调动潜意识进行工作。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天才的秘密就是智力潜能比一般人开发得多一些早一些而已。所有天才的诞生都源于成人为他们的幼年生活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环境,并获得了较好的心灵阳光。莫扎特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很小的时候就听他父亲演奏音乐,在他的周围有许多乐器。他五岁时就拉小提琴并为小提琴作曲,八岁时谱写了他第一部交响音乐。所以,为孩子的心灵生活布置充足的阳光,培植健康的情感世界,让孩子始终有个好心情,是非常重要的。

  2.开窍原则

  西藏有一个高山湖,它的水位比雅鲁藏布江高出数百米,如果能打通一个山洞,把水引出来发电的话,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实际上,该湖所具有的只是潜能,而不是“现实能”,就“现实能”而言,该湖的水与天津塘沽口海拔为0米的水完全一样的。“窍,孔洞也”,打山洞就是在周围的山上开窍,开了窍以后就可以把潜能的水能转化为“现实能”。人的大脑潜能,为高山所阻隔,这里的“高山”包括偏见、自卑、懈怠等消极因素。

  3.暗示原则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中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年开始了,他让校长把三位老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过去三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老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我们特别挑选了三班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这批学生的智商比同龄人都要高,希望你们能有更好的成绩。”

  老师们表现出掩饰不住的喜悦,临出门时,校长又叮嘱他们: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者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一年之后,这三班的学生成绩是整个学区中最优秀的,比平均分数高出两三成。这时候,校长才告诉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来的,而只是随机抽选出来的普通学生,三位老师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只有归功于自己教得好而已。而校长又告诉他们,其实他们也是随机抽选出来的。

  是因为暗示发生了重要作用,这三位老师觉得自己很优秀,充满了自信与自豪,工作中自然就格外卖力;学生知道自己是个好学生,肯定会努力学好,结果就真的全部优秀起来了。

  4.遐想原则

  牛顿的万有引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许多伟大理论的诞生都是遐想的结果。一个夏天的下午,当爱因斯坦躺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透过微闭的眼睑,凝视着太阳,玩味着通过睫毛而来的光线。当时他开始想知道沿着光束行进会是什么样子,他就像进入了梦境一样,躺在那里,让他的思想随意邀游,幻想着他自己正沿着光束行进。突然他意识到(顿悟)这正是刚才所探求的问题的答案,这个意识正是相对论的精髓。

  5.砥砺原则

  种子的生命力是巨大的,即使上面盖着一个常人无法搬动的石头,种子也可以将它掀翻。而且石头的重量越大,种子的力量也就越大。因此,开发孩子的潜力,也可以采用砥砺法,即设置合适的困难,人可以通过不断克服困难激发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产生征服困难的内在兴奋感。

  6.计划原则

  我们经常从照片上看见以万里晴空为背景的冰山景观,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啊,多美啊!而我们所看到的,也只不过是浮出水面的一部分而已。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冰山之美呢?是那部分隐藏在底下的冰山。堆积在底下的冰山,渐渐地就会将一部分瑰丽地呈现在水面上,在这里“呈现”是不可预料也不好控制的,而“堆积”是完全可以通过按照计划实现的,而事实上,实现了“堆积”,“呈现”就是不速而至的。“堆积”要有计划,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有措施、有安排、有步骤、有反复、有效率、有节制、有效果。

 

------------

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步骤(1)

------------

 

  激发潜能,并非那么直接,就像人的“顿悟”一样,看起来不可控,实质上功到自然成。对于潜能开发,也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一定有步骤,经多方面研究,以下四个步骤是有足够依据的:

  1.建立目标

  没有目标的努力是没有实际价值的,而没有目标的指引,孩子的潜能是无法释放的,所以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应当从目标的确定开始。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之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34岁的女人涉水下到太平洋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过去。要是成功了,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条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从英法两边海岸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

  那天早晨,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时间一个钟头一个钟头过去,千千万万人在电视上看着。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她仍然在游。在以往这类渡海游泳中她最大的问题不是疲劳,而是刺骨的水温。

  15个钟头之后,她又累,又冻得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

  几十分钟之后——从她出发算起15个钟头零55分钟之后,人们把她拉上船。又过了一个钟头,她渐渐觉得暖和多了,这时却开始感到失败的打击,她不假思索地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为了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看见陆地,也许我能坚持下来。”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

  目标的根本意义是确定奋斗的方向,而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目标的意义就具体化为自我评价或者评价。

  任何一个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一个新的稳定水平,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小的量变质变的积累一定会出现大的量变质变,这是客观规律,这就是人的发展处于螺旋式上升的态势。螺旋式上升的态势要求把人的远大目标和“小、近、实”的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既有远大美好的愿望,又有适当高于自身水平的目标进行激励,求得目标的实现。

  一个人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有了责任,有了勇气;如果没有追求的目标,就会变得无聊、孤独甚至彷徨,不知所措。

  而一个人没有远期目标,就会变得没有气势;一个人没有中期目标,人就会没有精神;一个人没有短期目标,人就会变得不勤奋。有人列出了这样一个公式:目标=目标高度×达到的可能性。目标低了,不感兴趣;目标高了,达到的可能性就小了,就会失去信心。

  怎样的目标才是有效的呢?一个有效的目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具体的。

  二是可以量化的。

  三是能够实现的。

  四是注重效果的。

  五是有时间期限的。

  以上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否则就不是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二和五。量化是指可以使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的,即使不能用数字描述,也必须进一步分解,然后再用数字来描述。时间限制是指必须在限制时间内完成的。不能量化又没有时间限制的目标是无效的,很容易是一个幻想,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目标来说,最重要的是管理和评估,通常而言,目标的设立有以下三种常见方法:

  (1)阶梯法

  就是将目标细化为若干个阶梯,并且使用明确的语言对不同阶梯的内容进行描述,这样每一个人都能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明确自己的现实位置以及下一个目标的状态,一个一个逐级向上迈进,最终达到总的目标。

  (2)枝杈法

  树干代表大目标,每一个小树枝代表小目标,叶子代表即时的目标,或者说是现在马上要做的事情。

  (3)剥笋法

  实现目标的过程是由现在到将来,从低级到高级,由小目标到大目标,一步一步前进的。但是设定目标的方法则是与实现目标的方法相反,由将来到现在,由大目标到小目标,由高级到低级层层分解。

  2.控制情绪

  情绪对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在追求过程中,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不良情绪。情绪一坏,一个人就在心理的力量上解除了武装,别说是挖掘潜能,就是原来已有的能力和技巧也发挥不出来。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不但情绪会影响行为,而且反过来,行为也会影响情绪。比如,如果你做出一个微笑的面容,那么你的心情就立即会感到几分愉快。情绪是可以控制的。

 

------------

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步骤(2)

------------

 

  指导孩子学会控制情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旦学会了控制情绪,孩子就一定能不断超越自己、创造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并且在学习上也能将潜能发挥到最大值。结合诸多的前人经验,一般而言,控制情绪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转移

  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转移到最能使自己感到自信、愉快和充实的活动上来。关键是尽量避免外界刺激的输入量,尽量减少它的影响和作用。

  (2)分散

  把我们遇到的烦恼隔离分散开来,各个击破。不要把烦恼联系起来,更不要通过想象、思维等活动刺激、增加烦恼。遇上一个烦恼,就是这个烦恼,决不要把它和同时存在的别的烦恼联系在一起,也决不要把它和过去的烦恼以及想像中未来的烦恼联系起来,否则,会火上加油。烦恼是不能放大的。

  (3)弱化

  减弱烦恼,不记忆,不思考,不想像。一个刺激作为一个信息,需要经过感觉、思维、想像、记忆等几道闸门才能触动情感,所以,需要尽可能减少我们心理能量的消耗。对于那些非原则性的刺激,必须学会紧紧把住闸门,尽可能不听,不见,不感觉。

  (4)体谅

  生气是因为别人的过错而惩罚自己,原谅了别人也就饶过了自己。要把对方看作一种客观存在,去摸其规律,而不要生气。大人生气与孩子的哭都是无能的表现,体谅同样适合用于自己的身上。

  (5)解脱

  就是更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令人烦恼的问题。从更深、更高、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对它作出新的解释新的理解,以求跳出原来的圈子,使精神得到解脱。

  (6)升华

  就是利用强烈的情绪冲动,并且把它引进到积极的、有益的方向上来,使之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和价值。某些刺激使我们产生强烈的情绪冲动时,我们既不能采取阻截的方法,又不能采取直接的发泄的方式,这时,升华就是最好的解决途径。我们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实其他情感也可以化为力量。比如对对手的愤怒,对敌人的仇恨,在工作中受到的挫折,取得成绩之后的表扬奖励,自己的无知受到嘲弄,自己陷于窘境、羞辱等等。世界上最富有诗意的行为就是发愤努力。这种升华是人类心灵中所迸发出来的最美的花朵。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情操。

  (7)抵消

  当某一个刺激使我们产生不良情绪时,我们有意识地采取一些行动,寻求另外一种刺激,使之抵消原有刺激的作用。

  (8)表达

  一是书写,把心中的委屈、烦闷、气愤、申辩……痛快淋漓地写出来,写完看几遍,让心中的郁闷全发出来,然后把它撕掉。二是与其他人谈心,找当事人谈心。

  人不能像树那样站在那里不动,人总是有追求的,要奔向一定的目标,人要向前跑,跑起来就一定有阻力,就必然有风。树是被动的,尽管它树根的坚定、树干的力度和树枝的飘摇自如三者和谐统一,但潇洒有限。而人是主动的,人的潇洒就表现在目标的坚定、精神的力度和心情的从容自如上。

  3.磨砺意志

  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成了大人物,也有很多人永远都是小人物,大人物受人尊敬,小人物一辈子过着平实而微不足道的生活,从生活意义上而言,两者都是无可厚非的。

  而如果要探究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很有现实意义了。大人物与小人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同样,也是学习差异的重要原因。这个区别就是意志力。意志力,不是爆发力,而是一种韧性,无坚不摧的往往正是这种看似绵薄但后劲十足的持久力。

  我们在学校上体育课的时候,经常做双手悬挂运动。通常在单杠上坚持十几分钟就觉得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并从单杠上安全地跳到地面。但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是在一种意外的情况下,你的双手握住的不是离地面2米的单杠,而是离地面1000米的机翼,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营救,于是只好耐心地坚持着,这时,也许你能超乎寻常地坚持一个小时,甚至更长,这就是意志力在发生作用。人有很多极限,通常情况下,人是无法超越极限的,所以很多人做事情,包括孩子学习,到了艰难困苦的时候,就轻易放弃了,就像从单杠上跳到了地面一样。

  成功,往往就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再坚持一会儿。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学习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你的孩子能不能在众多的孩子中脱颖而出,就在于遇到困难的时候是否具备足够的意志力。

  学习就像钉钉子,钉子要钉进木头里,一靠钻,二靠挤劲。钻就是刻苦钻研,遇到问题决不放弃,不彻底解决不罢休,这样对知识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挤劲就是像挤海绵的水一样,充分使用零角边料时间,这样才能将学习时间实质上延长。无论是“钻”还是“挤”,都需要我们付出超乎寻常的意志。

  但是,意志是和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目标,人的意志就很容易出现断节,意志需要目标来保证。人生很重要的一项品质是“完成能力”,这是所有天才最突出的品质。

 

------------

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步骤(3)

------------

 

  4.专注于一点

  太阳是够伟大的了,对于地球来说,在没有任何介质的情况下,只能普照大地而己,但是,如果用一把放大镜,将伟大而散漫的阳光聚焦于某一点,就可以引燃一根火柴。能做饭能煮鸡蛋的太阳灶也是使用了聚焦的原理,许许多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专注是可以产生奇迹的。

  一位优秀的钢琴调音师,干这项工作已经几十年了。有一次,有人发现了一个让人惊讶万分的事情。他调琴并不是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用手拨动琴弦,然后用耳朵去辨认音阶和音色,而是拨动琴弦后,用他的鼻子去闻,闻上几十秒钟,便可以清晰地校音了。

  就像特异功能似的,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刚开始的时候,也是用耳朵去听,静静地去辨认,后来,每天那样认真重复和专注,渐渐发现,自己的嗅觉也具有了辨认音阶音色的能力,而且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他自己也很奇怪。

  奇迹通常就在专注中发生了,甚至人的触觉也会转移。说是奇迹,其实就是人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在专注的前提下得到了发挥。

  专注,不仅是灵魂获取酬劳的惟一途径,更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必要条件。专注的最高境界是痴迷。受到鼓励的、训练的孩子让大脑进入了较深层次的智力快感状态,从而在发展这种兴趣中进入一种痴迷的忘我境界。一旦孩子养成了痴迷的习惯和个性,那么他的智力活动便进入了一个质的提高期,而这种让他痴迷的事物也必将成为他日后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培养孩子专注精神的方法是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努力运用已经具备的条件去实现目标上来。

  一是定力,就是排除干扰,心神坚定,不乱不散,集中力量突破一个问题。怎样形成一个人的定力呢?一是确定信念,坚定不移。二是自律。三是充分调动所有的器官听从大脑的指挥,比如手、脚、眼、鼻等等,去完成自己已经确定了的事情。

  二是定向,确定一个着眼点,一旦选定,轻易不转移。怎样选定明确的方向呢?一是寻找准确科学的参照标准。二是如果很难确定是否值得或者应该做,那就立即决定,假定这个方向就是你努力的方向,并且在这个假定下立即去做。

 

------------

究竟怎样才能考第一(1)

------------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

  有关专家曾就学习方法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多所大学的优秀学生进行了个案访谈研究,同时也对广大父母亲学习辅导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总结了一些优秀的学习方法。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些方法的优越性和准确性,还将之和湖北、福建、江苏、北京等四个省市的十所重点学校学生的学习方法一一对比。现在可以敲定以下方法是决定性的:

  1.按计划完成

  为什么要强调按计划完成的方法呢?原因有三个,一是生活的秩序为学习提供有利条件,设定目标,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就可以将一个人的心态调整到最佳位置;二是不断“完成”,逐渐形成方法后,最后证实并不断积攒的是孩子的自信心,有了扎扎实实的自信心,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前面说过,自信心是人格的核心;三是“完成”可以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潜能只有在从容不迫的情况下不速而来。

  按计划完成的方法培养要求:

  (1)保证睡眠

  有了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证身体的正常发育,才能为学习提供充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无论如何,要保证小学生每天10个小时的睡觉时间,初中生9个小时的睡觉时间,高中生保证8个小时以上的睡眠。

  (2)订立计划

  与孩子共同约定每天的“专门时间”和“自由时间”。孩子的自控力相对较差,所以需要父母和孩子一道订立好周计划和日计划,规定“学习专门时间”和“游戏专门时间”,而也要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所谓自由支配时间是指完全由孩子自主选择。

  (3)每天小结

  帮助孩子培养每天睡前十分钟小结的习惯,小结内容包括“今天完成了什么?”“今天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今天获得的最大进步是什么?”“今天在学习上帮助了谁?”等等。

  2.认真写字

  写字绝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写一手好字仍是一个优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书写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使孩子对事情认真,讲究清洁,从内心要去追求一种比较完美的东西,它对这些非智力因素也有很好的作用。还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以及对事、对人、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

  帮助孩子树立好态度,字写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但是工整不工整就是态度问题。另外,还要追求“写正确”,“写快”,“写好”,教孩子形成认真写字的方法可以有这样几个步骤:

  (1)激发

  给孩子讲写好字的作用,让他在内心里有要写好字的需要。

  (2)赏识

  对他现有的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即使字写得再差的孩子,也要看到他好的部分。

  (3)协助

  协助一定要有科学性。字第一是结构,第二是笔画,第三是隔线。结构差一点,字就会非常难看。但现在很多的人,包括一些大学生,普遍结构问题不大,主要是笔画。这是因为平时缺少美感,或是不够留心,对字的笔画的基本走向分析得不够,缺少认识。所以要写好字,就要在笔画上下工夫。

  (4)抓成效

  让学习者彻底改变过去写字的走向,坚持下去,从一两个字练好开始,慢慢写几个好字出来,把自己的方法肯定下来,就会看到成效。

  (5)强化

  对孩子写字要有耐心,教育是一个形成过程。

  3.慢慢看课本

  也许你和你的孩子都看过影片《阿甘正传》,电影讲的是一个低智商儿童的成长故事。阿甘因为智商低未能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他的母亲坚定地教给他知识、技能。虽然阿甘在孩童时期受到许多人的歧视,但长大成人后却获得了人生的巨大成功——在越战期间,许多所谓“聪明人”都牺牲在战场上,他却能每每死里逃生;在别人捞虾一无所获的时候竟然捞成了“百万富翁”;一个念头打起乒乓球,一下子打进了国家队,并代表美国参加了“乒乓外交”;始终有一个美丽的姑娘深深地爱着他,直至永远。

  是什么让阿甘成为胜利的微笑者?

  是最基本的东西!

  因为阿甘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总在重复这样的一句话:“还小的时候,妈妈对我这么说……”而小时候妈妈对孩子所说的正是“最基本的”,就像“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那样简单而重要。

  人最容易在基本的问题上吃亏、犯错误,摔跟头往往也是在认为最平坦的道路上。比如看课本、研究基本概念,就比大量做题重要一万倍!

  这里想强调的是“以本为本”的意义,所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孩子都异常重视课本的价值。

  怎样有效地看课本呢?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许多专家认为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把书读“薄”,就是在学习开始的时候把学习内容概略地读一读,也叫概读,概读有利于统揽学习材料,有助于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概括。

 

------------

究竟怎样才能考第一(2)

------------

 

  在学习的不同时期,概读的基本要求也有所不同。学期开始时浏览全部教材,要知道全书分成几个大的知识单元,每个大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习转入每个知识单元时,要略读一个大单元分成几章,每章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习新的一章时则看它分几节,学习几个概念,几个规律,解决什么问题。

  概读时要注意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本的基本内容和脉络。掌握了目录,就掌握了知识的大概。略读还要注意书的前言、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转折语句,它们往往揭示了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了知识的概要,对书的初步感觉就是“薄”。

  二是把书读“厚”,这是读书的主要阶段,又叫“细读”。主要指对每一节教材的阅读。初读每节教材还是需要略读,大体知道教材说的是什么,列出简要提纲,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每一段从什么侧面说明和解决了什么问题。在略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读。要静下心来,细细地一句一句地读,重要的语句,看不明白的段落要反反复复读,可以采用勾画的方法帮助阅读,也可以采用“复述”的方法。

  细读的首要任务是搞懂书里讲的是什么,切忌用自己的认识代替书里的的想法,把书的原意读偏了。细读时,要勤于思考,有思考,理解才能深入下去,所谓“俯而读,仰而思”就是这种思考过程的写照。可以站在书的立场上,设想一下作者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样说,他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把握书的思路;要培养联想的方法,举一反三;要特别注意联想中的反例,那往往是理解难点的关键,或者将把你引向发现。可把类似内容加以比较,问其异同,把认识引向深入。有时候书的观点和思路会与自己的认识和思路有距离、有矛盾,想不通,对书提出质疑,这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疑,是活跃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问,是最可宝贵的读书学习状态。在细读过程中,联系到的内容越来越多,书就渐渐变“厚”了。

  三是再把书读“薄”,这就是“复读”,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复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巩固记忆。复读主要用浏览、略读的方式进行,快速概略地阅读教材,熟悉的知识一览而过,生疏了的重要知识要多花一点时间唤起记忆,疑难的地方则要下功夫弄通弄懂。第二是理清脉络。如果说细读是钻进去理解知识,那么,复读就是从部分知识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知识的整体。在复读中要理清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提出知识的脉络,列出知识的结构提纲,使知识条理化。第三是领悟基本。“基本”是系统知识的根据和出发点,是理解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大量重复运用的东西,是知识结构的核心内容。经过反复的阅读后,你掌握了书本知识的结构,领悟了知识中的基本,熟练了运用知识的技能,你对书的感觉将是:主要内容越来越少,书变得越来越薄。

  培养孩子慢慢看书方法的步骤:

  (1)培养与训练注意力

  注意力是意志的表现,同时又是一个大门,如果没有它,所有的文字与信息都无法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可以借助一些好的方法进行练习,其中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眼球训练法。就是拿一个不大的物体(如纽扣、钻戒等),细心观察一分钟至一分半钟,然后收起物体,让孩子用笔将物体的特征描述出来,应尽可能加以详细描述。然后把物体拿出来再细看一遍,如果有错,再加以补充。反复几次以后,逐渐转到更复杂的物体(如时钟、台灯、名画),必须把描述与原物加以对照,力争做到描写精微、细致。在用名画作练习时,应通过形象思维激发孩子的感情,由感受上升到兴致。

  (2)掌握好速度,形成知识分布图

  慢慢看的速度基本上要求在每分钟100字以内,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在重点的信息分布区进行反复咀嚼。具体要求,在大脑中将知识与信息串起来,在大脑中成为一个平面的知识重点分布图。然后,再往下读,在读完计划内的任务时,逐渐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重点分布图。

  4.整理错题

  许多的学习方法专家都会强调这个方法,因为学习就是争取正确的过程,而在孩子求知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错误,如果形成了整理错题的方法,那么错过了的就会变成经验,这种经验会为孩子下一步追求正确提供可贵的学习资源。

  是的,整理错题就是整理学习资源,但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持续有效的方法。

  作为父母,首先要搞清楚整理错题的要求,哪些错题是需要整理的?怎样整理?怎样利用错题集?怎样进行阶段性总结?

  整理错题一定不是目的,所以不能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而去整理,那么怎样的错题是需要整理的呢?通常而言,需要孩子自己去整理的内容有两类,一是平时作业中因为确实不会而错的题目,二是在考试中无论是不是粗心造成的所有错误。

  整理错题,要准备一个很好的本子,按照学科、时间进行编号,比如“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语文错题集”。准备好本子以后,就要将错题一一抄录下来,先将题目抄下来,然后将自己当时为什么做错的真正原因用红笔写上去,最后把正确的答案和步骤清楚地写出来。要求是当日错当日整理,一个星期一次小结,一个月一次中结,一个学期一次总结。

  怎样总结实际上就是怎样利用的问题,无论是小总结还是大总结,实质上都是不断超越错误的过程,也是整理错题的根本目的。

  一星期一小结的具体方法是,首先将每天记录下来的错题浏览一遍。在“完全弄懂保证以后不会错”的题目前打上一个“×”,在“不完全明白以后有可能再错”的题目前打上一个“?”,在“不知道为什么错一直没有弄懂”的题目前打上一个“△”。

  一个月一中结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把每个星期总结出来的“?”级题目想办法彻底解决弄懂,自己不行的话,一定要请教老师把它“消灭掉”,不能客气。而把“△”级题目再行抄录下来,如果一点新的发现都没有,就将它升级为“☆”级题目,如果已经觉得可以“消灭掉”了,就将它降级为“?”,下一个月中结时争取把它“消灭掉”并降级为“×” 。

  一学期一总结的具体方法是,通常是在期末考试前15天完成,首先把把一个月一中结中的“☆”级题目整理出来,不惜一切代价把它“消灭掉”,然后再将星期小结和月中结中的“?”级、“△”级,不管有没有“消灭掉”,不仅全部从头思考一遍,想想当时是自己是如何“消灭掉”它的,从中找到大约15%-20%数量的好题用笔再做一遍。最后把一学期一总结的成果抄录到另外一个“错题精华本”上去,每学期一个“错题精华本”,这个“精华本”一般不需一个学科一本,只要进行分类即可。最后,小学总共是12本,初中是6本,高中也是6本。如果培养了这个方法,那么复习就会变得很容易了,除了看课本,把知识串起来,就是看自己整理的“错题成果”了,而且,这样的好方法如果可以一直延伸到高考,那样高考就变得很简单很简单了。

 

------------

究竟怎样才能考第一(3)

------------

 

  5.随手笔记

  凡是学习拔尖的孩子,一般都是一个有心人,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再看看世界上有大成就的伟人,也都是一个有心人。

  而做一个有心人,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能随时做一些笔记,只要能略略掀动心扉的细节,无论观察到什么,还是读到什么,或者是想到什么,哪怕是一句话,一个字,都随手记载在一个精心准备的小本子上。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达?芬奇就习惯于在自己随身的一个小本子上记录一些数字、图形、文字甚至自己不可思议的想像,这些都是他伟大梦想的一个一个细节,他的成就就是由这些细节来构成的。

  英国著名政治家、作家邱吉尔即使打仗的时候,也注意随手记载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正是这种伟大的文献意识,使他不仅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而且使他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他的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就是这样写成的。

  当然我们的古人也有“推敲”和“三上”(鞍上、厕上、床上)等经典的笔记佳话。

  随手笔记的方法基本要求:

  一是在适当分类的情况下,不必界定应该记什么内容,只要记了就可以。适当分类应结合孩子的成才趋势和个人爱好进行,比如文学、艺术、数学、外语等,记录的内容不必限制,只要能让孩子若有所思的,都可以是记录的内容,如一个人的一句话、一幅画的标题、书上的一首诗、一个小故事。

  二是记录的方式不必限制,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自己按照想像画的草图,也可以是数字,更可以是按照孩子自己的喜好随便涂画,特别是对于年龄小一些的孩子,更是应当鼓励他创造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父母不必担心他们会浪费本子。

  三是为了使孩子主动、热情甚至酷爱去做这件事情,并形成一个方法,建议父母亲还可以与孩子共同设计本子的样式,比如每一本都可以有一个正规的“书名”,如《若有所思——××心灵笔记(六年级卷)》、《心灵的空间——梁邦达数学感悟文集》、《爱的故事——孙笑笑语文小故事集》等等。发挥孩子的想像力,编出一个好的名字来,这样可以让孩子爱上一件几乎是“创作”的事情。

  6.无私帮助同学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这句话具有深刻的含义。

  首先,当孩子主动地帮助别的同学的时候,他的大脑处于学习的最佳境界,因为,他一定会努力像老师那样高明地思考问题,我们通常说“要教给别人一杯,自己得先有一桶”。为了能帮助同学,孩子在心理上就会为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一努力,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会有一种“会当临绝顶”的感觉,很容易就超出自己原来的水平。

  其次,当孩子无私地帮别的同学的时候,心中是自豪的、宽容的,当他全身心投入的时候,无形之中冶炼了自己的自信心,对于下一步的学习,就会更加充满热情和活力,因为他学习的价值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第三是当孩子乐于帮助别的同学的时候,对于竞争和合作就会有更加准确的理解,他甚至会认为,竞争实质上就是一种合作,在这样的状况下,对于在班级、学校中的学习就会有更高层次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起来,就更加从容、豁达、有效。

  那么,鼓励孩子帮助同学,帮助什么内容呢?无私不是“无底线”,比如代替做作业就不是无私的,恰恰是自私的,不是吗?你代替了别人做作业,实质上就是代替了同学应付老师,代替了同学思考,实质上就是不想让同学进步。所以,于人于己都是自私的。经过研究,专家提出应当鼓励孩子在这些方面尽力帮助同学:

  一是同学因事或者因病漏课了,需要进行补课;

  二是对于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可以为同学讲解;

  三是考后一起分析具体出现错误的原因;

  四是对于作业中的难题可以在同学积极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讨论。

  培养无私帮助同学的方法,基本要求:

  (1)父母必须做出榜样

  父母要在生活中热心帮助弱者,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只有互相帮助,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世界。当然,帮助别人一定不是为了获取什么,而是一种无私的、坦荡的自觉。

  (2)鼓励孩子从小做起

  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鼓励孩子帮助同学时,事情不分大小,而在于用心、主动去帮助,从小事做起恰恰是培养帮助别人的关键。所谓用心,就是坚定地认为,别人的事情一定比自己的事情重要。

  (3)注重可实现性

  父母需要经常强调的原则和道理,一定要有可实现性,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使用自己的长处去帮助同学,逐渐形成方法。

  7.高效率考试

  考试,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出题者提出的问题与要求。而应试能力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要面对许多的考试,比如面试,比如人生关键转折中的选择。可以说,应试教育是消极的,但应试能力是永恒的。

  考试的本质是接受挑战,一个学生进入了考场,就是进入了一个特定的复合场,这个场既是知识记忆的验证场,又是应试者和出题者之间的心理博弈场,更是知识活化应用的靶场。我们就从这三个“场”的内涵上来思考如何逐步提高应试能力。

  通常而言,考试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验收性考试,主要是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知识掌握情况而设置的,同时也是对将来面对选拔性考试做一些预演,如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二是选拔性考试,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淘汰性,将所有学生进行排列组合,按照不同的等级进行区别对待,如择校考试、升学考试以及竞赛等等。

  从现实角度上看,无论如何,前者都是为后者服务的,前者的模拟风险为后者积累经验,也可以锻炼后者所需要的心理承受力,还可以通过前者的训练获得自我认同。只要经常地胜利通过验收性考试,自我经常得到成功的暗示,积聚这种成功心理力量,最后都将在后者身上得以体现。

  关于如何进行考前复习、看书,以及其他必要的准备工作,前面已经有详细的阐述,而考前的准备则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考前引导孩子将知识串起来。

 

------------

究竟怎样才能考第一(4)

------------

 

  通过从容地回顾、条理、系统化,使学过的东西在脑海里回潮,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把书合上,先进行回忆,一面回忆,一面在一张纸上勾画一下轮廓和要点、结构等。有模糊的地方,也不急着打开书或者以前的试卷,直到竭尽全力,山穷水尽,最后才打开书。打开以后,对照一下,回忆中完全正确的部分,一带而过,那些似是而非或者完全忘记了的知识和题目解法,则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分析遗漏的原因,把它们攻克。最后形成立体知识框架。

  二是引导孩子以本为本,重视课本中的每一句话。

  其实对于考试来说,课本上的每一句话都是“金玉良言”,都是最美好最令人兴奋的“好东西”,否则怎么很多人一考完试,再翻课本,经常会发出“原来如此”的感慨呢?

  三是帮助孩子调节好体力、精力、心理,造成胸有成竹、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的应试意识。

  除此以外,少部分孩子可能会在重要考试的时候出现考试焦虑症,比如出现“对考试过分专注,考前睡不好觉”、“一进考场就发晕”、“心慌,甚至呼吸紧张”等症状。焦虑会影响孩子真实水平的发挥,也会阻塞应试能力的提高,这时,关键是要向孩子强调:“你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偶尔的考试成绩并不能说明问题,只要认真学习,考试一定没有问题。”另外,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脱敏法进行调理,一是让孩子学会主动放松全身肌肉,用肌肉放松训练来对抗恐惧或者焦虑,如活动肌肉和调节呼吸等;二让孩子学会冥想,就是闭上眼睛,气沉丹田,想像自己心灵深处有片绿洲,绿洲上有一条小河,小河的岸上长满了花草树木,倒影非常清晰,小河在绿树红花的簇拥下流向远方,想着想着,心情就会轻松起来。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在考试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考试能力,也就是说当孩子打开考卷以后,考试能力是如何形成的。根据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经验,专家认为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冥想片刻,集中应试意识

  当孩子打开考卷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立即拿起笔来做题,而是花上2分钟至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冥想(如上文中提到的方法),然后集中注意力,形成稳定、沉着的考试意识,也就是进入一种“神定”的境界。

  (2)统观全局,避免患得患失

  做题之前,还需要先用几分钟时间浏览一两遍,对试题的整体分布有一个初步了解:

  一是看试卷页数是否齐全。

  二是看印刷质量会不会影响答题。

  三是看考题的难度分布如何,确定先做什么。

  四是看试题的数量,如果量大,要准备抓紧时间,突出速度,如量小,要准备稳扎稳打,突出把握性。

  五是看注意事项以及注意听监考老师的提醒。

  六是看哪些是分数多的哪些是分数少的,对分数多的一定要先考虑等。

  这样统观全局地“看”了以后,就可以在考试过程避免患得患失。

  (3)联想审题,判断考查目的

  做每道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联想审题,联想审题的目的是弄清题意,特别是弄懂题目中每一句话的意思。总之,要完整地读,再一句话一句话读,最后在头脑中完整地掌握题意。联想审题的基本要求:

  首先是读准确,不断句,不添字减字。

  其次是将自己的知识与题型联系起来。

  第三是试着判断出命题者的命题依据。父母亲如果方便的话,应该在考前提醒孩子了解命题的一般方向和出题的基本原则。如命题的方向一般均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突出重点,兼顾全面,题目的覆盖面尽量大,即力求知识面广,机动灵活,不偏不怪,不超大纲,深浅得当,题型多样。当前各种考试一般以覆盖面广、题目小、解答要求灵巧为三大特点。难度要求一般有这样的规律,即考记忆和理解水平的约占50%,考分析和思考水平的约占30%,考综合运用和创新水平的约占20%。

  (4)手到擒来,获得把握得分

  告诉孩子一个原则,就是不能恋战,对于两分半钟内没有形成思路的题目,可以暂时放一放,回头再来“啃”,而要把绝对有把握的题目做好做快,先获得把握得分,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信心,而且有利于调整考试的节奏。

  (5)拓展思路,着手解决难题

  对于较难的题目,仍然要努力解决,一般而言,没有绝对的难题,在考试中出现难题的主要原因是知识没有及时联想起来,思路没有开拓,而核心是开拓思路,这样知识就会不速而来,问题就可能变得很简单。

  对于这一点,很多老师都有经验,可以请教老师,如何帮助孩子开拓思路。除了加强训练以外,还应帮助孩子学会使用以下几种临场开拓思路的常见方法:

  首先是换元思路。任何事物都由很多元素构成,在思考的过程中,如果一个方向受阻,可以及时改变方向,这在数学上经常可看到,不过对于其他的学科也是一样的。比如作文,如果作文题目是《我眼中的爸爸》,构思的时候可以将“我”换为“伟人”,将“爸爸”换为“妈妈”,进行思考,思路一开拓,再回到“我”和“爸爸”上来,就水到渠成了。

  其次是化小思路。就是将大问题化为若干个小问题,所有的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也就解决了。

  第三是对比思路。就是将难题和记忆中的某些相似、相反的题目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这样就会很快确定解题思路了。

  第四是图案思路。在难题中,解题因素是纷繁复杂的,这就需要将之清晰地摆放在眼前,最好的办法就是画成图案,这样一目了然,思路可能就油然而生。需要注意的是,思路开拓也得重视思维的日常训练。

  8.自由自在地作文

  写作就是用文字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对于孩子来说,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在语文学习上的作文了,在学习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我们一谈起写作,父母亲都很头疼,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提高写作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书店里作文辅导书那么畅销的缘故吧,实际上,光依靠作文辅导书,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那么,是什么因素在阻碍孩子提高写作能力呢?

 

------------

究竟怎样才能考第一(5)

------------

 

  目前对于许多孩子来说,写作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情,但这并不能说明现在的孩子就天生不善写作,他们能轻松愉快、一气呵成写就的日记或书信,用文学的标准看就是一篇不错的散文。但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时,情形却变了,内心的苦思冥想不是互相打架就是顾此失彼,曾经轻松的笔顿时重得难以下手。这时候,写作差不多成为一种苦役。

  这种反差之所以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很大原因是第一种写作心灵处于自由的状态,第二种则戴着手铐脚镣。

  如果孩子不能自由写作,不能在写作中得到内心的快乐,所有的写作训练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能导致孩子讨厌写作。

  1999年初,上海《萌芽》杂志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七所著名高校举办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作文大赛,冠名为“新概念”,之后又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其中最有参考价值的不是说“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中有21位一等奖获得者被各知名学校破格录取,这里包括写《三重门》的韩寒,而是大赛提出了堪称经典的三条方针,这三条方针正是新时代写作能力的基本要求:“新思维”,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规范旧观念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无拘无束;“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真体验”,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究竟怎样的才是真正的“好文字”:

  一是发自内心的,并且用嘴能说出来、能打动人的文字是“好文字”。

  二是强调经验和感受的,谨防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文字是“好文字”。

  三是简练而准确的,标点符号精当的文字是“好文字”。

  四是真诚的文字是“好文字”。那就是把读者想像成一个朋友,正坐在对面想倾听你的心里话,这时你写出来的就是真诚的文字。

  所谓的“文采”和“引经据典”,所谓的“中心思想”和“道德意义”等是不能强求的,一旦强求,很有可能就会使孩子陷进两难境地,提高写作能力就将成为空话了。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应当摒弃我们经常当做“宝贝”的“以小见大思维”,由于我们接受的传统写作教育习惯的问题,包括我们在内的两代人都有这个思维误区,喜欢牵强地将一个小事情比喻成大意义。

  我们怎样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呢?按照前面所说的能力培养原则,可以分为三步:

  (1)鼓励孩子积蓄写作条件

  这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包括:

  A.观察与区分。事物是有特点的,所以要引导孩子注重观察,在观察中分辨出事物细节上的差别。观察内容可以是自然万物,包括所有孩子感兴趣的树、虫、鸟,天空、宇宙、星辰等,也可以是人情世故,如人的表情,人的语言,人的性格,人的内心世界,更可以是阅读材料和电视电影作品。总而言之,要锻炼出“能区分”、“明亮”的眼睛。

  B.引导孩子在体验中成长。体验是一种最好的学习,只有在体验中成长的孩子才有自己的切实体会,才能为写作提供一种鲜活的基本生活感受材料,建议父母亲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亲身经历。

  C.记录一些好句子。歌德说过,人应该每天起码听首小歌,读首好诗,看幅好画,如有可能,说几句合情合理的话。孩子的写作要有品位,可能要记录背诵一些好句子,不要多,但要经常,比如“洁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一斧又一斧,终于砍倒大橡树”,“在朋友身上,我找到第二个自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风比马跑得快,但,马在风里跑”等等,也包括大量脍炙人口的古诗、古词、古曲。如有条件可以准备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可以吟咏可以朗读的好句子分门别类地记载下来,随时记一点。

  (2)鼓励孩子“每天写一点”

  写作最忌讳的就是,正儿八经地坐在桌子前面,准备好纸笔,告诉自己“我要写作了”。前面说过了,写作贵在“自由自在”,所以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是,每天写一点。

  A.引导想起来就写。写什么不做限制,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起来一件有趣的事情,或者想起来值得思考的事情,就立即写下来,在身边永远都带一个小本本。当然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开始的时候有些困难,那可以一步一步来,比如可以在床头、书桌、书包、厕所里等四个地方各放一枝笔一个小本,这个小本应该精美一些。

  B.和孩子用书信沟通。写信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如今大家不太重视,实际上这是一项很经典很隽永的活动。与孩子用书信沟通也是维护良好亲子关系的一种新型“润滑剂”,而对于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一件以逸待劳的方法。

  C.与孩子同题写作。有条件有耐心的父母还可以和孩子共同举行“同题写作”的游戏,限定字数,字数不能太多,比如300字,亲子共同商量一个有意思的题目,或者是游记,或者是读后感,然后各自完成进行比较和讨论。

  (3)与孩子一道展示写作成果

  孩子的写作也需要积极的反馈和评价,所以每当孩子创作了好文字,一定要想办法展示出来,使孩子得到鼓励。

  A.评选好句子。对于孩子的习作,要客观地进行评估,但每一篇习作都应当有一些写得好,写得真实,甚至写得精彩的好句子,可以和孩子一道将好句子用彩笔划出来,然后和孩子讨论,为什么这些是好句子,当时是怎样想出来的。

  B.编辑优秀作文选。把孩子的写作成果保存起来,到了一定量的时候,和孩子一起选择出一些当时比较漂亮的文章,请孩子进行一次修改,然后打印出几份,设计一个简易封面,装订成几册,把优秀作文选分送给朋友,请他们评议评议。

  C.必要时可以参加作文比赛。现在学校和社会经常举办学生作文比赛,如果条件允许,应当鼓励孩子积极报名参加。除此以外,也可以在假期邀请五六位朋友的孩子,一起设计一次“写作夏令营”,在夏令营的活动中,设立一次小范围的作文竞赛,进行集体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进行奖励,人人都获奖,但水平有高低。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湘ICP备17000155号-1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葡萄种植_刺葡萄_林果网_药用植物_花卉网_农资网_植物网等相关资讯,本站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本站不承担任何保证和责任!
版权申明: 1、凡本站注明“特色植物网”的文/图等需经本网书面授权方可使用,并注明“作者:特色植物网”。 2、本站未注明"特色植物网”的文/图等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篡改为"稿件来源:特色植物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本站转载资料旨在积累资讯供自我学习与研究.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跟我们联系或通知我们立即撤除。邮箱:9979052@qq.com 4、其他版权事项请参看:版权隐私
地址:湖南省娄底市乐平街道办事处秀石街大同沁园小区 邮编 417000  技术苗木合作E-mail:9979052@qq.com 技术苗木合作QQ:9979052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