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TV.com消息:--
检疫员 吴福林:“第一道关是很关键的。--
检疫员 吴福林:“我们这一个班大约要检疫两三千头猪。”--
生猪宰前检疫,产品质量监测的第一道关从吴师傅这儿开始。--
检疫员 吴福林:“就是一张检疫证明,一张是消毒证明。”--
具备这两个证明,标志着这些生猪在养殖基地就检疫合格。吴师傅所在的企业年加工生猪300多万头,正在积极争取成为奥运餐饮备选企业。这些猪都来自于他们严格监控下的生产基地。即使猪源安全,进厂前依然要检疫。--
检疫员 吴福林:“我们在观察猪只有没有什么病,像口蹄疫之类的从外表上都能看出来。”--

虽是目测,但要求严格。要看生猪的口鼻有没有异常,毛发和体表有没有损伤,四肢是否健全。就连感冒的,发烧的也要严格排查。检验合格后经消毒后才能进入厂区。与此同时对车主和猪源进行备案,以便在后面的环节跟踪追溯。--
检疫员 刘红利:“这两刀属于初验。”--
检疫员 刘红利:“这是对有没有寄生虫的一个判断。”--
眼疾手快心细是对检疫员的基本要求。生猪入厂屠宰后,就要在刘红利等几十位检疫员这儿过第二关了。--
这是在检疫猪囊尾蚴病,就这两下子对刀口却有严格的要求。--

检疫员 刘红利:“咱们一般的刀口切的长度得够十厘米, 深度够两厘米就够了。”--
记者在屠宰车间还发现,这里不仅用刀的深浅和力度有控制,就连刀具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要求。--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每头生猪,只允许用一把刀来操作。每操作完成一次,都把刀具放在自动喷淋的消毒池中清洗。以每小时进行600头猪的屠宰频率。正好每把刀具都有了足够的消毒时间。以备用。--
整个屠宰车间自动化的分割系统,也减少了手工操作对肉品的污染。--
如果检疫出猪肉有问题,她们也有自己的控制。--

各个环节层层把关,一旦有问题出现也能及时控制。这不,品质控制中心的主任谢辉接到电话,急忙赶往实验室。--
品控中心主任 解辉:“采的是肉样来测磺胺,然后尿样来测克仑特罗。一种是兴奋剂,一种是抗生素。”--
今天对随机采样的84个肉品的检测实验结果出来了。--
品控中心主任 解辉:“它两个要对照,这个是一千的。它是0.685,它是1.0。--
小于这个就是阴性。如果是阳性的话,它会以红颜色特殊地标记出来。--

这是第几次合格已经不清楚了。--
对于做产品质量监控工作的解辉来说,她最愿听到的就是“合格”二字。因为严把产品质量关,对于一个备选奥运餐饮的企业来说,还有深层次的含义。--
品控中心主任 解辉:“作为我们中国人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能为奥运会做出贡献。可能这种机遇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很多,所以说如果我们生产的产品被奥运会。这样大的盛会所能够采购,作为我们每一个员工来说,都是非常激动的。”--
争取把自己的产品送上奥运的餐桌,这是关乎厂里每个员工的事。在分割车间,李中全师傅为了尽量减少手与肉的污染接触,也有着自己的控制。--
分割车间 员工 李中全:“圈边一刀,肋排三刀,脊骨两刀,五花肉两三刀。刀不能太碎了,要下准了。最快完成差不多20秒。”--

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刀数来分割,就能尽量减少肉品污染。李师傅分割的是中段肋排,他切出来的猪肉部位是需求量相对高的,而且卖得就是个品相。--
分割车间 员工 李中全:“比如肋排,不能露骨。五花肉特别重要,刀不能用得太重。刀不能伤到五花,特别关键。出去之后产品的质量就在这几刀上面。”--
李师傅忙碌时,品质监控中心主任解辉又在包装处忙着巡视操作规程,因为又有一批冷鲜肉要出厂了。--
品控中心主任 解辉:“出来的产品,我们要贴上一个工商系统的产品追溯标码。--

而这个是检疫合格标签,这是无公害的标签。我们的产品百分之百合格,就可以出厂了。“--
司机 杨喜明:“要看看刹车。”--
司机 杨喜明:“再看看轮胎是否有气。”--
司机 杨喜明:“机油啊,水温啊,都要看到。”--
如果把对整个猪肉产品的控制比喻成一个接力赛的话,那么司机杨师傅就是接最后一棒的人。--
司机 杨喜明:“也不能说是轻松,我得保证这些肉安全送达。”--
运输这关,也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货品要专人专车专送,冷冻肉冷鲜肉的温度控制要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肉品的装车摆放也有严格的要求。--

司机 杨喜明:“要把近处的货放在车的外侧,把远处的货放在车的里面,这样就方便拿取,不容易损坏货品。”--
在运输环节,还有300多位司机师傅和杨师傅一起来把产品质量关。从生猪进场到肉品出厂的过程,各个环节如同形成了一个对产品严格把关,控制的接力。--
品控中心 主任 解辉:“品控,就是品质控制。”--
检疫员 吴福林:“做一个合格的守门人吧。”--
检疫员 刘红利:“不能让不合格产品流出厂。”--
分割车间员工 李中全:“产品的质量就在这几刀上面。”--
司机 杨喜明:“把肉安全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