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植物技术 » 林果网 » 梨.刺梨 » 梨.刺梨栽培 » 正文

梨寄接两熟型高效栽培技术(彩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2-04  来源:清扬园艺工作室http://cnxdny001.blog.1  浏览次数:1186
     温馨提示:本文文字及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中国特色植物(http://www.zgtszw.com)--种植行业门户提醒网友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谨慎、科学、合理采用本资讯


 
  在浙江省温岭市,通过在早熟翠冠梨树体上寄接晚熟蒲瓜梨,实现梨树一年两次采收。该项技术在露地和大棚条件下均可应用,大棚栽培条件下增产、增效更显著,每667 m2可生产翠冠梨1184.5 kg、蒲瓜梨762.2 kg,产值16336元,利润11784元,实现增产64.3%,增加产值72.4%,增加利润111.2%
关键词寄接两熟大棚栽培
寄接是我国台湾省应用较多的梨树特殊栽培技术,其方法为将已经满足低温需冷量的温带梨饱满花芽,嫁接在当地横山梨上,嫁接后的花芽正常开花结果并生产出高品质梨果[1]。该项技术引进创新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多台风地区梨树抗风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对解决南方早熟梨二次花开放的问题具有显著的效果,生产上多采用寄接相同品种来弥补产量的损失,并将其与大棚栽培结合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4]。在浙江梨树产区,由于早熟梨一般在7月份成熟采收,到12月完全落叶,中间有4~5个月树体尚在生长期,大量光合产物被内膛徒长枝所消耗。为利用南方丰富的光温资源,发挥早熟梨的生产潜力,我们于2008-2009年进行梨寄接两熟型高效栽培试验,通过不同成熟期品种的搭配,采用寄接的方法,达到了一年两次采收的目标,增产、增效十分明显。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试验园的基本情况
试验在浙江省温岭市国庆塘梨园进行。当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年气温17.3 , 平均年降水量1 671.6 mm , 全年无霜期252 [5]。试验地土壤为海涂地,pH7.4,有机质含量3.2%。供试栽培品种为翠冠梨,2000 年初定植, 行株距3. 7 m ×3. 4 m20081月下旬选择当地优良地方晚熟品种蒲瓜梨的饱满腋花芽进行寄接,2009年在大棚条件下进行寄接栽培,大棚设施为水泥立柱毛竹拱架混合式简易连栋大棚,大棚顶高3.8m,肩高2.5m,长30m,南北向。花期进行人工授粉,谢花后1个月每个花芽保留2个果实并套袋。
2 产量与效益
2008年在露地栽培条件下,主栽品种翠冠梨于7月下旬成熟,平均单果重278.1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9%,可滴定酸含量0.11%;寄接品种蒲瓜梨于9月中旬成熟,平均单果重541.8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6%,可滴定酸含量0.22%
2009年在大棚栽培条件下,主栽品种翠冠梨5月下旬开始进入果实膨大期,6月中旬进入采收期,7月上旬采收结束,平均单果重222.2g,可溶性固形物12.6%,可滴定酸含量0.11%。寄接品种蒲瓜梨7月中旬开始进入果实膨大期,8月底进入采收期,9月上旬采收结束,平均单果重756.5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2%,可滴定酸含量0.22%。寄接两熟型栽培平均每667 m2产量1 946.7 kg,产值16 336元,收益11 784元,实现增产64.3%,增加产值72.4%,增加收益111.2%(表1)。
表1 2009梨寄接两熟型栽培的产量与效益
品种
成熟期
单果重
g
株产
kg
产量
kg/667m2
产值
(元/667m2
成本
(元/667m2
利润
(元/667m2
翠冠
7月上旬
222.2
23.0
1184.5
9476
3897
5579
蒲瓜
9月上旬
756.5
14.8
762.2
6860
655
6205
合计
 
37.8
1946.7
16336
4552
11784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品种选择
栽培品种选择生长势强、成枝率高且具有优良品质性状的早熟梨品种,以翠冠为佳。寄接品种选择品质优良、经济价值高、与栽培品种熟期错开的梨品种,以晚熟梨品种最佳,如蒲瓜梨、爱宕梨、黄金梨、南水梨等。
3.2 寄接方法
1接穗的采集与保存  正常落叶后即可采集接穗,一般在12月结合修剪进行。接穗以生长健壮、正常落叶、无病虫害的当年生中、长果枝或发育较充实的徒长性结果枝上的腋花芽为佳,外观上茸毛消失,呈褐色。枝条基部直径一般不超过0.8  cm,枝条顶端花芽下方直径不小于0.4 cm。不易形成腋花芽的品种,如蒲瓜梨等可选用2年生徒长性发育枝上的短枝花芽,不宜选择二次生长的枝条以及2年生以上的枝条。采集的接穗先阴干至表面干燥,按每捆50枝进行整理包扎,使基部整齐一致。选择背阴处,露地基部埋土贮藏,埋土深度10~15 cm,四周用泥土压实。短期保存也可用塑料膜包裹置室内常温遮阴保湿贮藏。
2)寄接方法  1月中下旬到2月上旬嫁接成花率和产量最高[3]。过早嫁接成花率低,畸形花比例高,具体表现在萌芽迟、萌发后幼叶短小、叶色淡、花朵小、花梗短等现象;过迟嫁接花期延迟,不便于管理,影响着果率。寄接方法采用切接法。接穗切面在芽体之侧向或内向,切削面长2~3 cm,切削对侧的短切面斜度以45~50o为宜,短切面长约1 cm,使接穗下面呈扁锲形。接穗上方长度以超过芽体尖端即可。接穗切削后尽量立即嫁接,不能立即嫁接的用湿毛巾覆盖并置阴凉处,以防失水,放置时间不超过1天。寄接砧以着生在骨干枝上的徒长枝或中等发育枝为宜,直径在1 cm左右。寄接枝条剪留长度约8~20 cm,选择砧木皮厚光滑的一侧,用刀在断面皮层略带木质部的地方垂直切下,削切深度略短于接穗的长斜面,宽度与接穗直径相等,使切口皮层与接穗形成层对应。接穗插入砧枝后,用0.4 mm厚、宽1 cm的塑料带捆紧切接处,塑料带以顺手势从上而下绕35圈,同时包扎接穗上端剪口,确定接穗与砧木密接并使花芽露出。每树嫁接数量根据树体大小、梨品种以及计划产量与果实品质要求等因素合理决定寄接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结果太多影响树势和果实大小,并增加人工费用。一般每667 m2保持在600~1000枝。
3.3 寄接母树的培养
寄接母树是寄接两熟型栽培模式的主体,不光承担着第一季果的生产任务,同时还承担着花芽寄接载体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树体结构的构建,培育足够可供寄接的寄接枝;树体结构宜采用低干矮化开心形树形。树高2 ~2.2m,冠径3.8 ~4.2 m,主干高度40 ~50 cm,主枝数2~4个,每个主枝配置1~2个侧枝,形成6~8个生长中庸,粗细、长短相近的骨干枝。骨干枝基角30~45°,中部呈水平状伸展,长度1.2~1.4 m,离地高度0.8~1.2 m,顶端向上斜生,基角45°左右。每个骨干枝配置2~3个大型结果枝组和20个左右的小型结果枝组。同时培育健壮的树势,满足两季生产的营养需要。树体培养上以培育内膛生长中庸的健壮发育枝为重点,处理好母树自身结果和寄接梨结果的主次关系,维持母树正常树形和均衡生长势。
3.4 大棚管理
大棚于1月中下旬开始覆膜保温,前期全封闭,7天后当棚内温度高于30 时掀起裙膜放风降温,低于20时,放下裙膜保温,过长的大棚,当棚内温度高于25℃时即可放风降温。4月底5月初卸下裙膜作避雨栽培,6月下旬7月初一季果采收后卸下顶膜作露地栽培。
3.5 肥水管理
增加有机肥用量,减少氮肥施用以避免寄接母树萌生太多的徒长枝。一季果采收后增施一次采果肥,促进二季果的发育。在采前2~3天至采后1个星期内施入,以速效肥为主,施肥量根据树龄大小和树势强弱而定。一般成年梨树每株施入复合肥0.5 kg左右,水淋施,有条件的最好结合灌水用滴灌施入。二季果采收后斟酌树势,及时施入基肥,以利于树势的恢复,增加树体的营养积累,同时提高花芽分化质量。基肥以施腐熟有机肥为主,施肥量以生产1 kg果实需要施入1 kg的有机肥为标准,一般成年梨树株施腐熟有机肥50 kg加复合肥1~2 kg。施肥方法可沿树冠外围开沟进行深施,或结合梨园土壤深翻熟化,撒施到土壤表面后进行翻耕,深度以20~30 cm为宜。寄接前后和早熟果采收后充分灌水。果实发育期土壤湿度应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80%,低于60%时应及时灌水。并结合病虫害防治用1 000倍绿芬威等叶面肥进行叶片喷肥,重点补充微量元素,以维持叶片正常的营养水平,延长叶片寿命,增强叶片光合能力。
3.6 花果管理
盛花后20~30天生理落果结束后疏果,疏除病虫果、畸形果、外伤果、过密果和不好套袋果等,保留纵向发育、近于长形,底部萼端突出,果梗发达,果面光亮,发育正常的幼果。一般早熟果20 cm左右留1个,晚熟果每寄接花芽根据品种果实大小保留2~4个果实。
翠冠梨大棚栽培果面光洁,锈斑发生少,可采用无袋栽培[5]。晚熟果必须进行套袋栽培以防止虫害,可采用小林1-KK双层果袋或外黄内黑普通双层果袋,在谢花后30~45天进行。套袋前要做湿口处理,并扎严袋口,防止梨木虱等害虫进袋危害。蒲瓜梨套袋以外黄内黑的普通双层袋效果最佳,套袋后果实糖度高、酸度小,减少了石细胞含量和降低了果实硬度,对克服该品种石细胞偏多、果实偏硬的品质缺陷起到了极好的作用[6]
3.7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要根据两季梨病虫害的发生、为害规律,合理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防治措施,把病虫害的为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从而实现环境无害化和果品安全化。防治的主要病害有梨锈病、梨黑星病、梨黑斑病、梨轮纹病等,主要虫害有梨木虱、梨小食心虫、斜纹夜蛾、梨瘿蚊、梨蚜等。冬季休眠期深翻行带,清除地面落叶落果和病虫枝,清除杂草,并集中处理深埋或烧毁;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淋树体与地面。谢花后用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加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防治梨锈病、梨蚜、梨木虱等。早熟果果实发育期用5%来福灵乳油2 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 000倍液加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梨木虱、螨类、斜纹夜蛾、梨轮纹病、黑斑病等;用糖醋液诱杀梨小食心虫成虫。一季果采收前15天停止用药。晚熟果采收后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5 000倍液加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螨类、刺蛾类、轮纹病、黑斑病等。
4 小结
    梨寄接两熟型栽培充分利用了我国南方地区的光热资源和早熟梨的树体营养,达到梨一年两次采收的生产目标,延长了果品供应期,提高了梨树栽培的产量与效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可在浙江东部沿海及其他立地环境相近的南方地区推广应用。从本试验看出,该技术在露地和大棚条件下均可应用。与露地栽培相比,大棚栽培的梨树生育期更长,树体营养积累更充沛,且大棚栽培使一季果(翠冠)提早成熟25~30天,显著增加单位面积收益[7],对实施寄接两熟型栽培产量和效益的提高更有利。
参考文献
[1] 夏文顶. 台湾寄接梨栽培技术简介[ J ]. 台湾农业探索, 1998 (1) : 28 - 30.
[2] 王 涛,金 伟,陈丹霞,. 梨树抗风栽培技术[ J ]. 中国南方果树, 2007, 36 (1) : 75 - 76.
[3] 王 涛,黄雪燕,陈丹霞,. 不同嫁接时间对寄接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 北方园艺, 2008 (4) : 33 - 34.
[4] 王 涛,陈丹霞, 蔡美艳,. 不同砧穗组合对大棚寄接梨光合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J ]. 上海农业学报,2009,251):68-71.
[5] 王 涛,黄雪燕,陈丹霞,. 套袋对大棚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J ]. 中国南方果树, 200938 (2) : 25 - 26.
[6] 陈丹霞,王 涛,平新亮,. 蒲瓜梨适宜果袋的筛选[ J ]. 浙江农业科学,20093):475-476.
[7] 王 涛,陈伟立, 陈丹霞,. 翠冠梨简易大棚高效栽培试验[ J ]. 中国果树,20093):28-30
 
《中国果树》2010年第3期
 
 
[ 植物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植物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湘ICP备17000155号-1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葡萄种植_刺葡萄_林果网_药用植物_花卉网_农资网_植物网等相关资讯,本站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本站不承担任何保证和责任!
版权申明: 1、凡本站注明“特色植物网”的文/图等需经本网书面授权方可使用,并注明“作者:特色植物网”。 2、本站未注明"特色植物网”的文/图等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篡改为"稿件来源:特色植物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本站转载资料旨在积累资讯供自我学习与研究.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跟我们联系或通知我们立即撤除。邮箱:9979052@qq.com 4、其他版权事项请参看:版权隐私
地址:湖南省娄底市乐平街道办事处秀石街大同沁园小区 邮编 417000  技术苗木合作E-mail:9979052@qq.com 技术苗木合作QQ:9979052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