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人叫奈连宇。因为这两年牛源紧张,每隔二三天,他就会到农户家里看看牛的育肥情况。每周他都要买进三四百头牛。--
记者:“2005年您总共宰了多少头牛?”--
奈连宇:\"去年宰了2万多头。\"--
记者: \"这些牛都是这样几十只、几十只找来的呀?\"--
奈连宇:\"基本上是这样吧。一年要是宰2万多头牛,一头牛挣100多元钱,2万头牛还能挣200多万呢。其实还是有利润的。\"--
奈连宇所在的大厂回族自治县毗邻北京,这里屠宰业很发达。现在北京市场牛羊肉摊位上,60%的肉都来自这个里。奈连宇从事这个行业只有15年,是个半路出家的门外汉。15年后的今天,他已成了个行家里手。同样的一头牛经过他的手一分割1公斤就可以卖到30-100元不等的价格。--
车间主任:\"这个也是牛后腿上的肉,它一小部分吧,牛后腿也挺大的就出这么一小块肉。\"--
记者:“这个多少钱啊?--
车间主任:\"这个市场价也就是在30块1公斤,20多块钱。\"--
记者:\"算最贵的吗,这个肉?\"--

工作人员:\"不算最贵的。\"--
记者:“最贵的肉在多少钱?”--
工作人员:“最贵得在100块钱以上。”--
1993年,大厂回族自治县建起了第一家中德合资的肉类加工厂——华安,生产的就是这种分割肉。这些带有大理石花纹的牛肉供应到东北各大宾馆饭店里,1公斤就能卖到100多元。奈连宇的小舅子陈兵当时恰好就在华安工作,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奈连宇。奈连宇和弟弟奈连路做了十多年汽车运输,手里攒了几十万的资金,正打算投资其他行业试试。在陈兵的建议下,1995年他们决定到当时肥牛的主要销售地——东北去一探究竟。--
厨房大厨:\"\"肥牛在东北来讲的话,烧烤用的牛肉比较多。一般烧烤用的牛肉全都是鲜的。--
记者:\"消费的多吗?\"--
厨师:\"在东北来讲的话还可以。\"--
奈连宇:“当时要想买1号肉都得先交订金,在华安来说,得先交订金。那么牛啊?对,当时挺牛的,你先得打过钱来。”--

1995年国内做肉类分割的厂家很少,高级饭店用的分割肉都靠进口。国内少数几家加工厂生意非常火爆。奈连宇兄弟凑了60多万元钱,也办了个肉类加工厂,想挣大钱。此时的奈连宇想不到,就从这天起,他开始了漫长的赔钱之路。--
奈连宇:\"这牛都不肥啊,这六个月刚喂这样?\"--
农户:\"它们都瘦。\"--
奈连宇:“你说这头六个月的时候得什么样?”--
奈连宇:“这三头牛基本上还都可以。靠这边一点儿的牛可能次一点儿。”--
记者:“这头牛要出肉的话,能出多少肉?”--
奈连宇:“大概出500斤肉。”--
选牛是整个屠宰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买回来的牛能出多少肉,肉的质量如何?全靠选牛人的眼力。奈连宇这十几年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头牛能出多少肉,在他估计误差不超过三公斤。可在创业之初,他就在这上头吃过亏。--
奈连宇:“阉割过的牛有皮下脂肪,如果说,像未经阉割过的牛,像一些个母牛,也有皮下脂肪,可是它不会产生大理石花纹,不会有那样的产品,咱们需要的产品出现。”--
刚开始买牛,奈连宇只知道买肥牛。第一次就错把三十多头未经阉割的牛和淘汰下来的奶牛,当好牛买了进来。因为对活牛市场价格不了解,每头牛花了4700元,比当时的市场价格高出700元。因为牛的品质不好,产出的肉没有大理石花纹,卖不上价钱。--

记者:“当时咱们买了多少牛?”--
奈连宇的弟弟 奈连路:“有三四十个牛,花了十多万元。”--
记者:“你就要受损失了?”--
奈连宇的弟弟 奈连路:“对,基本是毛利润的20%就给人了。”--
分割不出带大理石花纹的高档肉。奈连宇他们只好做组合肉,这种把瘦肉和肥肉按一定比例拼装在一起,经过急冻粘连成的牛肉,多用来做肥牛火锅的原料。组合肉当时市场价每公斤30多元,这至少可以让奈连宇保本。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的是,在肥牛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奈连宇竟然还是把买牛的十多万元赔光了。--
大厨:“肉的要求就是说,一是要口感好,二出品出盘的时候不能散。”--
奈连宇原本是按照别人的做法生产组合肉的,但他不久却发现自己生产出来的肉与别人家的有点不一样。--
奈连路:“本身肉应该冻完了应该是粉红色,或者是绛红色的,如果速冻温度达不到,颜色是灰黑色的。非常寒碜。”--
记者:“特别寒碜?”--
奈连路:“特别寒碜。”--

建厂时,因为心疼钱,奈连宇没有建一个好的急冻库。造成做出的组装肉不仅颜色不正,到了饭店切盘还会散开。无奈之下,奈连宇只能把退回来的3吨牛肉切碎了卖给食品加工厂。原本30多元1公斤的肉,只卖了六七元钱。每吨肉要赔二三万元。奈连宇没想到,看着一片光明的行业轮到自己做的时候会赔钱。可这时打退堂鼓,以前投入的几十万元钱就算打了水瓢。奈连宇此时进退两难。--
奈连宇:“谁遇见多大的困难都会有这样的思想,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哎呀,不如那么干,不如这么干。这事挺别扭。那就是一种想法,挣眼一看不行,还得要做这件事情,不做不行,因为你钱已经花到这个位置,你的钱已经投入到这个上,不干还是不行。”--
急冻库事件让奈连宇看清了,屠宰里面学问很大,要有设备和专业的人才才能做出合格的产品。于是,他把厂房抵押给银行,贷了60多万元款建了急冻库,还以高出其他企业一倍的高薪挖来了其他企业的技术人员做指导。经过不断的实践,1997年,他的肥牛终于生产出来了。可这时,打开市场又成了难题。自从奈连宇开始生产牛肉后,他的产品就出现质量问题。为了让流失的客户重新回来,奈连宇决定给这些经销商赊销自己的产品。--
陈兵:“找他们,给他们提供货,给他们无偿提供一些货,跟他们的终端客户去试。向他们去推荐。”--
记者:“他们当时平均1公斤的肥牛卖多少,你们卖多少钱?”--

奈连宇:“估计他们当时能卖到36块,我们能卖到32,34块。”--
记者:“差的四块多吗?”--
奈连宇:“很多了,像咱们家一公斤差那么多钱差的很多了。”--
在当时肥牛仍是卖方市场的情况下,没有哪个厂家愿意让经销商占这种便宜,奈连宇给出的优惠条件渐渐把老顾客拉拢了回来。就用这种办法,奈连宇把厂子里生产的几十种产品逐渐都打入了市场里。--
记者:“你只送一家餐馆还是…”--
金光哲:“好多店呢,”--
记者:“总共有多少店啊?”--
金光哲:“40多个店。”--
记者:“你每天从奈总那边进多少肉?”--
金光哲:“一吨吧。得花三四万元吧。”--
记者:“每天吗?”--
金光哲:“每天。”--
2000年前后,北京市场火锅,韩餐流行起来。像这样的上好的大理石花纹的牛肉,韩餐馆从奈连宇这里购买的时候,1公斤100元左右。而端上餐桌后,这样一片4两多的牛肉,就可以卖到80多元钱。高额的利润带动了对于肥牛的消费。大厂回族自治县是北京周边有名的产肉地区,来大厂进货的客商越来越多,借着这个好势头,奈连宇的厂子里一个星期可以屠宰到100多头牛。--

奈连宇: “咱们刚开始的时候宰一头牛得在一千块钱毛利润,估计要是去了开销的话,也得剩个六七百元钱,”--
伴随这餐饮市场的红火,奈连宇的工厂开始稳定赢利,这让奈连宇有种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成就感。可就在他正要放松一下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因为屠宰量大增,牛源开始紧缺。奈连宇开始到外地收购,现在每个星期都有来自山西、山东等不同地方的农民到工厂送牛。--
农民:“山西来的。”--
记者:“是自己雇的车来的吗?”--
农民:“自己雇的。”--
记者:“你今天运过来多少头牛?”--
农民:“今天运过来16头。现在育肥后的牛倒好卖,架子牛不好买。”--
记者:“牛为什么那么难买呀?”--
农民:“因为老百姓家里的养的少了。”--
从2002年开始,抢购牛源就成了奈连宇的主要工作。因为,生产带有大理石花纹的高档牛肉需要鲁西黄牛、秦川牛等品种优良的肉牛。近几年新建的肉类加工厂又很多,使得好品种的牛相对紧张,价格从四千多元涨到五六千元一头。--

记者:“像这样的牛得卖多少钱啊?”--
奈连宇:“像这样的牛,基本上要是达到咱们的屠宰标准的得卖6000元左右。”--
记者:“一头吗?”--
奈连宇:“一头。”--
记者:“6000元一头的话,您宰割完了平均能挣多少钱啊?”--
奈连宇:“咱们要说是毛利润能剩个500元钱。然后去了开销,剩个百八十元钱,就这样。利润很低。”--
每头牛的利润从五六百元降到百八十块。奈连宇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一条销售渠道,却因为牛源紧张导致利润减少。为了增加利润,奈连宇兄弟决定再闯新的市场。这两年,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让消费者更多开始选择方便快捷的熟食。2003年,奈连宇选择了当时很少有人涉足的清真食品。--
售货员:“因为刚开始也不行,好多人不认。现在老年人,有的人还是接受不了这种形式。”--
记者:“哪种形式?”--

售货员:“就是像这种长的呀,圆的呀,他就觉得特别像汉民的那种东西。”--
这是奈连宇兄弟在2003年推向市场的清真香肠,在国内市场上并不多见。然而,这些产品刚刚摆进超市时,得到的却是消费者的冷遇。--
消费者:“以前没有吃过。因为我们在我们印象当中,一提肠,这好像就不能吃了,”--
消费者:“我这个年龄接受不了。儿子吃,所以有时候上这儿来买。”--
记者:“你现在还不吃?”--
消费者:“我就是感觉不好。吃饭讲究一种文化,讲究一个心情。因为我们小时候没有这个,可能我们也落后了,也老了。”--
在国内回民的印象中,香肠就是汉民的食物,从来都是不闻不问。对此奈连宇兄弟非常了解。他们对清真肠进入市场的困难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不是门外汉的又一次莽撞行为。--
奈连路:“我去了伊斯兰这些国家。在伊斯兰的这些国家,肠类在熟食市场起了一个主导地位的一个产品。它的品种比咱们国内汉民的肠类品种还要丰富。所以说,从源头来说,应该是回民逐步地会认可这个产品。”--

为了让回族消费者逐渐接受这些新鲜事物,他们在外包装上,不断改进,贴近回族人的民族习惯。--
市场经理:“一些老百姓不认可的,圆的,咱们改变成方的,或者是菱形,包括肠衣的色泽,咱们没有大红大绿,都是一些浅淡的颜色。”--
奈连宇兄弟生产的熟食已经上市2年多了。品种也从最初的四五种扩大到三十多种,通过前两年的销售,越来越多比较年轻的回民开始购买他们的产品。--
记者:“每天你们能卖多少钱啊?”--
销售人员:“因为这个我们主要是看订货单,反正这个销量一个月是十多万吧。”--
记者:“十多万元钱?”--
销售人员:“对。”--
现在奈连宇负责屠宰厂,奈连路负责食品加工厂。一有空哥俩就聚在一起研究怎样让牛羊肉更好吃。到2006年,他们的熟食已经进入北京大小100多家超市里,每天能卖出 10吨熟食,价值15万元,毛利润占30%。他们终于尝到了勇于创新的甜头。(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