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植物技术 » 林果网 » 林木 » 林木病虫 » 正文

林木茎部害虫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1-28  浏览次数:174
 
  一、天牛类
  
  (一)天牛类的主要特征与为害特点
  
  天牛类属鞘翅目天牛科Cerambycidae。体长圆筒形略扁平,颜色鲜艳或深暗;鞭状触角常超过体长,着生于额的突起上;复眼环绕触角基部,呈肾形;跗节5节,“似为4节”。幼虫肥胖长圆柱形;头圆,缩入前胸;前胸粗大;胸足很小,有时无足;腹部前6、7节背腹面常具步泡突,便于在坑道中移动。
  
  主要以幼虫进行危害,钻蛀树干、树根或树枝,为重要的蛀干害虫。
  
  (二)代表种类
  
  1.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
  
  分布与寄主
  
  又名松墨天牛、松天牛。分布于江苏、浙江、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台湾等。主要危害马尾松,也危害黑松、雪松、落叶松、油松、华山松、云南松、思茅松、冷杉、云杉、桧、栎、鸡眼藤、苹果等生长衰弱的树木或新伐倒木。在南方各省,常由于马尾松毛虫危害使松树生长衰弱后,此虫大量侵入引起成片松树枯死。此虫还是松材线虫的重要传播媒介。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15~28mm,橙黄至赤褐色。触角栗色。雄虫触角超过体长1倍多;雌虫触角约超出1/3。前胸宽大于长,多皱纹,侧刺突较大。前胸背板有2条相当阔的橙黄色纵纹,与3条黑色绒纹相间。每鞘翅具5条纵纹,由方形或长方形的黑色及灰白色绒毛斑点相间组成(图4-78)。
  
  卵 长约4mm,乳白色,略呈镰刀形。
  
  幼虫 乳白色,扁圆筒形,老熟幼虫可达43mm。头部黑褐色,前胸背板褐色,中央有波状横纹。
  
  蛹 乳白色,圆筒形,体长20~26mm(彩图4-24)。
  
  生活史及习性
  
  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蛀道中越冬。次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在虫道末端蛹室中化蛹。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多在傍晚和夜间进行。成虫羽化活动分3个阶段,即移动分散期、补充营养期和产卵期。成虫喜欢在生长衰弱的松树上产卵,尤其是感染线虫的松树上,以树皮厚度1~2mm最适宜,产卵刻槽呈眼状。成虫是传播线虫的媒介。成虫从木质部中外出后,体表即有线虫附着,1头成虫最多可携带线虫289000条。
  
  越冬后,老熟幼虫钻至靠边材部位筑蛹室。松材线虫在幼虫蛀食时进入幼虫体繁殖,并经蛹传至成虫。
  
  已知幼虫天敌有花绒坚甲、白僵菌和管氏肿腿蜂。在浙江萧山县北千山上,花绒坚甲对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率为20%~30%。
  
  2.双条杉天牛Semanotusbifasciatus(Motschulsky)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浙江、江西、山东、湖北等地,是我国柏树类树木的重要害虫。
  
  识别特征
  
  成虫 雄虫体长11~17.2mm,雌虫体长10.6~18.5mm,体形扁阔,不同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头部黑色,向体前方伸出,具细密点刻。触角黑褐色、较短。前胸黑色,两侧缘呈弧形,具有淡黄色长毛,背板中部有5个光滑的小瘤突,排成梅花状。鞘翅上有2条棕黄色或驼色横带,表面较平滑细腻。足黑褐色,被黄色竖毛。腹部棕色,被黄褐色毛,末端微露于鞘翅外(图4-79)。
  
  卵 椭圆形,长约2mm,白色
  
  幼虫 体圆形略扁,老熟幼虫体长22mm。初龄淡红色,老熟乳白色。头部黄褐色,近梯形,横宽,后部显著宽。前胸扁平,背板有1个“小”字形凹陷及4块黄褐色斑纹。
  
  蛹 淡黄色,触角自胸背迂回到腹面,末端达中足腿节中部(彩图4-25)。
  
  生活史及习性
  
  1年1代,少数2年1代,以成虫在2m以下的主干边材中,也可以幼虫在枯死木和4~5m高的边材中越冬。翌年3月上旬至5月上旬成虫羽化。3月中、下旬开始产卵,下旬幼虫孵化,5月中句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内危害,8月下旬在木质部中化蛹,9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进入越冬阶段。成虫羽化后不需补充营养。晴天活动时飞翔力较强,最长飞行距离可达1300m。成虫多在14:00~22:00进行交尾和产卵,其余时间钻在树皮缝、树洞、伤疤及干基的松土内潜伏不动,不易被发现。雌雄成虫可多次进行交尾,并有边交尾边产卵习性。喜向阳、避风的新修枝、刚采伐的树干、木桩以及被压木、衰弱木树皮裂缝和伤疤处产卵,1~10粒不等。卵期7~14d,自然孵化率很高。
  
  幼虫孵化1~2d后蛀入皮层,蛀入后在木质部表面形成一条条弯曲不规则的扁平蛀道,蛀道上下迁回,或横断树干斜伸,蛀道内充满黄白色粪屑。蛀道最长可达120cm,宽2cm,深0.4cm。5月中旬幼虫开始蛀入木质部内。树木受害后,树势衰弱,针叶渐枯,把木质部表面蛀成弯曲不规则的蛀道,危害枝干皮层一圈后,树皮易于剥落,整株树枯死。未致死者,工艺价值也显著下降。8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在木质部中蛀成深0.6cm,长3~5cm的蛀道,并在顶端筑1个椭圆形蛹室在内化蛹,蛹期约10d。9月陆续羽化为成虫越冬。2年1代的则是第1年发生滞育,以幼虫在木质部边材的虫道内越冬,到第2年秋完成发育,以成虫越冬,形成2年I代。其虫体一般较1年1代的大。
  
  3.云杉大黑天牛MonochamusurussoviFisher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东北,河北、内蒙古、江苏、山东、陕西;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芬兰。危害红皮云杉、鱼鳞云杉、红松、臭冷杉、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白桦。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21~33mm。体黑色,带墨绿色或古铜色光泽。雄虫触角约为体长的2~3.5倍,雌虫触角比体稍长。前胸背板有不明显的瘤状突3个,侧刺突甚发达。小盾片密被灰黄色短毛。鞘翅基部密布颗粒状刻点,并有稀疏的短绒毛,愈向后,颗粒愈平,毛愈密,至末端完全被毛覆盖,呈土黄色;鞘翅前方约1/3处,有1条横压痕。雄虫鞘翅基部最宽,向后渐狭。雌虫鞘翅两侧近平行,中部有灰白色毛斑,聚集成4块,但常有许多变化,不规则(图4-80)。
  
  卵 肾形,长4.5~5mm,乳白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7~50mm。乳白色至乳黄色。前胸背板淡棕色,有凸字形棕色斑,无胸足。
  
  蛹 体长25~34mm。白色到乳黄色,前胸背板有发达的侧刺突,腹部可见9节。
  
  生活史及习性
  
  在小兴安岭2年1代,少数1年或3年1代,以幼虫越冬。成虫6月上旬开始羽化,6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产卵期,卵期7~13d。初孵幼虫直接钻入树皮,在韧皮部与边材之间取食,被害部蛀道不规则。当年脱皮2~3次,8月上旬开始向木质部作坑道,9月下旬进入木质部坑道中越冬。当年坑道大部分垂直伸入,长8~12cm,侵入孔椭圆形。
  
  第2年5月上旬,越冬幼虫从木质部回到树皮下,继续取食。7月中旬成熟,再次进入木质部作马蹄形或弧形坑道,坑道末端是蛹室,以老熟幼虫或预蛹第2次越冬,第3年5月上旬至7月中旬化蛹。蛹期20~27d。整个幼虫期约2年。木质部中的坑道全长平均26.4cm,深平均9.4cm。成虫羽化后在蛹室中停留约7d后钻出。成虫补充营养取食嫩枝树皮;并咬至髓心,经过10~21d后开始交尾产卵,产卵期延续10~34d,每雌平均产卵30粒。雌虫最喜欢在云杉伐倒木上产卵,其次是红松、冷杉和落叶松。在冷杉林内主要把卵产在风倒木和伐倒木上,其次是生长衰弱的树木上,产卵时雄虫常随在雌虫后面,雌虫在树皮上咬一眼形小槽。每槽产卵1粒。在原条上自基部到梢头都有卵。
  
  4.光肩星天牛Anon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ulsky)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河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安徽、陕西、山西、甘肃、四川、广西等省。危害杨、柳、榆、械、刺槐、苦楝、桑等。成虫啃食嫩梢和叶脉,幼虫蛀食韧皮部和边材,并在木质部内蛀成不规则坑道,严重破坏生理机能,甚至全株死亡,是我国目前杨柳等最主要害虫类群之一,能造成毁灭性灾害。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形。漆黑而有光泽。前胸两侧各有1个刺伏突起。鞘翅上各有大小不同由白色绒毛组成的斑纹20个左右;鞘翅肩部光滑,无颗粒状突起。雌虫体长23~35mm,雄虫体长20~29mm。触角自第3节起各节基部呈灰蓝色;雌虫触角最后一节末端为灰白色,雄虫的则为黑色,均超过体长(图4-81)。
  
  卵 乳白色。长椭圆形,长5.5~7.0mm,两端略弯曲。将孵化时变成黄色。
  
  幼虫 乳白色,长筒形。老熟幼虫长50~60mm。头部小,淡黄褐色,后半部缩入前胸内。前胸发达,前缘黑褐色,背板黄白色,后半部有“凸”字形黄褐色硬化斑纹。。
  
  蛹 裸蛹。乳白色至黄白色。长30~37mm(彩图4-26)。
  
  生活史及习性
  
  在辽宁、山东、河南、江苏1年1~2代。在辽宁以1~3龄幼虫越冬的为1年1代,占总虫数的80%以上;以卵及卵壳内发育完全的幼虫越冬的多为2年1代,占总虫数的11%~20%,在江苏1年1代的为98%,其余为2年1代;在河南于2年生树上危害的为1年1代,在7~8年生树上危害的多为2年1代。
  
  越冬的老熟幼虫翌年直接化蛹;其他越冬幼虫于3月下旬开始活动取食。4月底5月初开始在坑道上部作蛹室。6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3~24d。成虫羽化后停留6~15d,咬10mm左右圆形羽化孔飞出。成虫于6月上旬开始出现,盛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成虫啃食叶柄、叶片及嫩表皮补充营养,2~5d后交尾,3~4d后开始产卵。在枝、干上咬一半椭圆形刻槽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产卵1粒,并分泌胶状物涂抹产卵孔。产卵部位主要集中在树干枝叉和有萌生枝条的地方。卵经12d左右孵化。初龄幼虫取食刻槽边缘腐烂变质部分,并从产卵孔向外排出虫粪及木屑。2龄开始横向取食树干边材部分。3龄开始蛀入木质部,并向上方蛀食。常由蛀孔排出虫粪、木屑及树液等。坑道不规则,长约6.2~11.6cm,末端常有通气孔。2年1代的幼虫于10~11月越冬。在9~10月产的卵一直到第2年才孵化。有的幼虫孵出后,在卵壳内越冬。
  
  光肩星天牛成虫主动迁飞能力不强,且往往只在临近的寄主上危害、繁殖。其扩散蔓延,除与嗜食树种有关外,主要是因为带虫原木扩散,及未能及时清除、控制虫源木。
  
  5.云斑白条天牛Batocerahorsfieldi(Hope)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南、西南(除西藏外),河北、陕西;国外分布于日本、越南、印度。危害杨树、核桃、桑、麻栎、栓皮栎、柳、榆、女贞、悬铃木、泡桐、枫杨、乌桕、油桐、板栗、苹果、梨、枇杷、油橄榄、木麻黄、桉树。
  
  识别特征
  
  成虫 2体长34~61mm,黑褐色至黑色,密被灰白色和灰褐色绒毛。雄虫触角超过体长约1/3,雌虫略超过体长。前胸背板中央有1对白色或浅黄色肾形斑;侧刺突大而尖锐。每个鞘翅上有由白色或浅黄色绒毛组成的云片状斑纹,斑纹大小变化较大。鞘翅基部有大小不等的瘤状颗粒,肩刺大而尖端略斜向后上方。体两侧自复眼后方起至最后1个腹节有由白色绒毛组成的宽纵带1条(图4-82)。
  
  卵 长6~10mm,长椭圆形,稍弯,1端略细。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成黄白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70~80mm,淡黄白色,粗肥多皱。头部浅棕色。
  
  蛹 体长40~70mm,淡黄白色。头部及胸部背面生有稀疏的红褐色刚毛(彩图4-27)。
  
  生活史及习性
  
  2~3年1代,以幼虫和成虫在蛀道和蛹室中越冬。越冬成虫次年4月中旬咬1个圆形羽化孔爬出。5月成虫大量出现。成虫喜栖息在树冠庞大的寄主上。成虫出孔后至死亡前都能进行交尾。当腹内卵粒逐渐成熟后,雌虫即开始在树干上选择适当部位,咬1个圆形或椭圆形中央有小孔的刻槽,把卵产于刻槽上方,并分泌粘液将刻槽周围的木屑粘合在孔口处。通常每刻槽内产卵1粒,每雌产卵约40粒。卵多产在胸径10~20cm的树干上,每株树上常产卵10~12粒,多时可达60余粒。产卵多在气温高时进行。6月为产卵盛期。成虫历期约9个月,而在林中活动的时间仅40d左右。当受惊动时便坠落地面。
  
  卵期10~15d。初孵幼虫在韧皮部蛀食,使受害处变黑,树皮胀裂,流出树液,排出木屑、虫粪。20~30d后幼虫逐渐蛀入木质部,并不断向上食害。蛀道长达25cm左右,道内无木屑、虫粪。第1年以幼虫越冬,次春继续危害,幼虫期12~14个月。第2年8月中旬幼虫老熟,在蛀道顶端作1个宽大的椭圆形蛹室化蛹,蛹期约1个月。9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在蛹室内越冬。
  
  卵期天敌有跳小蜂;幼虫期有小茧蜂、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等。
  
  6.桑天牛Aprionagermari(Hope)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全国各地,是我国林木、果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对桑、无花果、山核桃、毛白杨等危害最烈,其次是柳、刺槐、榆、构树、朴树、枫杨、苹果、海棠、沙果、梨、枇杷、樱桃、柑桔等。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34~46mm。体和翅黑色,密被黄褐色短毛。头顶隆起,中央有1条纵沟。触角柄节和梗节黑色,以后各节前半部黑褐色、后半部灰白色。前胸近方形,背面有横皱纹,两侧中间各有刺突1枚。鞘翅基部密布小颗粒(图4-83)。
  
  卵 长椭圆形,长5~7mm,前端较细,稍弯曲,黄白色。
  
  幼虫 圆筒形,体长45~60mm,乳白色,头小,隐入前胸,上下唇淡黄色,上颚黑褐色。前胸特大,前胸背板后半部密生赤褐色颗粒状小点,向前伸展成3对尖叶状纹。后胸至第7腹节背面各有扁圆形突起,其上密生赤褐色粒点。
  
  蛹 纺锤形,长约50mm,黄白色。触角后披,末端卷曲。尾端较尖削,轮生刚毛(彩图4-28)。
  
  生活史及习性
  
  广东1年1代,江西、浙江、江苏2年1代;北方2~3年l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在南昌,幼虫经过2个冬天后,在第3年4月底5月初开始化蛹。成虫始见于6月初,6月中、下旬为盛期。产卵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喜取食新枝树皮、嫩叶及嫩芽。卵多产于直径10~30cm粗的3年生枝条上。在树皮和木质部咬成“U”形刻槽,在皮下产卵1粒。多在夜间产卵,经14d左右孵化。初孵幼虫蛀入木质部,逐渐侵入内部,向下蛀成直的坑道。幼虫在蛀道内每隔一定距离向外咬1个圆形排粪孔。幼虫一生蛀道全长915~2141mm,排泄孔15~19个。老熟幼虫常在根部蛀食、化蛹。蛹期20d左右。成虫寿命可达80d,11月间少见。
  
  7.青杨楔天牛Saperdapopulnea (Linnaeus)
  
  分布与寄主
  
  又名青杨天牛。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山东、河南;国外分布于朝鲜、俄罗斯,欧洲、北非。危害杨柳科植物。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11~14mm。体黑色,密被金黄色绒毛,间杂有黑色长绒毛。复眼黑色。雄虫触角约与体长相等,雌虫触角较体短。前胸无侧刺突,背面平坦,两侧各具1条较宽的金黄色纵带。鞘翅满布黑色粗糙刻点,每鞘翅各有金黄色绒毛圆斑4~5个。雄虫鞘翅上金黄色圆斑不明显(图4-84)。
  
  卵 长卵形,一端稍尖,中间略有弯曲,2.4mm左右。
  
  幼虫 初孵时乳白色,中龄浅黄色,老熟时深黄色,体长10~15mm。
  
  蛹 长11~15mm,褐色,腹部背中线明显(彩图4-29)。
  
  生活史及习性
  
  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枝的虫瘿内越冬。河南3月上旬、北京3月下旬、沈阳4月初开始化蛹,蛹期20~34d。羽化后约经2~5d咬羽化孔外出,出孔时间比较集中,历时7d左右。成虫在河南3月下旬、北京4月中旬、沈阳5月上旬开始出现。出孔后2~5d交尾,在l~3年生直径5~9mm的枝上咬倒马蹄形刻槽,产1粒卵于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产卵历期5~14d。每雌可产卵14~49粒。卵经7~11d孵化,初孵幼虫向刻槽两边的韧皮部侵害,10~15d后蛀入木质部。被害部位逐渐膨大形成纺锤状虫瘿,蛀道内充满虫粪及木屑,阻碍养分的正常运输,使枝梢干枯,易遭风折,或造成树干畸形,呈秃头状,影响成材。如在幼树主干髓部危害,可使整株死亡。10月上旬幼虫老熟,以蛀屑在虫道末端筑蛹室在其中越冬。
  
  8.青杨脊虎天牛XylotrechusrusticusLinnaeus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内蒙古、东北、上海;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伊朗、土耳其和欧洲。主要危害杨属、柳属、桦属、栎属、山毛榉属、椴属和榆属等林木。此虫近年来危害日趋严重,在东北地区,已泛滥成灾,大片农田防护林、防风林及风景林被害致死。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11~22mm。体黑色,头部与前胸色较暗。额具2条纵脊,至前端合并略呈倒“V”字形,后头中央至头顶有1条纵隆线,额至后头有2条平行的黄绒毛组成的纵纹。雄虫触角长达鞘翅基部,雌虫略短,达前胸背板后缘。前胸球状隆起,宽略大于长,密布不规则细皱脊;背板具2条不完整的淡黄色斑纹。鞘翅两侧近于平行;翅面密布细刻点,具淡黄色模糊细波纹3~4条(图4-85)。
  
  卵 乳白色,长卵形,长约2mm。
  
  幼虫 黄白色,老熟幼虫长30~40mm,体生短毛。头淡黄褐色,缩入前胸内。前胸背板上有黄褐色斑纹。
  
  蛹 黄白色,长18~32mm,头部下倾于前胸之下,触角由两侧曲卷于腹下。
  
  生活史及习性
  
  在沈阳1年1代,10月下旬开始以老龄幼虫在干、枝的木质部深处蛀道内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继续钻蛀危害,蛀道不规则,迂回曲折。化蛹前蛀道伸达木质部表层,并在蛀道末端堵以少许木屑,4月下旬开始在此化蛹。5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6月初为羽化盛期。羽化孔圆形,直径4~7mm。
  
  成虫活跃,善于爬行,能作短距离飞行。成虫羽化后即可在干、枝上交尾、产卵。卵成堆产在老树皮的夹层或裂缝里。卵期10~12d。幼虫孵化后先在产卵处的皮层内群栖蛀食,并通过产卵孔向外排出纤细的粪屑。7d后幼虫开始向内蛀食,在木质部表层蛀道群栖,排泄物堵塞在蛀道内,不向外排出,因此外部很难发现有幼虫钻蛀危害。随着虫体的增长,幼虫继续在木质部表层蛀食,蛀道逐渐加宽,由群栖转向分散危害,各蛀其道。蛀道宽7~l0mm,纵横交错地密布在木质部表层。由于蛀道内堵满虫体排泄物,造成韧皮部与木质部完全分离,树皮成片剥离,输导组织被彻底切断,树势开始明显衰弱。7月下旬幼虫达中龄后,开始由表层向木质部深处钻蛀,形成不规则的弯曲蛀道,尽管纵横密布,但各蛀道互不相通。蛀入孔椭圆形,长l0mm,宽8mm。10月下旬幼虫开始在蛀道内越冬。此虫只危害树木的健康部位,已经危害过的干、枝,第2年不再危害。
  
  幼树不受其害,而中、老龄树木因其树皮粗糙,适于产卵,受害较重。在同一林地,林缘比林内受害重,孤立木比群栽林受害重,粗皮树种比光皮树种受害重。同一植株,干比粗枝受害重,下部比上部受害重,干径越粗则受害越重。
  
  9.栗山天牛Massicusraddei(Blessig)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河北、辽宁、吉林、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山东、河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危害锯栗、麻栎、蒙古栎等栎类和桑、苹果、泡桐等,近年来在东北地区危害有加重的趋势。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40~48mm。体较大,底色棕黑,腹面和腿节棕红色,全体被灰黄色绒毛,触角近黑色。头部中央有1条深纵沟,在头顶处深陷。雄虫触角约为体长的1.5倍,雌虫触角约达鞘翅末端。前胸背板宽大于长,前端狭于后端,两侧圆弧形。小盾片半圆形。鞘翅较长,两侧平行(图4-86)。
  
  卵 长椭圆形,长4~5mm,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桔黄色,卵端部具疣状突起。
  
  幼虫 体长65~70mm,体粗壮呈长圆筒形,乳白色。前胸背板上长方形,前区横列2个黄褐色横斑。3对胸足前跗节呈针状。
  
  蛹 体长60~65mm,乳白色,头部略倾于前胸,触角发条状垂于蛹体腹面两侧,并于腹末端向两侧卷起。
  
  生活史及习性
  
  在河南3年1代,以幼虫越冬。成虫6月开始出现,夜间活动。7月产卵于树皮缝内,并以黄白色液体粘固,后变为茶褐色,不易发现。可在枝干上任何部位产卵。卵经7~10d孵化,初孵幼虫先钻人树皮下危害,排出细小的锯末状粪屑,随着幼虫长大,蛀入木质部的虫道也不断扩大,成熟期虫道长20~25cm。第1年以3~4龄幼虫越冬,第2年以4~5龄越冬,第3年幼虫继续危害;排出大量粪屑,危害加重,于11月以5龄幼虫在虫道近末端做l0cm×2cm的长球形蛹室,入口处以纤维状木屑堵塞。第4年5月越冬幼虫在原处化蛹。成虫羽化后推开木屑,沿虫道向外,做羽化孔而出。
  
  (三)控制技术
  
  天牛类害虫生活方式隐蔽,天敌种类较少,对其种群的控制能力差,受自然因素的干扰小,大部分种类主动传播距离有限,因此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所以天牛类害虫的综合治理,应以生态控制为根本,林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发挥树种的抗性作用,进行区域的宏观控制,辅以物理、化学的方法,进行局部、微观治理,将天牛灾害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具体措施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加强检疫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虽然很多天牛未被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但天牛主动传播距离有限,主要是人为传播,对可能携带危险性天牛的调运苗木、种条、幼树、原木、木材应实行严格检疫。检验是否有天牛的产卵痕、侵入孔、羽化孔、虫瘿、虫道和粪屑等,并按检疫操作规程进行处理。
  
  2.林业措施
  
  (1)合理配置树种 根据一些天牛寄主种类、传播扩散规律,在造林、建果园、桑园、绿化设计时,避免将同类寄主树种栽植一起。如在北方不宜将毛白杨、苹果栽植在桑树、构树、柘树附近,以防桑天牛成虫取食桑科植物后,到幼虫寄主树上产卵危害,造成严重损失。用抗性树种或品系,如毛白杨、苦楝、臭椿、香椿、泡桐、刺槐等进行一定距离的隔离,可阻止光肩星天牛的扩散和危害。在造林时,可采用如下配置模式:目标树种(抗性树种):免疫树种(非寄主树种):诱饵树=45%~50%:45%~50%:0~10%(一般是5%~10%),此外,行间混交灌木树种。
  
  (2)选用抗性树种 选用抗性树种或品系,如毛白杨抗光肩星天牛;臭椿属植物大多含有苦木素类似物而对桑天牛等具有驱避作用;水杉、池杉等抗性品系可防止桑天牛、云斑白条天牛的入侵和危害。
  
  (3)避免营造人工纯林,可用块状、带状混交方式营造片状林;采用分段间隔混交方式营造防护林带。
  
  (4)栽植一定数量的天牛嗜食树种作为诱虫饵木,以减轻对主栽树种的危害,并及时清除饵木上的天牛。如栽植糖槭引诱光肩星天牛,栽植桑树引诱桑天牛,栽植核桃、白蜡树和蔷薇科树种引诱云斑白条天牛等。
  
  (5)定时清除树干上的萌生枝,可使桑天牛产卵部位升高,减少对主干的危害。
  
  (6)在光肩星天牛产卵期及时施肥浇水,促使树木旺盛生长,可使刻槽内的卵和初孵幼虫大量死亡。
  
  (7)在天牛危害严重地区,可缩短伐期、培育小径材,或在天牛猖獗发生之前及时采伐、加工利用木材可降低虫口的增长速度。
  
  (8)伐根嫁接 砍伐可在树液流动前(3月底前)进行,伐根高度应保留10cm左右,并保证伐根完好,避免劈裂,嫁接时还需进行平茬。若砍伐时间较早,可埋土保湿,以防止伐根干裂,劳动力充足的地方,则可采取边砍伐,边平茬,边嫁接的办法,效果最佳。
  
  (9)萌芽更新 早春3~4月初为被害木砍伐的最佳时间,因这一时期,地温回升快,伐桩根部水分集中,萌芽能力强。一般砍伐高度应在5~7cm之间,砍伐后,伐桩要及时用湿土埋,萌条易成活。伐桩萌芽后,萌条要在6~7月间及时定干,在不同方位留2~3个生长旺盛的萌条,促其尽快木质化,早日成材,安全越冬,以提高保存率。加强监测,发现天牛,及时防治。同时,注意防治其它病虫害(大青叶蝉等),防止牲畜啃食树皮。
  
  (10)对于次期性天牛采取“两伐三净”的管理措施,对多种天牛均有较好效果。“两伐”指冬季疏伐和夏季卫生伐,及时伐除虫害木、枯立木、濒死木、被压木、衰弱木、风折木、风倒木、虫害枯枝等,以调整林分疏密度,增强树势,这是一项改善林分卫生状况的经常性措施。“三净”是采伐木(包括虫害木)从林内运出要做得干净、间伐的虫害木要将其中的害虫及时消灭干净、间伐林地要及时清净,以保持林内卫生良好。冬季疏伐木在林内停放不得超过1个月,夏季间伐木材不超过10d,枝桠树皮等残留物集中处理或烧毁,伐根要低,剥皮清理工作应在1个月内完成。对青杨楔天牛等带虫瘿的苗木、枝条,应结合冬季管理剪除虫瘿,消灭其中的幼虫,降低越冬虫口。
  
  3.人工物理防治法
  
  (1)对有假死性的天牛可振落捕杀,也可组织人工捕杀;锤击产卵刻槽或刮除虫疤可杀死虫卵和小幼虫。对于栗山天牛可在成虫出现期进行人工捕捉。
  
  (2)在树干2m以下涂白或缠草绳,防止双条杉天牛、云斑白条天牛等成虫在寄主上产卵;用沥青、清漆等涂桑树剪口、锯口,防止桑天牛产卵。
  
  (3)用已受害严重无利用价值的松树为饵树,注入百草枯、乙烯利、氯苯磷刺激松脂的分泌,引诱松褐天牛成虫在饵树上产卵,然后进行剥皮处理;将直径l0cm、长20cm的新伐侧柏,5根一堆立于地面引诱双条杉天牛产卵,5月下旬后用水浸淹杀卵。
  
  (4)伐倒虫害木水浸1~2个月或剥皮后在烈日下翻转曝晒几次,可使其中的活虫死亡。
  
  4.保护利用天敌
  
  (1)啄木鸟对控制天牛的危害有较好的效果,如招引大斑啄木鸟可控制光肩星天牛和桑天牛的危害。在林地对桑天牛第1年越冬幼虫控制率可达50%。8~10月间,可按15~20hm2林地设4~5个招引木,巢木间距约100m。
  
  (2)在天牛幼虫期释放管氏肿腿蜂,林内放蜂量与天牛幼虫数按3:1,对粗鞘双条杉天牛、青杨楔天牛、家茸天牛等小型天牛及大型天牛的小幼虫有良好控制效果。利用斑头陡盾茧蜂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放蜂量与林间天牛幼虫数按1:1,持续防治效果达90%以上。桑天牛卵寄生蜂林间寄生率可高达70%,应加强保护利用。
  
  (3)花绒坚甲在我国天牛发生区几乎均有分布,寄生星天牛、松墨天牛、云斑白条天牛、栗山天牛等大型天牛的幼虫和蛹,自然寄生率40%~80%,是控制该类天牛的有效天敌。目前,在室内多个世代的人工繁殖已获成功。
  
  (4)利用白僵菌和绿僵菌防治天牛幼虫。在光肩星天牛、云斑白条天牛和桑天牛幼虫生长期,气温在20℃以上时,可使用麦秆蘸取少许白僵菌和绿僵菌菌粉与甲萘威的混合粉剂插人虫孔,或用1.6×108孢子/ml菌液喷侵入孔。
  
  (5)利用斯氏线虫和泰山Ⅰ号线虫防治光肩星天牛、星天牛,可用每头天牛以1万条侵染期线虫的剂量,用带线虫的海绵块塞虫道。
  
  5.药剂防治
  
  (1)药剂喷涂枝干。适用于在韧皮部下危害尚未进入木质部的幼龄幼虫。常用药剂有20%环硫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50%杀螟硫磷乳油,加人少量煤油、食盐或醋效果更好;涂抹嫩枝虫道时应适当增大稀释倍数;有些药剂可配成涂干混合剂,如用邻二氯苯乳剂:肥皂:水=12:1:3配置后稀释6倍使用。还可用8%绿色威雷(氯氰菊酯)微胶囊剂600~800倍液对枝干喷雾。
  
  (2)注孔、堵孔法。对已蛀入木质部、并有排粪孔的大幼虫,如桑天牛、光肩星天牛、云斑白条天牛等使用磷化锌毒签、磷化铝片、磷化铝丸等堵塞最下面2~3个排粪孔,其余排粪孔用泥堵死,毒杀效果显著。用注射器注入50%马拉硫磷乳油、50%杀螟硫磷乳油、5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20~40倍液;或用药棉蘸2.5%溴氰菊酯乳油400倍液塞入虫孔,药效达100%。
  
  (3)防治成虫。在成虫羽化期间使用常用药剂的500~1000倍液喷洒树冠和枝干,或40%氧化乐果乳油、25%甲萘威可湿性粉剂、2.5%溴氰菊酯乳油500倍液喷干。对有特殊习性的如桑天牛成虫取食桑科植物嫩枝皮层后才能繁殖后代,可在林间种植少量桑树或构树作饵树,用磷化锌粉剂的20倍米汤液涂刷饵树枝干,或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0倍液喷饵树。对郁闭度0.6以上的林分可用“741”插管烟雾剂防治成虫。在成虫羽化前喷0.6%绿色威雷或2.5%溴氰菊酯触破式微胶囊,杀虫效果很好。
  
  (4)虫害木处理。密封待处理楞堆,大批量按50~70g/m3投放硫酰氟或溴甲烷,熏杀5d;气温15℃以上时,小批量处理虫害木按9g/m3投放磷化铝片剂,熏杀2~3d。
  
  二、小蠹类
  
  (一)小蠹的主要特征与为害特点
  
  小蠹类属鞘翅目小蠹科Scolytidae。体长6~9mm,圆筒形,色暗;体坚硬,头部略伸长,呈短喙状;触角成膝状弯曲,末端短锤状;头后部为前胸背板所覆盖;前胸背板大,常长于体长的1/3,且与鞘翅等宽;鞘翅两侧近平行,端部多有翅坡,周缘多具齿突或突起;足短粗,胫节强大。幼虫无足型;体小,白色,头部发达。
  
  成虫和幼虫在林木韧皮部与边材之间蛀食,构成各种图案的密集坑道,阻滞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输送,造成零星或成片林木枯萎死亡。
  
  (二)代表种类
  
  1.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armandiTsaietLi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甘肃、河南等省。成虫及幼虫危害华山松、油松的健康立木,为我国陕西秦岭林区、大巴山一带华山松大量枯死的主要原因。在湖北神农架,则因神农松干蚧引起华山松衰弱,招致此虫的危害而使华山松死亡。
  
  识别特征
  
  成虫 2体长44~63mm。暗褐色成黑褐色。前胸背板黑色,有光泽;较短;基部宽,前端较狭;前缘中央缺刻大而显著,后缘中央向后突出成钝角;侧缘向前略呈“S”形(图4-87)。
  
  卵 淡黄白色,椭圆形。卵壳软,长约1mm。
  
  幼虫 老熟幼虫乳白色,头部淡黄色。体粗壮,长5mm左右。
  
  蛹 体长约5mm。腹部各节背面均有1横列小刺毛,以两侧的较大。腹末有1对大刺突。
  
  坑道 母坑为单纵坑,长16~20cm,宽2~3mm;子坑由两侧向外伸出,长约0.5~2.5cm(彩图4-30)。
  
  生活史及习性
  
  华山松大小蠹的世代数因海拔高低而有不同,在秦岭林区海拨高1700m以下1年2代,在2150m以上1年l代,在1700~2150m则为2年3代。均以幼虫越冬。越冬成虫在6月开始出现,约在7月开始羽化飞出再侵入危害。主要侵入30年生以上的健壮华山松。在侵入孔处有大形的褐色或灰褐色凝脂,圆形漏斗状,直径1~2cm。成虫能在侵入孔流出的大量粘稠凝脂中活动自如。由于出口数量大,可使受害木迅速衰弱,因而为其它小蠹、天牛及象甲的继续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
  
  纯林较混交林受害重;低地位级较高地位级严重;老龄林较幼龄林严重;疏密度小的较疏密度大的严重;阳坡较阴坡严重。
  
  2.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valensLeConte
  
  分布与寄主
  
  又名强大小蠹。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国外分布于美洲。在我国主要危害油松。此虫估计在20世纪80年代随进口带皮松木由北美传入我国,1998年在山西省沁水、阳城等地的部分油松林内首次发现后,迅速扩散蔓延,并已严重成灾,个别地区油松死亡率高达30%。国内受害树种还有白皮松,偶见侵害华山松、樟子松、华北落叶松、白扦。是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5.3~9.6mm。初羽化时呈棕黄色,后变为红褐色。额面有不规则突起,其中有3高点,排成品字型;额面上有黄色茸毛,由额心向四外倾伏。前胸背板上密被黄色茸毛。鞘翅的长宽比为1.5,翅长与前胸背板长宽比为2.2;鞘翅斜面中度倾斜、隆起(图4-88)。
  
  卵 卵圆形,0.9~1.1mm,乳白色,有光泽。
  
  幼虫 白色。老熟时体长平均11.8mm。腹部末端有胭痣,上下各具1列刺钩,呈棕褐色。虫体两侧有1列肉瘤,肉瘤中心有1根刚毛,呈红褐色。
  
  蛹 体长6.4~10.5mm,初乳白色,渐浅黄色或暗红色,腹末端具1对刺突。
  
  坑道 扇形共同坑,子坑道向母坑道两侧发展,母坑道长30~65cm,宽1.5~2.0cm(彩图4-31)。
  
  生活史及习性
  
  在山西、河北1年1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和成虫在树干基部或根部的皮层内成群越冬。越冬成虫于4月下旬开始出孔,5月中旬为盛期;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产卵;幼虫始见于5月下旬,6月上中旬为孵化盛期;7月下旬为化蛹始期,8月中旬为盛期;8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9月上旬为盛期。成虫补充营养后,即进入越冬阶段。
  
  越冬老熟幼虫于5月中旬开始化蛹,7月上旬为盛期;7月上旬开始羽化,下旬为盛期;7月中旬为产卵始期,8月上中旬为盛期;7月下旬卵开始孵化,8月中旬为盛期。8、9月间世代重叠现象明显。越冬成虫出孔以9:00~16:00最多。出孔后,雌成虫先寻找寄主,主要危害胸径l0cm以上的油松和新鲜伐桩。雌成虫蛀入一段距离后,引诱雄成虫侵入,两成虫共同蛀食坑道。坑道为直线型,一般长达40cm,宽为1.5~2.0cm。侵入孔到达树干形成层之后,大部分是先向上蛀食一小段,然后拐弯向下蛀食,也有一些直接向下蛀食的。坑道内充满红褐色粒状虫粪和木屑混合物,这些混合物随松脂从侵入孔溢出,形成中心有孔的红褐色的漏斗状或不规则凝脂块,颜色由深变浅,直至变为灰白色。侵入孔直径为5~6mm,主要集中在树干基部地表附近,向上较少,最高可达树干2.0m。侵入孔数量不定,有时一株树上可见6~8个,树基部周围堆满了碎屑。
  
  成虫交尾后,雌虫边蛀食边产卵,卵产于母坑道的一侧,成堆排列。产卵量30~150粒。此时,雄成虫继续开掘坑道或从侵入孔飞出。卵期为10~13d,卵孵化后,幼虫在韧皮部内背向母坑道群集取食,形成扇形共同坑道,坑道内充满了红褐色细粒状虫粪。幼虫沿母坑道两侧向下取食可延伸至主根和主侧根,甚至距树干基部2m之外的侧根还有幼虫危害,将韧皮部食尽,仅留表皮。幼虫共4龄,老熟后,在沿坑道外侧边缘的蛹室内化蛹。在根内越冬的幼虫也陆续向上移动,在树基部做蛹室等待化蛹。蛹室在韧皮部内,由蛀屑构成,肾形,蛹期约13d。初羽化成虫在蛹室停留6~9d,待体壁硬化后蛀羽化孔飞出。
  
  高温,尤其是暖冬气候,是此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之一。郁闭度小,适宜该虫的发育;卫生条件差的林分,危害较重,尤其林内的伐桩、伐木,极易被该虫寄居。另外,过熟林、成熟林受害较重,尤其新鲜伐桩和伐倒木上危害严重。幼林一般不受害。林缘和道路两旁的树木受害重。此虫自身传播主要靠自身飞行完成,飞行距离可达20km左右。
  
  3.杉肤小蠹PhloeosinussinensisSchedl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是我国南方杉木林中常见的蛀干害虫。危害活立木或伐倒木的主干。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3.0~3.8mm,体深褐或赤褐色。复眼肾形,前缘中部有似角状较深凹陷。触角锤状部长饼状,分3节。前胸背板略呈梯形,长略小于宽,基缘中央凸出,尖向鞘翅。背板密布圆形小刻点,并密被茸毛。鞘翅基缘弧形,略隆起,上面的锯齿大小均一,相距紧密(图4-89)。
  
  卵 长1.0mm,椭圆形,半透明。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5.0mm。幼龄幼虫体紫红色,老熟幼虫黄白色。口器褐色。
  
  蛹 长3~5mm,初乳白色,近羽化时黄褐色,腹末具1对刺突。
  
  坑道 单纵坑。母坑道长约45mm,宽5mm;子坑道沿母坑道两侧水平延伸后向上下散乱伸展,以上方者较多。
  
  生活史及习性
  
  在安徽省1年1代,以成虫在杉木树干皮层内越冬。生活史可分为散居越冬和集聚危害2个时期。
  
  集聚危害期:越冬成虫于3月中旬至4月下旬相继从分散的杉株脱离,聚集危害5~15年生的健康木树干。雌虫在3m以下树干蛀入皮层咬交配室与雄虫交尾,咬筑母坑道及卵室产卵。每雌平均产卵48粒,卵期3~5d。3月下旬至4月下旬为产卵期,4月初至6月中旬为幼虫期,5月上旬至7月下旬为蛹期,5月中旬即有新成虫羽化,并继续危害。
  
  散居越冬期:7月上旬新成虫陆续自寄主飞离至健康木,分别在枝干皮层蛀穴越冬。受害树健康可导致外泌树脂,并迫使成虫自蛀口退出,转移侵蛀其它健康木,杉株经重复多次受侵害而严重流脂,生长势迅速衰退,树皮极易剥离。
  
  严重受害区通常在海拔300m左右,6~10年生人工纯幼林。衰弱、林缘木受害重,林中被害株常呈簇状分布。
  
  天敌有杉蠹黄色广肩小蜂PhleudecatomacunninghamiaeYang。
  
  4.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Linnaeus)
  
  分布与寄主
  
  分布广,我国南、北方松林均有分布。主要危害马尾松、华山松、油松、赤松、樟子松等松类。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3.5~4.7mm,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泽,并密布刻点和灰黄色绒毛,前胸背板近梯形,上具清晰刻点和棕色细茸毛,前翅基部具锯齿。前翅上点刻沟由大面清晰的刻点组成,排列整齐,列间部显著宽于刻点沟,上面具有小而尖的瘤起和竖起的绒毛。前翅斜面上,第2列间部的瘤起和绒毛消失,光滑稍下凹(图4-90)。
  
  卵 淡白色,椭圆形。
  
  幼虫 体长5~6mm;头黄色,口器褐色;体乳白色,粗而多皱纹,微弯曲。
  
  蛹 体长4.5mm,白色;腹末端1对向两侧伸出的针状突。
  
  坑道 单纵坑道。母坑道长约55mm,宽约2mm;子坑道排列于母坑道两侧,多10~15条,长5~14cm,宽约1mm(彩图4-32)。
  
  生活史及习性
  
  1年1代,以成虫越冬。南方在枝梢内越冬,北方(辽宁、吉林、山东)大多数成虫从被害梢转到被害木干基周围土内越冬。坑很短,外方残留木屑。在辽宁、山东越冬成虫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出蛰飞至新梢上补充营养,然后再侵入衰弱木、风倒木、风折木等。成虫先咬侵入孔,交尾后再咬蛀与树干平行的母坑道,并将卵产在坑道两侧,成虫产卵时喜产在衰弱木上,幼虫在树干韧皮部内蛀坑道,致使林木死亡。卵期9~11d,幼虫孵化后,在母坑两侧横向蛀食,咬与树干略成垂直的子坑道。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开始化蛹。5~7月出现成虫,再侵入新梢蛀食补充营养,成虫有转梢危害习性,1头成虫能钻蛀几个新梢。使被害梢头枯黄脱落,如同切梢一般,故得名。10月上、中旬开始越冬。
  
  5.落叶松八齿小蠹IpssubelongatusMotschulsky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欧洲。主要危害落叶松,在红松和云杉上也有发现。近年来,本种作为北方落叶松人工用材林蛀干害虫的先锋种,经常猖獗成灾,侵害健康或半健康活立木,已构成当前落叶松人工林经营中的巨大威胁。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4.4~6mm。鞘翅长为前胸背板长的1.5倍,为两翅合宽的1.6倍。本种与同属其它近缘种的区别是:翅盘两侧各有4个独立齿,第1齿不很细小,第2、3齿间距最大;翅盘表面与鞘翅其余部分同样光亮;额下部中央无瘤(图4-91)。
  
  卵 椭圆形,长0.7~1.0mm,乳白色,有光泽。
  
  幼虫 体长4.2~6.5mm。体弯曲,多皱褶,被有刚毛,乳白色。头灰黄至黄褐色;额三角形,下缘着生1对触角。前胸和第1~8腹节各有气孔1对。
  
  蛹 体长4.1~6.0mm,乳白色;腹末端有2个刺突。
  
  坑道 复纵坑,在立木上通常1上2下,呈倒叉形,在倒木上3条成放射状向外伸展;子坑道横向,由母坑道两侧伸出,当2条母坑道接近而并行时,子坑道则多由母坑道外侧伸出;补充营养坑道不规则。
  
  生活史及习性
  
  在黑龙江省1年2代,在第1、第2代之间存在明显的姊妹世代。主要以成虫在枯枝落叶层、伐根及楞场原木皮下越冬。少数个体以幼虫、蛹在寄主树皮下越冬。5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出蛰扬飞,筑交配室及坑道进行交尾、产卵,5月下旬幼虫孵化,6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中旬可见到第1代新成虫。姊妹世代发生于越冬雌虫的部分个体在6月下旬产卵过程中从原坑道内飞出,在补充营养的同时重新选择新寄主筑坑道产卵,7月上旬幼虫孵化,7月下旬开始化蛹,8月上旬可见到姊妹世代的新成虫。第1代及姊妹世代的新成虫在原寄主上以不规则延伸坑道方式补充营养后,8月中下旬再次扬飞扩散,并筑交配室及坑道进行交尾、产卵;8月上旬幼虫孵出,下旬化蛹,9月上旬出现第2代新成虫。
  
  1年有3次扬飞高峰。第1次为越冬成虫的春季扬飞,5月中旬为高峰期。第2次为姊妹世代和新成虫的补充营养扬飞,7月中旬为高峰期。第3次为第2代及姊妹世代新成虫的扬飞,8月中旬为高峰期。扬飞扩散中的雄虫在寄主萜烯类化合物的“初级引诱”下,着落寄主树,蛀侵入孔,钻人树皮下筑交配室;排出的粪便及木屑中所含的聚集信息素作为“次级引诱”招引同种虫经侵入孔聚集于交配室。卵期8~13d。初孵幼虫从卵室开始向母坑道两侧取食韧皮部。幼虫共3龄,老熟幼虫在子坑道末端蛹室内化蛹。蛹期7~lld。成虫羽化后,从蛹室开始以延长子坑道的方式取食10d以上,蛀羽化孔飞出,重新侵入新寄主并筑单独的补充营养坑。
  
  根据该虫对落叶松的侵害部位及干枯类型可分为树冠型、基干型和全株型3类,其中全株型占受害林木的90%以上。树皮厚度在4~20mm范围内均可受害。成虫喜光、喜温。
  
  衰弱木、新倒木易受害,郁闭度小的林分以及林缘受害重。此虫通常发生在森林火灾、食叶害虫猖獗以及风雨早涝等自然灾害地区,可持续2~4年,并可形成猖獗发源地。
  
  天敌有长蠹刻鞭茧蜂Coeloidesbostrichorum、八齿小蠹广肩小蜂Ipideurytomasubelongati、暗绿截尾金小蜂等7种寄生蜂和红胸郭公虫。
  
  (三)控制技术
  
  1.加强检疫 严禁调运虫害木。对虫害木要及时进行药剂或剥皮处理,以防止扩散。
  
  2.营林措施 森林的合理经营和管理是提高林分抗性、有效预防小蠹虫大发生的根本措施。
  
  (1)适地适树,合理规划造林地,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或品种;营造针阔混交林,集约经营管理,加强抚育,封山育林,增加生物多样性。
  
  (2)适龄采伐,合理间伐;严防森林火灾和滥砍滥伐,及时清除林内风倒木、风折木、枯立木。虫源地的虫害木要先列入采伐计划,采取卫生择伐措施。疏伐的最佳时间应是其越冬期和幼虫发育期,伐除时应先伐集中危害区,再伐零星危害区;疏伐后应将被害木树干高度4/5以下的树皮全部剥光,并对剥取的树皮和树干喷洒杀虫剂。伐根应低于20cm,并及时清除林内的伐枝,保持林地卫生。卫生择伐后疏林的林窗隙地应选用适宜的树种进行补植,改变林相以增加森林本身的抗虫性能。
  
  (3)采脂林分先行清理林场,伐除低发育级木和衰弱木。
  
  (4)贮木场应设在远离林分的地方,实行科学管理,在林区形成一整套营林、采伐、贮运的工作体系。生长季节严禁在伐区存放带皮原木、小径木、梢头;所有新伐木必须运出林外,林间垛场亦应远离林分,贮木场必须对原木分类归垛或就地剥皮。
  
  3.饵木诱杀 在伐除虫害木、清除林内残枝的基础上,当有虫株率低于2%时可以设置饵木诱杀。方法是在优势种或先锋种扬飞入侵前,采伐少量衰弱树作饵木,视防治对象喜阴喜阳决定饵木的设置方式,一般3~4月和6月各置1批,1~2根/800m2,待新的子坑道大量出现而幼虫尚未化蛹时,应将饵木予以刮皮、歼灭幼虫。在饵木上喷施1%的α一蒎烯可提高诱杀效果。
  
  4.生物防治
  
  (1)小蠹虫的天敌资源非常丰富,包括线虫、螨类、寄生蜂、寄蝇、捕食性昆虫及鸟类等。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和人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护捕食性天敌昆虫和鸟类在森林生态系统内的生存和繁殖,将会加强天敌的作用,有效地降低小蠹虫的危害。如茧蜂、金小蜂对华山松大小蠹的大发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幼虫孵化盛期人工繁殖大唼蜡甲100对/hm2,依虫口密度的高低每块20~30对放入林间可降低红脂大小蠹的危害。
  
  (2)小蠹虫信息素的研究和利用在小蠹虫控制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信息素粗提物及人工合成物的利用方式如下。诱捕法:将人工合成的信息素或化学引诱物质设置在特定的诱捕器内进行诱杀,以迅速降低种群密度和交配成功率。干扰法:在局部地区大量使用信息素类物质,干扰其入侵和生殖行为,降低其侵害的成功率和产卵能力。如可使用装有人工合成缓释性聚集信息素(5%+/95%-)α一蒎烯诱芯的漏斗式诱捕器挂在林中,每50m1个,可诱集松纵坑切梢小蠹。
  
  5.药剂防治 小蠹虫的化学防治是备受争议的防治技术,首先是对每株树木进行化学防治有困难、不经济,其次是会引起森林生态系统的污染和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干扰或破坏,因此使用较少。如要使用,可选择下述方法:
  
  (1)在越冬代成虫扬飞入侵盛期使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200倍液或0.5%林丹、2%甲萘威和2%杀螟硫磷油剂涂抹或喷洒活立木枝干,可杀死成虫。
  
  (2)在北方针对纵坑切梢小蠹在根颈树皮内越冬的特点,早春4月可挖开根颈土层l0cm撒施2%杀螟硫磷粉剂或5%甲萘威粉剂,每株用量l0g,然后再覆土踏实,杀虫率高达98%。
  
  (3)在南方防治纵坑切梢小蠹可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每株200g或于树干基部打孔注射40%氧化乐果乳油或40%SN一851杀虫剂10倍液2m1,以防止成虫聚集钻蛀。
  
  (4)原木楞垛的熏蒸处理选用0.12mm厚的农用薄膜,粘合成与楞垛相应大小的帐幕,覆盖并密封,投入溴甲烷10~20g/m3,或磷化铝3g/m3,或硫酰氟30g/m3,密闭熏蒸2~3昼夜。本法除可歼灭小蠹外,还兼治蛀入木质部的天牛幼虫。
  
  (5)在红脂大小蠹幼虫孵化期,对具有新鲜凝脂的松树,采用绑塑料布置磷化铝片的方法进行防治。
  
  三、吉丁类
  
  (一)吉丁类主要特征和为害特点
  
  吉丁类属鞘翅目吉丁虫科Buprestidae。小至大型,常具鲜艳的金属光泽;触角锯齿状;前胸背板无突出的侧后角;前胸腹面有尖形突与中胸密接,不能弹跳;跗节5节。幼虫体扁;头小内缩;前胸大,多呈鼓锤状,背腹面均鼓化;气门C形,位于背侧。
  
  幼虫蛀食枝干,使树皮翘裂、剥落直至死亡,或诱发烂皮病和腐朽病的发生。
  
  (二)代表种类
  
  1.杨十斑吉丁MelanophilapictaPallas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国外分布于土耳其、叙利亚、俄罗斯,欧洲南部及非洲北部。危害多种杨、柳。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11~13mm,黑色。触角锯齿状。额、头顶及前胸背板有细小刻点,具古铜色光泽。每鞘翅有纵线4条,黄色斑点5~6个。腹部腹面可见5节,末腹节两侧各具1个小刺(图4-92)。
  
  卵 卵圆形,长1.5mm,初淡黄色,孵化时灰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0~27mm,黄色,头扁平,口器黑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扁圆形点状突起区的中央有一倒“V”字形纹。
  
  蛹 长11~19mm,黄白色,近羽化时色深,腹部9节。
  
  生活史及习性
  
  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坑道内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在蛹室内化蛹,5月中旬至6月初大量羽化,出孔的当天即行交尾,3~4d后开始产卵,5月下旬至6月初为产卵盛期,卵期13~18d,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初孵幼虫直接蛀入树皮内危害,7月上中旬开始蛀入木质部危害,10月中下旬开始越冬。
  
  成虫喜光,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夜间和阴雨天多静伏在树皮裂缝和树冠枝桠处,寿命8~9d。卵散产,多产在树皮裂缝处,每次产1粒,每雌成虫产卵约22~34粒。初孵幼虫蛀入韧皮部后被害处常有黄褐色液体及虫粪排出,蛀道不规则;进入木质部后不再向外排粪,虫道大多似“L"形,其中充塞虫粪和木屑。树皮粗糙的树种、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林木受害较重,郁闭度小的疏林和林缘受害较重。
  
  2.核桃小吉丁AgriluslewisiellusKerremans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韩国、日本,只危害核桃,是我国核桃产区的灾害性害虫。
  
  识别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4~7mm,黑色,有金属光泽。头、前胸背板及鞘翅上密布刻点;头中部纵凹,触角锯齿状,复眼黑色。前胸背板中部隆起,两边稍延长。鞘翅基部稍变狭,肩区具一斜脊(图4-93)。
  
  卵 长约1.1mm,扁椭圆形,产后1d变黑色,外被1层褐色分泌物。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2~20mm,乳白色,扁平。头黑褐色,缩于前胸内。前胸膨大,淡黄色,中部有“人”字形纵纹。腹端具1对褐色尾刺。
  
  蛹 长4~7mm,初乳白色,羽化前黑色(彩图4-33)。
  
  生活史及习性
  
  在陕西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受害枝条木质部内的蛹室越冬。翌年4月中旬核桃展叶期至6月底化蛹,蛹期16~39d;5月上旬至7月上旬成虫羽化,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6月上旬至7月下旬产卵,卵期10d;6月中旬至7月底幼虫孵化。10月下旬幼虫即在被害枝的木质部越冬,幼虫期长达8个月。
  
  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内停留约15d,咬半圆形羽化孔而出,取食核桃叶补充营养10~15d后交尾产卵。卵散产于叶痕及其周围,也可产在大树粗枝条光滑的表面或幼树主干上,每次产1粒。幼虫孵化后直接蛀入表皮,蛀道上每隔一段蛀1个新月形裂口,从中流出树液。幼虫危害1~6年生枝条,以2~3年生枝条受害最重,当年生枝条受害较轻。7月下旬至8月下旬被害枝上叶片发黄脱落,来年不发芽而枯死。成虫喜强光,所以在树冠外围枝条产卵最多,生长弱、枝叶少、透光好的树受害重。
  
  (三)控制技术
  
  1.检疫措施 吉丁虫幼虫期长,跨冬春2个栽植季节,携带虫卵及幼虫的枝干极易随种条、苗木调运而传播,因此应加强栽植材料的检疫,从疫区调运被害木材时需经剥皮、火烤或熏蒸处理,以防止害虫的传播和蔓延。
  
  2.林业措施
  
  (1)选育抗虫树种,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和水肥管理,适当密植,提早郁闭,增强树势。
  
  (2)及时清除虫害木,剪除被害枝桠,歼灭虫源;伐下的虫害木必须在4~5月幼虫化蛹以前剥皮或进行除害处理。
  
  (3)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喜光性在成虫盛发期进行人工捕杀。
  
  (4)饵木诱杀,如杨十斑吉丁对新采伐杨树具有特殊的嗜好性,在成虫羽化前采伐健康木,于5月上中旬以堆式或散式设置在林缘外20m处引诱其入侵产卵,7月20日左右剥皮后暴晒,不仅可以杀死韧皮部内的幼虫,而且幼虫尚未入侵木质部,不影响饵木的利用价值。
  
  3.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当地天敌,包括猎蝽、啮小蜂及啄木鸟等;斑啄木鸟是控制杨十斑吉丁虫最有效的天敌,可以采取林内悬挂鸟巢招引的方法,使其定居和繁衍。
  
  4.药剂防治
  
  (1)成虫盛发期用90%敌百虫晶体、50%马拉硫磷乳油、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800倍液连续2次喷射有虫枝干。
  
  (2)在幼虫孵化初期,用40%氧化乐果乳油的100倍液,每隔10d涂抹危害处,连续3次。
  
  (3)在幼虫出蛰或活动危害期用40%增效氧化乐果:矿物油=1:15~20的混合物,在活树皮上涂3~5cm的药环,药效可达2~3个月。
  
  四、象甲类
  
  (一)蛀干象甲的为害特点
  
  幼虫在韧皮部环绕树干蛀食,蛀道深入木质部及髓部,切断树木输导组织,轻者枝梢干枯、风折,重者整株死亡。
  
  (二)代表种类
  
  1.杨干象CryptorrhynchuslapathiLinnaeus
  
  分布与寄主
  
  又名杨干隐喙象。分布于东北及陕西、甘肃、新疆、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主要危害杨树等杨柳科植物的幼树,致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树木难以成林。是杨树的毁灭性害虫。是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8~10mm,长椭圆形。黑褐色,全体密被灰褐色鳞片,其间散生白色鳞片。喙弯曲。前胸背板宽大于长,前端窄,两侧近四形;前方着生2个、后方着生3个横列的黑色毛簇。鞘翅上各着生6个黑色毛簇;后端1/3处向后倾斜,并逐渐缢缩,形成1个三角形灰白色斜面。雌虫臀板末端尖形,雄虫圆形(图4-94)。
  
  卵 乳白色,椭圆形,长径l~3mm。
  
  幼虫 乳白色,末龄幼虫体长约9mm;头部黄褐色;胸部弯曲;胸足退化,蜕化痕迹处有数根黄毛。
  
  蛹 体长8~9mm,乳白色,前胸背板有数个刺突,腹部背面散生许多小刺,末端具有1对向内弯曲的褐色几丁质小钩(彩图4-34)。
  
  生活史及习性
  
  辽宁地区1年1代,以卵及初孵幼虫越冬。翌年4月中旬幼虫开始活动,越冬卵也相继孵化。幼虫取食木栓层,然后逐渐深入韧皮部及木质部之间,环绕树干蛀食,形成圆形坑道,蛀孔处的树皮常裂开呈刀砍状,部分掉落而形成伤疤。危害后的苗木、插条、接穗、幼树的树皮表面有微下凹、红褐色、水渍状或油渍状、呈倒马蹄形的刻痕和排出的黑褐色丝状物或木丝。成虫羽化后在嫩枝条或叶片上补充营养,形成针刺状小孔,由小孔排出红褐色丝状排泄物,并渗出树液,虫道处颜色变深。成虫产卵时可在枝痕、休眠芽、裂缝、伤痕或其他木栓组织留下针刺状小黑孔。随树木的生长,被害处出现横裂口,引起大量失水,且易风折。于5月下旬在蛀道未端筑蛹室化蛹。蛹期6~12d。6月中旬羽化,成虫出现盛期为7月中旬,以嫩枝、干或叶片补充营养。7月下旬交尾产卵,卵产于叶痕或裂缝的木栓层中,多选择3年生以上的幼树或枝条,每个产卵孔1粒卵,并以分泌物堵孔。一生产卵40余粒。卵经14~21d孵化。幼虫孵化后不取食,于原处越冬,产卵孔外隐约可见粉末状物。后期产下的卵,因气温度低而以卵态越冬。
  
  2.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
  
  分布与寄主
  
  此虫自1988年在江西省首次发现以来,已快速扩散蔓延到广西、广东、湖南、湖北、贵州和福建等地。危害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华山松和黄山松等松属树木。以危害人工松林为主,被害株率为20%~50%,最高可达90%以上。轻则大量流脂,重则整株、成片死亡,危害十分严重。
  
  识别特征
  
  成虫 长椭圆形,暗黑色,长14.0~17.5mm。前胸背板被赭色毛状鳞片。鞘翅上的毛状鳞片形成2行斑点,分别位于鞘翅基部1/3处和鞘翅端部的1/4处,后一排的4个斑点有时酷似1个不甚清楚的波状带。前胸背板长等于宽,两侧圆,背面中部具有纵向交会的大刻点,刻点间光滑并且较凸(图4-95)。
  
  幼虫 乳白色或米黄色,老熟幼虫体长约19~25mm。头棕黄色,口器黑色,前胸背板有浅黄色斑纹,全身具突起,尤以气门处突起较大,每突起一般有细刚毛1根,幼虫尾部比胸部细,平时多弯曲成“C"字形。
  
  生活史及习性
  
  在江西省吉安地区2年1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适宜在湿度较大、郁闭度较高、树龄在5~10年生的人工林松树上大量繁殖危害。此虫主要在离地面50cm以下的树基入蛀树干,蛀食高度因树种而异,在湿地松上蛀食部位较高,一般在50cm以下;危害火炬松、马尾松等树种蛀食部位较低,一般在30cm以下。当年可有多虫入蛀同一株树;同一株树可被多年、多次危害。该虫主要蛀食松树形成层和韧皮部,轻微危害木质部,根部危害以蛀食根皮为主。危害后在韧皮部或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留下螺旋状或不规则的虫道并造成树木大量流脂,严重影响树木生长。
  
  (三)控制技术
  
  1.严格检疫 划分疫区及保护区,在疫区建立无虫苗圃,及时剪除烧毁虫株,培养无虫苗木,坚决禁止带虫苗木出圃及带虫原木外运,或彻底处理后放行。
  
  2.林业措施
  
  (1)选用抗虫品种,如小叶杨、龙山杨、白城杨、赤峰杨等对杨干象是高抗品种。
  
  (2)加强林分的抚育管理,及时修枝,清除林地倒木、风折木、过火木、衰弱木、枯死木及过高伐根。严重受害木,于冬季平茬更新。
  
  (3)砍伐木应随采随运或剥皮处理,或水浸半月以上,以杀死受害木中幼虫。
  
  3.物理机械防治 成虫盛发期可利用假死性、群聚性和老熟幼虫聚集性人工捕捉。成虫产卵前,使用涂白剂涂干,防止产卵(萧氏松茎象);产卵痕迹处砸卵(杨干象);石灰泥涂抹根颈杀卵(核桃横沟象);设置饵木诱集成虫产卵,待卵孵化后剥皮集杀幼虫(多瘤雪片象)。
  
  4.生物防治
  
  (1)啄木鸟、蟾蜍、蚂蚁等对杨干象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应注意保护利用。
  
  (2)喷洒0.3亿孢子/ml青虫菌或2亿孢子/ml白僵菌,也可用2亿孢子/ml白僵菌涂刷虫孔防治幼虫;对危害苗根的象甲可用2亿孢子/ml的白僵菌灌根。
  
  (3)用斯氏线虫1,000条/ml涂抹杨干象虫孔,效果甚佳。
  
  5.化学防治
  
  (1)成虫盛发期喷洒50%三硫磷乳油、50%杀螟硫磷乳油、50%马拉硫磷、50%倍硫磷乳油、75%辛硫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50%甲萘威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50~100mg/kg的5%氟氯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25%亚胺硫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尿素:水=2:2:5:1000的混合液,视虫情防治1~3次。
  
  (2)幼龄幼虫期,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3~5倍液涂刷产卵孔;40%乐果乳油、25%乙酞甲胺磷乳油40~60倍液于危害部位打孔注药1~2ml,或用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点涂杨干象虫口处。
  
  (3)成虫上树危害期可用40%氧化乐果5倍液或废机油等在树干上涂20cm宽毒环,或用2.5%溴氰菊酯3000倍液作成毒绳围于树干上以杀死成虫;地面喷撒2%倍硫磷粉剂、5%辛硫磷粉剂、50%杀螟硫磷乳油2000倍液,杀死以成虫在土中越冬的象甲。
  
  五、木蠹蛾类
  
  (一)木蠹蛾的主要特征及为害特点
  
  木蠹蛾类属鳞翅目木蠹蛾科Cossidae。中至大型,体肥大;翅面常有黑色横纹;喙退化;腹部长,超过后翅很多;M脉主干在中室内分叉。幼虫粗壮,多为红色或黄白色,以丝和木屑结茧化蛹。
  
  幼虫蛀入枝、干和根际的木质部,蛀成不规则坑道,使树势衰弱,严重时能造成技干、甚至整株树枯死。
  
  (二)代表种类
  
  1.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CossuscossusorientalisGaede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寄主有柳、杨、榆、桦、白蜡、槐树、丁香、核桃、山荆子等。
  
  识别特征
  
  成虫 灰褐色,体长24~37mm。雌虫头部前方淡黄色,雄虫色稍暗。触角栉齿状。胸腹部粗壮,灰褐色。前翅散布许多黑褐色横纹。中足胫节有1对距,后足胫节有2对距(图4-96)。
  
  卵 椭圆形,1.1~1.3mm,暗褐或灰褐色,卵壳表面有数条纵隆脊,脊间具刻纹。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56~70mm,扁圆筒形;背部为淡紫红色,侧面稍淡;前胸背板有较大的凸字形黑斑(彩图4-35)。
  
  蛹 体长26~45mm,略向腹面弯曲,红棕色或黑棕色。雌2~6腹节、雄2~7腹节背面有2行刺列;肛孔外围具3对齿突;茧土质,肾形,长32~58mm。
  
  生活史及习性
  
  辽宁、北京2年1代,跨3年。第1年以幼虫在树干内越冬,第2年老熟后离树干入土越冬。第3年5月间化蛹,6月出现成虫。成虫寿命4~10d,有趋光性。卵产于离地1~1.5m的主干裂缝为多,多成堆、成块或成行排列。幼虫孵化后,常群集10余头至数十头在树干粗枝上或根际爬行,寻找被害孔、伤口和树皮裂缝等处相继蛀入,先取食韧皮部和边材。树龄越大被害越重。
  
  2.榆木蠹蛾HolcocerusvicariusWalker
  
  分布与寄主
  
  又名柳干木蠹蛾。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除新疆)、江苏、安徽、云南;国外分布于前苏联、朝鲜、日本和越南。主要危害白榆,此外还有刺槐、杨、麻栎、栎、柳、丁香、银杏、稠李、苹果、花椒、金银花等,为榆树最常见的钻蛀性害虫。
  
  识别特征
  
  成虫 体粗壮,灰褐色,体长23~40mm,翅展52~87mm。触角线状,下唇须伸达触角基部。前翅灰褐色,密布黑褐色条纹,亚外缘线黑色、明显,外横线以内中室至前缘处呈黑褐色大斑。后翅浅灰色,无明显条纹,其反面条纹褐色,中部褐色圆斑明显(图4-97)。
  
  卵 卵圆形,长约1.2mm,卵壳纵行隆脊间具横隔,初灰白色,渐褐至深褐色。
  
  幼虫 扁筒形。老龄幼虫体长63~94mm。头黑色,体背鲜红色,前胸背板有一浅色“w”形斑痕,斑痕前方有一长方形浅色斑纹;后胸背板有2枚圆形斑纹。腹足深橘红色。
  
  蛹 棕褐色。雌1~6腹节、雄1~7腹节背面各有2行刺列,臀部有3对齿突。
  
  生活史及习性
  
  2年1代,少数3年1代或1年1代。1年1代者幼虫10龄,2年1代者18龄,3年1代者20龄以上。成虫始见于6月上旬,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成虫多晚间羽化,趋光性强。卵成堆产于枝干伤疤及树皮裂缝处。每雌产卵134~940粒,卵期13~15d。6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盛期,初孵幼虫多群集取食卵壳及树皮,2~3龄时分散,从伤口及树皮裂缝侵入蛀食韧皮部及边材,5龄时沿树干爬至根部危害。10月中下旬绝大部分幼虫在根颈韧皮部或老虫道内越冬,少数幼虫在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至10月中下旬末龄幼虫入土在表土层结土质薄茧越冬。第3年重新作丝质土茧化蛹,预蛹期9~15d,蛹期26~61d。
  
  3.沙柳木蠹蛾Holcocerusarenicola(Staudinger)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国外分布于土耳其、前苏联、阿富汗、蒙古。危害沙柳、踏郎、沙棘、毛乌柳、柠条等。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20.6~32.5mm,翅展43.0~63.2mm。触角丝状,扁平。体灰黑色略带褐色,前胸背面有1个“八”字形黑色毛片带,与后缘“一”字形白色或黑色毛片带相连。前翅灰黑色,翅面布满黑色条纹,条纹形状在个体间有差异。前翅中室以及前缘基部2/3颜色较暗,中室下方1A脉之前有一较大的浅色区,中室末端有1个较小的白斑(图4-98)。
  
  卵 椭圆形,长1.4~1.8mm,初产灰白色,孵化前暗灰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49~59mm,体黄白色。头黑褐色,冠缝及额的两侧为紫红色。前胸背板横列3个淡红色斑,中间的为长条形,两侧的为倒三角形。腹部每节背面有由红色斑点组成的横带2条。胸足橙黄色,跗节和爪紫红色。
  
  蛹 长19.0~37.8mm,深褐色。
  
  生活史及习性
  
  在陕西4年1代,跨5年,幼虫在蛀道内越冬。5月老熟幼虫入土化蛹,5月底、6月初成虫开始出现,中旬达盛期。幼虫于6月底、7月上旬开始孵出,10月下旬越冬。
  
  成虫羽化与天气状况关系极为密切,阴天、气温低,羽化少;雨天不羽化。羽化及交尾多在18:00~21:30。卵成块产在根皮裂缝和靠近沙土的根基处,卵期平均约24d。幼虫孵出后,即蛀入皮层,并向下蛀食,第2年可蛀入心材危害。由于幼虫生活期长,同一时期可见不同龄期的幼虫。
  
  此虫主要危害多年生沙柳,以生长在沙丘顶部主根或根茬外露的多年生沙棘受害最重,因根被蛀空可导致整株死亡。
  
  4.小木蠹蛾HolcocerusinsularisStaudinger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东南沿海各地、陕西、宁夏;国外分布于前苏联。危害白蜡、构树、丁香、白榆、槐树、银杏、柳树、麻栎、苹果、白玉兰、悬铃木、元宝枫、海棠、槠、冬青卫矛、柽柳、山楂、香椿等。
  
  识别特征
  
  成虫 灰褐色,体长14~28mm,翅展31~55mm。触角线状。胸背部暗红褐色,腹部较长。前翅密布细碎条纹,亚外缘线黑色波纹状,在近前缘处呈“y”字形。缘毛灰色,有明显的暗格纹。后翅色较深,有不明显的细褐纹(图4-99)。
  
  卵 圆形,初乳白色,后暗褐色,卵壳密布纵横碎纹。
  
  幼虫 老龄幼虫体长30~38mm。头褐色,前胸背板深褐色斑纹中间有“O”形白斑。体背浅红色,每体节后半部色淡,腹面黄白色。
  
  蛹 纺锤形,暗褐色,雌体长16~34mm,雄体长14~28mm。
  
  生活史及习性
  
  在济南多数2年1代,少数1年1代,均以幼虫越冬。越冬幼虫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期17~26d。成虫羽化、交尾、产卵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卵期9~21d,7月上中旬为幼虫孵化盛期。初孵幼虫群集取食卵壳后蛀入皮层、韧皮部危害,3龄以后分散钻人木质部,于10月开始在隧道内越冬;2年群幼虫在隧道顶端用粪屑作椭圆形小室越冬;老熟后在隧道孔口靠近皮层处粘木丝、粪屑作椭圆形蛹室化蛹。出蛰、化蛹、羽化、产卵早者,当年以大龄幼虫越冬,次年即羽化。
  
  成虫以18:00~21:00羽化最多,常有多个成虫自1个排粪孔羽化而出,羽化后蛹壳仍留在排粪孔口。成虫羽化后,白天藏于树洞、根际草丛及枝梢等处,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当晚即可交尾、产卵。卵多成块产于树皮裂缝、伤痕、洞孔边缘及旧排粪孔附近等处,每雌产卵43~446粒。初孵幼虫取食卵壳,蛀入皮层和韧皮部危害,3龄以后做椭圆形侵入孔,钻人木质部蛀入髓心,形成不规则隧道,其中常有数头或数十头幼虫聚集危害;同时自侵入孔每隔7~8cm向外咬一排粪孔,粪屑呈棉絮状悬于排粪孔外。严重受害的树干、树枝几乎全部被粪屑包裹。
  
  (三)控制技术
  
  1.林业技术措施 逐渐淘汰林内受害重的感虫树种,更换抗性品种,如树皮光滑的毛白杨、欧美杨等;当虫口密度过大时,及时清除无保留价值的立木以减少虫源;以带状或块状混交方式营造多树种的混交林,隔离和抑制木蠹蛾的繁殖和蔓延。加强抚育管理,避免在木蠹蛾产卵前修枝,剪口要平滑,防止机械损伤,或在伤口处涂防腐杀虫剂。维持适当的郁闭度,郁闭度0.7以上的林分受害程度明显小于郁闭度小的林分。
  
  2.人工捕杀 在羽化高峰期可人工捕捉成虫,或于木蠹蛾在土内化蛹期进行捕杀。
  
  3.灯光诱杀成虫 木蠹蛾成虫均有不同程度的趋光性。灯诱最佳时间因虫种而异。灯诱不仅能诱到木蠹蛾雄虫,且能诱到相当数量的怀卵雌虫。灯诱对各种木蠹蛾虽均有效,但在防治运用时必须连年进行,方能对虫口的减少起明显作用。灯诱如和其它防治措施配合,效果更佳。
  
  4.生物防治
  
  (1)用1×108~8×108孢子/g白僵菌液喷杀榆木蠹蛾初孵幼虫,或将白僵菌粘膏涂在排粪孔口,或用喷注器在蛀孔注入含孢量为5×108~5×109孢子/ml白僵菌液。
  
  (2)采用水悬液法和泡沫塑料塞孔法,用1000条/ml斯氏属线虫防治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幼虫,也可应用芫菁夜蛾线虫防治木蠹蛾类害虫。
  
  (3)性信息素诱杀成虫。如用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人工合成性诱剂B种化合物,在成虫羽化期采用纸板粘胶式诱捕器,以滤纸芯或橡皮塞芯作诱芯,每芯用量0.5mg;每晚18:30~21:30,按间距30~150m将诱捕器悬挂于林带内即可。
  
  5.化学药剂防治
  
  (1)喷雾防治初孵幼虫。可用50%倍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20%氰戊菊酯3000~5000倍液喷雾毒杀。
  
  (2)药剂注射虫孔、毒杀干内幼虫。对已蛀入干内的中、老龄幼虫,可用80%敌敌畏100~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或20%氰戊菊酯乳油100~300倍液,40%乐果乳油40~60倍液注入虫孔。
  
  (3)树干基部钻孔灌药。开春树液流动时,在树干基部钻孔灌入35%甲基硫环磷内吸剂原液。方法是先在树干基部距地面约30cm处交错打直径10~16mm的斜孔1~3个,按每lcm胸径用药1~1.5ml,将药液注入孔内,用薄农膜或湿泥封口。
  
  (4)将磷化铝片剂(每片3g)研碎,每虫孔填入1/20~1/30片后封口,杀虫率达90%以上。
  
  六、蝙蝠蛾类
  
  (一)蝙蝠蛾的主要特征及为害特点
  
  蝙蝠蛾类属鳞翅目蝙蝠蛾科Hepialidae.体中型,粗壮多毛,多杂色斑纹;头小,口器退化;触角短,丝状,少数栉齿状;前翅狭长,后翅短小,前后翅脉序相同,前翅有翅轭,后翅无翅缰;腹部大而长。幼虫多为白色、黄色或褐色,体粗壮,多皱纹,毛生在毛瘤上;腹足5对,趾钩多列环式。
  
  以幼虫蛀食树木枝、干的髓部,使树势衰弱,影响材质,并极易遭风折。
  
  (二)代表种类
  
  柳蝙蛾PhassusexcrescensButler
  
  分布与寄主
  
  又名疵纹蝙蝠蛾。分布于我国东北、北京、河北、内蒙古、安徽、山东、河南、湖南、广西;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日本、前苏联。危害杨、柳、榆、栎、桐、赬桐、梨、桃、枇杷、葡萄等200余种林木、果树、经济作物及草本植物。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30~47mm,翅展65~90mm,体绿褐色或粉褐色至茶褐色。触角短,丝状。前翅狭长,前缘有7一8枚近环形斑,中央有1个深色稍带绿色的三角形斑,其外侧有2条褐色宽斜带(图4-100)。
  
  卵 球形,直径0.6~0.7mm,初产乳白色,后变黑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44~57mm。头部红褐色至深褐色,胴部污白色,各节均有黄褐色大小不一的斑瘤13~14个。
  
  蛹 圆桶形,体长30~60mm。黄褐色。头部中央隆起,形成1条纵脊(彩图4-36)。
  
  生活史及习性
  
  大多1年1代,少数2年1代,以卵在地面或以幼虫在树干蛀道内越冬。越冬卵于翌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初孵幼虫以腐殖质为食;6月上旬2~3龄幼虫转移到木本植物及杂草的干、茎中食害,8月上旬开始化蛹,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羽化,羽化后即可交尾、产卵。以卵越冬的1年1代,次年部分孵化较晚的或幼虫发育迟缓的,在越冬后第2年7月上旬化蛹,8月中旬开始羽化、交尾、产卵,卵孵化后以幼虫越冬,第3年羽化,形成2年1代。
  
  幼虫蛀食时吐丝粘缀木屑做成木屑包,包被于坑口,咬食边材时使坑口形成穴状或环形凹坑,易引起风折。老熟幼虫化蛹前,在近坑口处吐丝结薄网封闭坑口,2~3d后化蛹;1年1代者蛹期约29d,2年1代者26d。成虫羽化前蛹体蠕动到坑口,羽化后蛹壳前半部露出坑外。
  
  (三)控制技术
  
  1.苗木出圃及调入前严格把关,及时挑出带有木屑包的苗木,就地烧毁。
  
  2.人工剪除有虫苗木、枝条。
  
  3.初龄幼虫在地面活动期间每隔10d连续2~3次向地面喷洒常用有机磷农药500倍液。幼虫转移树干危害后向坑道内注入少许药液,或用毒泥堵孔,或注入白僵菌液。
  
  七、透翅蛾类
  
  (一)主要特征及为害特点
  
  透翅蛾类属鳞翅目透翅蛾科Sesiidae。小至中型,色彩鲜艳;翅狭长,大部分透明,外形似胡蜂类。触角棍棒状,顶端生1刺或毛丛;腹末有1个特殊的扇状鳞簇;白天飞翔活动。幼虫唇基长达头长的1/2或伸至头顶;腹足5对,前4对趾钩为单序二横带,臀足为单序单横带。
  
  以幼虫钻蛀树干和顶芽,抑制顶芽生长,徒生侧枝,形成秃梢,蛀入树干后,被害组织增生形成瘤状虫瘿,因此易造成枯萎或风折。
  
  (二)代表种类
  
  1.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tabaniformisRottenburg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等地,危害杨柳科植物。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11~20mm,翅展22~38mm。体青黑色,形似胡蜂。头顶有一束黄褐色毛簇,其余密布黄白色鳞片。前翅窄长,覆盖赭色鳞片,后翅全部透明。腹部青黑色,上有5条橙色环带(图4-101)。
  
  卵 椭圆形,黑色,有灰白色不规则的多角形刻纹。
  
  幼虫 体长30~33mm,初孵幼虫淡红色,背面有2个深褐色的刺,略向背上前方钩起。
  
  蛹 体长12~23mm,纺锤形,褐色,第2~7腹节背面各有横列的刺2排,第9、10节各具刺1排,腹末具臀棘(彩图4-37)。
  
  生活史及习性
  
  1年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内越冬。翌年4月开始活动取食,5月上,中旬开始化蛹,6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盛期在6月下旬,羽化时蛹皮有2/3伸出孔外,并遗留在孔外经久不掉,极易识别。成虫飞翔力很强,且极为迅速,白天活动,交尾产卵,夜晚静止于枝叶上不动。卵多产于1~2年生幼树叶柄基部、有绒毛的枝干上、旧虫孔内、伤口及树干缝隙处。幼虫孵化后爬行迅速,寻找适宜的侵入部位,在嫩芽上,幼虫能穿破整个组织,使嫩芽枯萎脱落;如在侧枝或主干上,即钻入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围绕枝干,钻蛀虫道,被害处形成虫瘿。近9月下旬,幼虫停止取食,在虫道末端吐丝作薄茧越冬。
  
  2.杨干透翅蛾SpheciasiningensisHsu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陕西、山西、青海、甘肃、内蒙古。危害合作杨、箭杆杨等多种杨树和旱柳等。多危害7年生以上大树的干部和根部,亦可反复危害已有虫道和伤口的衰弱木,造成风折、风倒。
  
  识别特征
  
  成虫 虫体比白杨透翅蛾粗壮。前、后翅均透明。腹部具5条黄、褐相间的环带。雄虫体长20~25mm。触角栉齿状,较平直。腹部瘦小,末端有l束褐色密集毛丛。雌虫体长25~30mm,翅展45~50mm。触角棍棒状,端部稍弯向后方。腹部肥大,末端尖而向下弯曲。产卵器淡黄,稍伸出(图4-102)。
  
  卵 长椭圆形,褐色,光滑,无光泽。
  
  幼虫 体长40~45mm,老熟幼虫头深紫色,体黄白色;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条褐色浅斜沟,前缘近背中线处有2个并列褐斑。
  
  蛹 褐色,纺锤形,长21~35mm,第2~6腹节背面有细刺2排,尾节具粗壮臀刺10根(彩图4-38)。
  
  生活史及习性
  
  在陕西榆林2年1代;当年孵化的幼虫蛀入树干,多潜入皮下或木质部虫道内越冬。翌年4月初活动危害,10月上旬停止危害,以老龄幼虫再次越冬。第3年春3月下旬继续危害,7月下旬老熟化蛹。8月中旬成虫出现,8月底9月初为羽化盛期。9月中旬为卵孵化盛期。8月底新一代幼虫孵化,蛀入树干危害,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入越冬。幼虫侵入后,在树干内危害长达22个月。
  
  (三)控制技术
  
  1.加强检疫 对引进或输出的苗木和枝条要严格检疫,及时剪除虫瘦,以防止传播和扩散。
  
  2.林业技术防治
  
  (1)选用抗虫品系和树种。如小青杨×加拿大杨、小叶杨×黑杨、小叶杨×欧美杨、沙兰杨等杂交杨对白杨透翅蛾均有较高的抗性。
  
  (2)加强苗木管理。如苗木的机械伤口常引发白杨透翅蛾成虫产卵和幼虫入侵,因此在成虫产卵和幼虫孵化期不宜打叶除桑,并应及时清除虫害苗和枝。
  
  (3)在白杨透翅蛾重害区,可栽植银白杨或毛白杨诱集成虫产卵,待幼虫孵化后彻底销毁。
  
  3.人工防治
  
  (1)杨干透翅蛾成虫羽化集中,并在树干上静止或爬行,可人工捕杀。
  
  (2)早春3月结合修剪铲除虫疤,以冻死或杀死露出幼虫。
  
  (3)对行道树或四旁绿化树木,可在幼虫化蛹前,用细铁丝由侵入孔或羽化孔插人幼虫坑道内,直接杀死幼虫。
  
  (4)在幼虫化蛹后,干基培土拍实(前后2次)阻止成虫出土,效果良好。
  
  4.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在天敌羽化期减少农药使用。或用蘸白僵菌、绿僵菌的棉球堵塞虫孔。在成虫羽化期,用性信息素诱杀透翅蛾成虫,效果明显。
  
  5.化学防治
  
  (1)成虫羽化盛期,喷洒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000倍液,以毒杀成虫。
  
  (2)幼虫越冬前及越冬后刚出蛰时,用40%氧化乐果:煤油的1:30倍液,或与柴油的1:20倍液涂刷虫斑或全面涂刷树干。
  
  (3)幼虫孵化盛期在树干下部间隔7d喷洒2~3次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可毒杀白杨透翅蛾和杨干透翅蛾。
  
  (4)幼虫侵害期如发现枝干上有新虫粪立即用上述混合药液涂刷,或用50%杀螟硫磷乳油与柴油液的1:5倍液滴入虫孔,或用50%杀螟硫磷乳油20~60倍液在被害处1~2cm范围内涂刷药环。
  
  八、树蜂类
  
  (一)树蜂科的主要特征及为害特点
  
  树蜂类属膜翅目树蜂科Siricidae。体大型、粗壮,长筒形,黑色或黄色,常具褐纹;前足胫节有1个端距;雄虫腹末有短而呈三角形的突出物,雌虫有鞘包围的针状产卵器。幼虫白色;触角不分节;胸部有3对足和2对气门,前胸气门明显;腹部10节,1~8节各具1对气门;腹足呈肉质状突起。
  
  以幼虫多钻蛀松柏科树干,形成不规则的纵横坑道,造成树干中空,树势逐年衰弱,枝梢枯死,以至整株死亡。主要侵害衰弱木、濒死木和枯立木。
  
  (二)代表种类
  
  1.泰加大树蜂UrocerusgigastaiganusBenson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国外分布于日本、俄罗斯、波兰、芬兰、挪威。在东北林区危害冷杉、云杉、落叶松,在西北危害铁杉、赤松、黑松等。
  
  识别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23~37mm,黑色。触角、眼后区、颊、第1腹节背板后半部、第2、7、8背板、角突及胫节、跗节均橘黄色,爪黑褐色。雄虫体长19~31mm,体色与雌虫近似,但触角柄节黑色,其余各节红褐色,第3一6腹节背板红褐色,后足胫节和基跗节大部分黑色。腹部颜色变化较大(图4-103)。
  
  卵 长约1.5mm,乳白色,长圆形,微弯曲,先端较细。
  
  幼虫 体长20~32mm,圆筒形,乳白色。头部淡黄色。腹末角突褐色,其基部两侧及中央上方有小齿。
  
  蛹 体长约30mm,乳白色。头部淡黄色,复眼和口器褐色。
  
  生活史及习性
  
  在甘肃1年1代,以老熟幼虫于虫道末端咬蛀蛹室化蛹,蛹室距边材表面约l0mm。成虫于7~8月间出现,7月中下旬为盛期。成虫羽化后,向外咬一直径5~7mm的圆形羽化孔飞出。雌虫于7月中旬开始产卵,卵多产于濒死木、枯立木或新伐倒木上;如在立木上产卵,通常多产在树冠基部的树干上,产卵深度约5~7mm,每次产卵1粒。幼虫孵化后沿树干纵轴斜向上穿凿虫道,约达心材处又返回向外钻蛀,虫道内充满细而压紧的白色木屑,虫道长约20cm。
  
  成虫喜在白天中午日光下飞翔,对新采伐的云杉有明显趋向性,在伐倒木的周围常见许多成虫飞行。
  
  2.烟扁角树蜂Tremexfuscicornis(Fabricius)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华南部分省份、西藏;国外分布于北美、北欧、西欧和东南亚。危害杨、柳等80多种树木。
  
  识别特征
  
  成虫 雌虫体长16~43mm,翅展18~46mm;前胸背板、近圆形的中胸背板、产卵管鞘红褐色;足节黑黄色相间;腹部第2、3、8节及第4~6节前缘黄色,其余黑色。雄虫体长11~17mm,具金属光泽;胸、腹部黑色,腹部各节呈梯形。足节部分红褐色。翅淡黄褐色,透明(图4-104)。
  
  卵 长1~1.5mm,椭圆形,微弯曲,前端细,乳白色。
  
  幼虫 体长12~46mm,圆筒形,乳白色。头黄褐色,胸足短小不分节,腹部末端褐色。
  
  蛹 雌体长16~42mm,雄体长11~17mm,乳白色。头部淡黄色;复眼、口器褐色;翅盖于后足腿节上方,雌产卵器伸出于腹部末端。
  
  生活史及习性
  
  在陕西1年1代,以幼虫在树干蛀道内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老熟幼虫4月下旬始化蛹,5月下旬至9月初为盛期。成虫于5月下旬开始羽化,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盛期。羽化后1~3d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树皮光滑部位和皮孔处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产卵处仅留下约0.2mm的小孔及1~2mm圆形或梭形、乳白色而边缘略呈褐色的小斑。每产卵槽平均孵出9条幼虫,形成多条虫道,各时期均可见到不同龄级的幼虫。老熟幼虫多在边材10~20mm处的蛹室化蛹。成虫寿命7~8d,每雌产卵13~28粒,卵期28~36d,幼虫6月中开始孵化,12月进入越冬;幼虫4~6龄。
  
  成虫白天活动,无趋光性,飞行高度可达15m。该虫主要危害衰弱木,大发生时也危害健康木,尤以杨树和柳树受害严重。
  
  天敌有褐斑马尾姬蜂、灰喜鹊、伯劳、螳螂和蜘蛛等。
  
  (三)控制技术
  
  1.林业措施�0�2适地适树,选育抗虫树种,营造混交林,加强林木抚育管理。清除林内被害木和衰弱木。对被害木和衰弱木应及时加工或浸泡于水中,以杀死木材内幼虫。对于新采伐木材应及时剥皮或运出林外。
  
  2.饵木诱杀 设置饵木诱集成虫产卵,待幼虫孵化盛期及时剥皮处理。
  
  3.化学防治 成虫羽化盛期用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或50%倍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干。
  
  4.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褐斑马尾姬蜂、螳螂、蜘蛛、伯劳、灰喜鹊等天敌。
  
  一、木材害虫的主要类群及为害特点
  
  木材害虫是指危害成材、加工材、建筑材、家具等的害虫。这类害虫有的直接以木材为营养,有的在木材中营巢作为栖生地。
  
  木材害虫的类群有很多,主要包括白蚁类、粉蠹类、长蠹类、天牛类:
  
  白蚁类属等翅目鼻白蚁科Rhinotermitidae。头部有额腺及囟;前胸背板扁平,狭于头;前翅鳞明显大于后翅鳞。土木栖。
  
  粉蠹类属鞘翅目粉蠹科Lyctidae。体小型,细长略扁,色暗。复眼大而突出。触角锤状,11节,锤状部由2节组成。头部倾斜,不被前胸背板遮盖。幼虫蛴螬型。主要危害家具。
  
  长蠹类属鞘翅目长蠹科Bostrychidae。体小至大型。头部向下弯,被前胸背板遮盖。触角锤状,10~11节,锤状部由3节组成。前胸背板发达,呈帽状。幼虫蛴螬型。蛀食多种木材。
  
  天牛类属鞘翅目天牛科Cerambycidae。
  
  这些害虫肠道内含有很多共生原生动物和细菌,因而有很强的消化木材纤维素的功能。木材害虫生境特殊,生活隐蔽,防治难度较大。
  
  二、重要的木材害虫种类
  
  1.家白蚁CoptotermesformorsanusShiraki
  
  分布与寄主
  
  分布安徽、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台湾、四川等地。是危害房屋建筑、桥梁、电线杆和四旁绿化林木最严重的土、木两栖白蚁。
  
  识别特征
  
  兵蚁 体长5.34~5.86mm。头及触角浅黄色,腹部乳白色。头部椭圆形,囱近于圆形,大而显著。上颚镰刀形,前部弯向中线。左上颚基部有一深凹刻,其前有4个小突起。触角14~16节。前胸背板平坦,前缘及后缘中央有缺刻(图4-105)。
  
  有翅成虫 体长13.5~15mm,翅展20~25mm。头背面深黄色。胸、腹背面黄褐色,腹部腹面黄色。翅微淡黄色。复眼近圆形,单眼长圆形。触角20节。前胸背板前宽后狭,前后缘向内凹。前翅鳞大于后翅鳞,翅面密布细小短毛(彩图4-39)。
  
  卵 乳白色,椭圆形。长0.6mm,一边较平直。
  
  工蚁 体长5.0~5.4mm。头微黄,腹部白色。头前部呈方形,后部呈圆形,最宽处在触角窝部位。触角15节。前胸背板前缘略翘起,腹部长,被疏毛。
  
  生活史及习性
  
  营筑巢群居生活。1个巢群内有几十万头白蚁。群飞是家白蚁群体扩散繁殖的主要形式。白蚁群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有翅繁殖蚁。巢中的有翅繁殖蚁基本上是当年羽化当年群飞。群飞一般在4~6月,而且纬度愈低,群飞愈早。每群有翅成虫一般需2~6次群飞才能完成,群飞常在下雨前后或下雨时进行,多在19:00左右,历时约20min。有翅繁殖蚁飞离原巢穴、交尾脱翅配对后,进行繁殖的个体即称原始蚁王和原始蚁后。
  
  建巢初期,白蚁对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过分干燥常引起繁殖蚁死亡。在水分适度,温度25~30℃的条件下,产卵和胚胎发育都基本正常。一般每个巢穴只有1王1后。1对繁殖蚁在适宜的环境定居营巢后,经过5~13d开始产卵,每天产卵1~4粒。卵期为24~32d。蚁王较有翅繁殖蚁色深,体壁较硬,体形略有收缩。蚁后在群飞建巢后到一定时间内腹部逐渐膨大而头胸部仍保持原大小,但颜色变淡。在原始蚁王、蚁后死亡后,蚁巢中产生补充繁殖蚁代替其功能,成为新的蚁王、蚁后。补充繁殖蚁体色较淡,体壁较软。一般称为短翅补充蚁王、蚁后,其生殖力较原始蚁王、蚁后小。
  
  兵蚁的主要机能是保卫蚁巢和蚁群。工蚁在巢群内完成取食、筑巢、开路、照料幼蚁等各项维持巢群生活的任务。兵蚁、工蚁、有翅成虫的分化是从3龄幼蚁阶段开始。
  
  白蚁群体长期过着隐蔽生活,工蚁、兵蚁的复眼、单眼都已退化,蚁巢一般都筑在阴暗之处。但有翅成虫有发达的复眼,有强烈的趋光性。
  
  家白蚁的群体数量相当庞大,有的主巢直径达lm多,有白蚁几十万头,并有许多副巢。但在初建群体,种群发展非常缓慢,从群飞到年底,平均每个蚁巢只有40头白蚁,到第4年平均每巢发展到5000多头,巢内产生有翅繁殖蚁开始群飞。这时蚁后腹部明显膨胀,产卵量急剧增加,群体发展迅速。
  
  家白蚁生长发育的最适气温为25~30℃。气温低于17℃时,集中于主巢附近,取食不多。短暂的0℃左右低温不能致死,只有持续低温才有致死作用。最高致死温度为39℃,在37℃以下仍可正常生活。白蚁在生活中必须不断获得水分,所以蚁巢一般都在近水源处。在主巢的下方都有粗大的吸水线。白蚁虽喜湿,但也怕水浸,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巢一般筑在较高处。巢内CO2的比例很高,一般占0.5%~6.5%,而O2则相对减少。
  
  蝙蝠、青蛙、壁虎、蚂蚁等天敌对白蚁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还有一些真菌、细菌、螨类可以引起白蚁大量死亡。
  
  2.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chinensisSnyder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西南,北京、河北、山西、福建、广东、陕西、甘肃、宁夏。危害刺槐、马尾松、柏、云杉、冷杉、杉木、香樟等上百种树木以及各种作物。本种体小而分散,室内外都能建立群体,危害建筑物时能直达屋顶。
  
  识别特征
  
  兵蚁 头、触角黄褐色,上颚棕褐色。腹部淡黄白色。头被稀疏毛,胸、腹部毛较密。头扁圆筒形。触角15~17节,第3节最短。前胸背板前宽后狭,微翘起的前缘中央具明显的缺刻(图4-106)。
  
  有翅成虫 头、胸黑色,腹部色较淡。触角、腿节及翅黑褐色。胫节以下暗黄色。体被密毛。头长圆形。囱呈颗粒状突起。复眼小而平。单眼接近圆形。前胸背板前宽后狭,后缘缺刻明显。前翅鳞大于后翅鳞。翅合拢时,前翅的肩缝达于后翅鳞的前端。前翅Rs伸达翅尖,M自肩缝处独立伸出,Cu有10余个分支。后翅M与Rs自肩缝处汇合伸出。前后翅各主脉之间有许多短小横脉组成脉网。
  
  工蚁 周身白色,生有均匀的短毛。头圆,头顶平。触角16节。前胸背板的前缘略翘起,前、后缘中央略具凹刻。
  
  生活史及习性
  
  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羽化,羽化后的当天即群飞完毕。群飞盛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大多数都在上午10:00~13:00进行。黑胸散白蚁适宜的温度为20~28℃,适宜的基质含水率50.5%~69.6%。当温度超过30℃,基质含水率低于28%时难以建立新种群。卵期约32~36d,第1龄期约12~14d,第2龄期约12d,第3龄12d。当群体与蚁后、蚁王隔离时,极易形成补充型繁殖蚁。5月中旬至6月初为有翅成虫群飞期,6~7月为繁殖期,5~10月为其危害盛期。
  
  黑胸散白蚁种群一般多选择潮湿的木材建巢,不具备家白蚁那样的吸水线。由于对水分的依赖,致使经常迁巢,但群体庞大或群体附近的食物与群体数量不适应时,除迁巢外,还进行“群体分裂”,即群体中产生的补充生殖蚁与一部分工蚁、兵蚁脱离群体,成为1个独立的新群体;或在迁巢时生殖蚁只带走部分成员转移,在留下的群体中再产生补充生殖蚁,成为1个独立的群体。
  
  3.鳞毛粉蠹Minthearugicollis(Walker)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华南、华东、华中、西南,陕西;国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夏威夷,非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在高温、高湿地区发生严重。在海南危害28科,约80种树木的木材,其中以黄桐、橡胶树、木棉、青皮以及含羞草科、苏木科、蝶形花科和桑科树木的边材被害最为严重。木制品也能被害,受害重者仅留空壳。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2.3~2.8mm。稍扁平,赤褐色有光泽。头、触角、前胸背板、足及鞘翅均具有直立的灰白色鳞毛,体腹面具有稀疏的倒伏细毛。头伸出于前胸背板前方。触角11节,棒状,末端2节膨大。前胸背板密布小颗粒状突起,中央有一浅窝。每鞘翅具6行鳞毛,行间有倒伏的细毛。腹部可见5节,第1节最长。雄虫臀板后缘弧形,密被短细毛;雌虫臀板呈倒“V”字形,后缘有一缺刻,具有较长的细毛(图4-107)。
  
  卵 乳白色,长0.56~0.66mm,一端缢缩成颈状,顶端较平,中央有突起。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4~3.2mm,乳白色。1龄幼虫细长,蜕皮后变为蛴螬型。胸部较发达,腹部10节。触角3节,有刚毛。
  
  蛹 体长2.8~4.0mm,白色。
  
  生活史及习性
  
  在广东、海南等地1年3代。生活周期长短与温度有关,在平均温度为27.2℃时需要71~105d,平均气温为23℃的秋季需166~199d。成虫全年均可活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最盛。12月至翌年2月则活动较少。成虫羽化孔圆形,直径0.5~1.0mm。成虫取食薄壁组织补充营养并排出粉状木屑,约10d后从圆形羽化孔钻出。雄虫平均寿命27.6d,雌虫22.8d,最长可达92d,未补充营养的成虫平均寿命仅为8.6d。成虫羽化后第6~15d为产卵高峰。卵产于木材导管内,一般不产在木材表面或缝隙中。平均产卵25.5粒。导管直径小于产卵管直径的木材,可免受危害。卵期约7d。幼虫最初取食导管周围的薄壁组织,坑道与木材纹理平行,老熟前移向表层并在坑道的末端化蛹,蛹期约12d。木材中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愈高,该虫寿命愈长,被害愈重。成虫喜在干燥或半干燥木材中产卵,幼虫能在含水率8%以上干木材中生存,55℃的高温有灭虫效果。
  
  天敌有环足猎蝽,成、若虫均能捕食鳞毛粉蠹的成虫;玉带郭公虫,在木材表面或钻进坑道内捕食猎物。另外还有2种茧蜂。
  
  4.双棘长蠹SinoxylonanaleLesne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台湾、河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国外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斯里兰卡、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其食性极其广泛,危害多种阔叶树的新锯板方材和新剥皮的原木。凡有明显心材的树种,只危害边材。也危害活树,如紫胶虫的寄主南岭黄檀和秧青的枝条被害后易折断,影响放胶。还危害病、弱幼树,成虫蛀食活树的枝桠或插条。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4.2~5.6mm,赤褐色,圆柱形;头密布颗粒,其前缘有一排小瘤;棕红色触角10节,末端3节栉齿状;上颚发达,粗而短,末端平截。额上有一条横脊。前胸背板帽状,盖住头部,前半部有齿状和颗粒状突起,后半部具刻点。鞘翅密布粗刻点,被灰黄色细毛,后端急剧下倾,倾斜面黑色、粗糙,斜面合缝两侧有1对刺状隆起。足棕红色(图4-108)。
  
  卵 白色,卵形。
  
  幼虫 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约6mm,略卷曲。胸足仅前足较发达,胫节具密而长的棕色细毛。
  
  蛹 乳白色,半透明,羽化前头部、前胸背板及鞘翅黄色,上颚赤褐色。
  
  生活史及习性
  
  在海南1年4代,完成1代需68~98d。成虫4次发生高峰为3~4月、6~7月、9~10月和12月至次年1月,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最盛。进入雨季后成虫减少,雨季后又开始增加。在石家庄此虫1年1代,以成虫在较浅的坑道内越冬。3月中旬天气转暖后开始蛀食,4月中旬到5月上旬成虫陆续爬出坑道活动交尾,而后返回坑道内继续蛀食补充营养。雌虫在坑道内产卵120~200多粒后死亡。卵期5~8d,孵化很不整齐。4月下旬始见幼虫,幼虫期30~40d。5月底至7月上旬继续化蛹,蛹期约7d。6月上旬开始出现成虫,到7月上旬羽化基本结束。新羽化的成虫在原坑道中群居(通常30~80只),反复串食,使枝干只留表皮和少部分髓心,而不另行迁移危害。在7月上旬到8月中旬偶有成虫外出活动。一直到10月上旬成虫开始转移危害新活枝干,做环形坑道,然后在其中越冬,直至次年的3月中旬开始活动,成虫期约10个月。
  
  成虫在伐倒木、新剥皮的原木和湿板材上钻圆形深约5mm的侵入孔,然后顺年轮方向开凿长约15~20cm的母坑道,随即将蛀屑推出坑道,极易发现。成虫卵产于母坑道壁的小室中,并一直守卫在母坑道中直到死亡。幼虫坑道甚密,纵向排列,充塞粉状排泄物;深约1.5cm,最深3cm,全长约10~15cm。新成虫羽化后就地补充营养,蛀出若干小孔,排出大量蛀屑,约10d后飞出。被害木材仅留1层纸样外壳,千疮百孔,一触即破。
  
  木材含水率和此虫危害程度有密切关系。新采伐2~3d后的剥皮白格,含水率约达70%时成虫开始蛀入危害,蛀入虫数逐日增加,至干燥到纤维含水率的饱和点33%时蛀入虫数开始下降,继续下降到25%以下时仅有个别蛀入,至20%以下则无虫蛀入。
  
  5.竹长蠹DinoderusminutusFabricius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湖南、湖北、广东、江苏、江西、浙江、四川、台湾;国外分布于印度、日本。危害各种竹材、竹制品及竹建筑物,是竹材最普遍、最严重的害虫。
  
  识别特征
  
  成虫 圆筒形,体长3mm。全体赤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头黑色,隐匿于前胸之下。触角末端3节膨大。前胸背板近前缘处着生许多齿突,前胸背板后缘正中有二凹陷,鞘翅上有许多刻点和刚毛,后缘刚毛更为显著。足棕红色,有许多绒毛。腹部腹面明显可见5节(图4-109)。
  
  卵 很小,黄白色,透明。
  
  幼虫 长约4mm,乳白色,体向腹面弯曲,胸部粗大,具3对胸足。
  
  蛹 长约4mm,乳白色,略呈纺锤形。
  
  生活史及习性
  
  在湖南长沙1年3代,世代重叠明显。成虫羽化盛期分别在2,6,10月。越冬虫态以幼虫最多,成虫次之,蛹期最少。但在湖南无真正冬眠期,冬天仍不断有蛀屑排出。
  
  幼虫在竹材纤维上下蛀食,被害竹材内坑道密布,几乎全成粉末状,并有粉末状排泄物排出,幼虫老熟后在蛀道末端作茧化蛹。成虫羽化后咬一圆形羽化孔飞出,喜蛀入新伐的竹材内产卵。每雌产卵约20粒,卵产在寄主的导管孔口和边缘或缝隙中。卵期3~7d,幼虫期平均约41d。幼虫共4龄。蛹期约4d。
  
  发生危害与竹材状况有密切关系。竹种不同,被害程度不同,苦竹及茶杆竹很少受害,淡竹、毛竹、撑篙竹、水竹、青皮竹等均易受害;山地生长的竹被害少,平地生长的竹被害重;一般老竹虫少,嫩竹虫多,3~4年生以上竹很少受害;秋、冬砍伐的竹虫害少,春、夏砍伐的竹虫害多;经过较长时间水运的竹材虫少,陆运的虫多;贮藏于通风透光处的虫少,阴暗及不透风处的虫多。
  
  6.双钩异翅长蠹Heterobostrychusaequalis(Waterhouse)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台湾、广东、广西、香港、海南、云南;国外分布于日本、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缅甸、古巴、以色列、菲律宾等地。危害白格、黑格、华楹、香须树、凤凰木、黄桐、橡胶属、木棉属、翻白叶、琼南属、橄榄、海南苹婆等木材和温武汝、楠榜、巴丹、道以治、大磷刨等藤本,多危害边材。除原木和锯材外,还危害门窗,家具和胶合板,是热带和亚热带常见的木材害虫。进口的木材(如双矩龙脑香),常带有此虫。为我国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6~10mm,赤褐色,圆柱形。头部黑色,具细粒状突起,后头具很密的纵脊线。触角球状部3节,其长度超过触角全长之半。前胸背板前缘呈弧状凹入,背面前半部密布锯齿状突起,两侧缘具5~6个齿,后半部的突起呈颗粒状;前缘角有1个较大的齿状突起,后缘角成直角。鞘翅具刻点沟,沟间光滑,无毛。雄虫鞘翅后端倾斜面的两侧有2对钩状突起,上面1对较大,向上,并向中线弯曲;雌虫鞘翅后端两侧仅微隆起(图4-110)(彩图4-40)。
  
  卵 长1.2mm,似米粒,前方尖突,乳白色。
  
  幼虫 体长8.5~l0mm。乳白色,体肥胖,12节,体壁多褶皱。头部大部分被前胸背板覆盖,背面中央有1条白色中线,穿越整个头背。胸部正面观,中央明显具1条白色而略下陷的中线,后端较大,其轮廓形似1支钉。侧面观,胸部中间明显有1个浅黄白色的骨化片,前端黄褐色,略比中部粗,后端显著扩大而向上弯曲,形似茶匙状。
  
  生活史及习性
  
  该虫几乎终身在木材等寄主内部生活,仅在交尾、产卵时出外活动。一般1年2~3代,以老熟幼虫或成虫越冬,次年3月中下旬化蛹,3月下旬为羽化盛期。第1代成虫于6月下旬或7月上旬出现。第2代成虫于10月上中旬出现。营养不足时幼虫期可延长到1年以上,2年完成1代。成虫发生期甚长,以3~5月最盛。世代重叠,全年都可见幼虫和成虫。羽化后的成虫2~3d后在木材表面蛀食,形成浅窝或虫孔。成虫在夜晚活动,有弱趋光性,白天常隐藏在板材堆中。雌虫在锯材或剥掉皮的原木上产卵,不做母坑道,钻进缝隙或孔洞中或咬1个不规则的产卵窝,比较分散。幼虫坑道大多数沿木材的纵向伸展,弯曲并互相交错,长约达30cm,直径6mm,其中充满了紧密的粉状排泄物,蛀入深度可达5~7cm。
  
  7.家茸天牛Trichoferuscampestris(Faldermann)
  
  分布与寄主
  
  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四川、贵州、云南;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前苏联、蒙古。危害刺槐、杨、柳、榆、桦、云南松等多种针、阔叶树木及木材,还危害干草、人参、葛根等多种药材。啃咬塑料商品、电缆、铅管,还取食面粉。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9~23mm,全身黑色或棕褐色,密被黄色绒毛。前胸背板圆形,宽大于长;背中央后端具1条浅纵沟。小盾片半圆形,灰黄色(图4-111)。
  
  卵 长椭圆形,一端较钝,另一端稍尖,灰黄色。
  
  幼虫 体圆柱形,略扁,老龄幼虫体长9~23mm,头部黑褐色,体黄白色。前胸背板前缘之后具2个黄褐色横斑。前胸背板前方骨化部分褐色,后方非骨化部分呈白色,似“山”字形。
  
  蛹 浅黄褐色,体长15~19mm(彩图4-41)。
  
  生活史及习性
  
  在陕西、河南、湖北等地1年1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越冬。翌年3月恢复活动,在木质部钻蛀宽扁坑道,并将碎屑排出蛀孔外。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化蛹,蛹期9~12d。成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羽化后的成虫在靠近树皮的一侧咬成1个圆孔爬出。羽化的成虫需2~3d后方离开寄主,爬到阴暗处,待黄昏后取食、飞迁及交配。成虫具趋光性。
  
  雌雄性比为1:0.8。雌、雄虫均可交尾多次,喜产卵于直径3cm以上的椽材皮缝内,最喜产卵在新伐的枝干及未经剥皮或采伐后未充分干燥的木材上。成虫卵多单产,卵外有白色赫液,常粘附在寄主的缝隙中,偶尔有2~3粒卵产在一起。卵经10d左右孵化为幼虫,钻人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蛀成不规则的扁坑道,幼虫11月越冬。从卵孵出的幼虫,能耐饥2~2.5d。老龄幼虫能耐饥最长达150多天。用新采伐的刺槐作椽木,几年就被食空。
  
  8.竹红天牛PurpuricenustemminckiiGuerin-Meneville
  
  分布与寄主
  
  又名竹紫天牛。分布于我国江苏、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为竹材主要害虫之一,危害毛竹,轻者降低竹材等级,重者使毛竹完全失去使用价值。
  
  识别特征
  
  成虫 体长11.5~18mm,宽4~6.5mm。头、触角、足及小盾片黑色,前胸背板及鞘翅朱红色;头短,前部紧缩;触角向后伸展,雌虫触角较短,接近鞘翅后缘。雄虫触角长约为身体的1.5倍。前胸背板有5个黑斑,接近后缘的3个较小,前方的1对较大而圆,前胸宽度约为长的2倍。两侧缘有1对显著的瘤状侧刺突,胸部密布刻点;鞘翅两侧缘平行,翅面密布刻点(图4-112)。
  
  幼虫 体长约20mm,白色,前胸背板黄色。
  
  生活史及习性
  
  多为1年1代,少数2年1代,以成虫在竹材中越冬,亦有以幼虫越冬。成虫于次年4月中旬开始出蛰、产卵,5月上中旬孵出幼虫蛀入竹材危害。8月开始化蛹,蛹期约15d,于9月出现成虫,各虫期出现的日期不一致。成虫喜产卵于竹节的上方,每竹节的卵粒数可多达数粒,被害竹可着卵达200~300粒。喜危害伐倒、风倒或枯立竹,也可危害生长健壮的毛竹。被害竹材纤维被蛀食一空,内部布满虫道并充满粉状蛀屑,仅剩1层外皮,竹腔积水发臭,久之腐烂,竹外可见粉屑及堵满蛀屑的羽化孔。此虫喜光及较高的温度,因之阳光充足、温度高、湿度小的环境最适此虫的发生。
  
  三、木材害虫的预防
  
  1.加强检疫 木材害虫易随原木、木家具、木箱等携带传播蔓延,因此必须进行严格检疫,检疫中发现木材害虫应及时进行处理,防止人为传播。
  
  2.加强营林技术措施 感染虫害的木材、竹材应尽快运出林外以压低并控制虫源。造林整地前及时清理林地的枯木、枯竹,注意林地卫生,是防止木材害虫危害的好方法。
  
  3.预防措施
  
  (1)建筑物的设计和材料选择都必须考虑透光、通风和防潮等条件。
  
  (2)在基建之前应先清除建筑场地的一切树桩、朽木、纸屑及一切含纤维质的废物。
  
  (3)在白蚁较多的地区,应尽量避免建筑木材与地面接触。
  
  (4)沿建筑物的墙基,用药剂进行土壤处理,预防白蚁侵入危害,常用的药剂有50%的氯丹乳油加水稀释100倍,用量为5~10kg/m3。氯丹对白蚁具有强烈的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残效期特别长,目前广泛用于新建房屋的白蚁预防。另外还可用10%亚砷酸钠2000ml/m3。用0.06~0.48mg/kg毒死蝉处理土壤也可收到较好效果。
  
  (5)还可以将C9o型塑料埋入建筑物基础、墙体等部位,形成白蚁阻隔屏障。
  
  (6)砍伐树木或竹子最好在秋冬休眠期,或在采伐前半年环状剥皮让树木自然枯死;或砍伐后不打枝让其自然干枯;或将树木浸泡在水里,都可以降低木材和竹材内可溶性的糖、淀粉等含量,减少或避免木材害虫的危害。
  
  (7)家具或房屋木结构在粉蠹羽化前表面涂药,如采用4%硼砂加2%敌百虫水溶液,200g/m2有良好效果。
  
  四、木材害虫除治
  
  1.处理木材 可用铜铬砷合剂的水溶性防腐剂(配方为重铬酸钾56%、硫酸铜33%、五氧化二砷11%;或重铬酸钾占50%、硫酸铜37.5%、五氧化二砷12.5%)浸渍、涂刷或喷雾处理;采用常规浸药法,常用浓度为4%~5%,吸药量5kg/m3以上。油溶剂常用配方为五氯酚5%、林丹1%、柴油(或杂酚油)94%,油溶剂能抗雨淋,药效持久,可用涂刷、浸渍或热冷槽方法处理。用50%五氯酚柴油溶液,用量为500~600m1/m3木材,涂刷2~3次。用42.8%乐斯本浓缩剂处理建筑物,使用浓度1%,有效保护期可以达8~10年。用0.1%白捕特、0.8%白蚁灵、0.06%考登、0.1%硅白灵乳油、0.03%氟虫腈乳油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对板方材,最好用5%硼酚合剂处理。配方为硼砂35%、硼酸30%、酌酚钠35%。处理方法可用热冷槽浸渍或常温浸渍,6~8kg/m3。或将板材投入干燥炉内加热,鳞毛粉蠹在厚度为1.lcm板材中的致死温度为60℃条件下90min,或74℃下30min。厚度不同,处理时间亦不同。通常作家具的毛板和小方料,加热温度为54.4℃,处理4h即可。木材干燥时加热到一定温度即可灭虫,锯材天然干燥时用辛硫磷乳油250倍作瞬间浸泡处理。成批干材和木制品被害时,用20~30g/m3溴甲烷密闭熏蒸24h,杀灭长蠹幼虫和成虫。
  
  竹材天然干燥时,用10%氯氰菊酯乳油加水100~300倍,或50%辛硫磷乳油250倍作瞬间浸泡或喷涂处理,药效可保持1~2年;用2%~3%硼酸与硼砂(5:1)混合剂,或5%~6%硼酚合剂(简称BBP,硼酸30%、硼砂35%、五氯酚钠35%)实施常温浸泡法、热冷槽处理法或加压浸注法处理,干盐保持量介于1~8kg/m3之间,不仅可防治长蠹,兼治粉蠹、窃蠹、家天牛,还有防腐效果;成批竹材和竹制品被害时,用溴甲烷40g/m3或硫酰氟30~50kg/m3,密闭熏蒸24h,杀灭竹材内部的竹长蠹幼虫和成虫;窑干法干燥竹材时,加热到52~60℃可灭虫,处理时间和空气湿度依竹材厚度而定。
  
  2.粉剂毒杀 目前使用的配方很多,常用的有3种:
  
  (1)亚砷酸85%、水杨酸10%、砒红5%;
  
  (2)亚砷酸80%、水杨酸10%、升汞5%、砒红5%;
  
  (3)亚砷酸70%、滑石粉25%、三氧化二铁粉5%。利用灭蚁粉在主巢或白蚁很多的副巢施药都能达到全部歼灭的目的。找到蚁巢后,在巢上戳3个品字形的孔,打孔后见有兵蚁来守卫才喷药。用喷粉器朝着有孔的方向,喷药5~6次,用药5g左右。施药后要用废纸或棉花塞住孔口,然后用力敲击附近的木板,使白蚁发生混乱,增加白蚁与药剂接触机会。在蚁路上多处施药也能达到全部歼灭的目的。还可以利用0.2%克蚁星乳剂1000倍液;或用喷粉球将3%阿维菌素或神威牌白蚁粉喷入蚁道或巢穴;也可使用0.1%的氟虫胺98%粉剂或硫氟酞胺85%粉剂。
  
  3.注入药剂法
  
  (1)在木材或树干表面每隔0.6~lm钻深约0.5cm的孔洞,沟通蚁道,在孔中灌入杀虫剂如1%~2%灭幼脲乳油、1%~2%氟虫铃油剂、2%氯丹、5%五氯酚或0.5%林丹等。
  
  (2)用50%辛硫磷乳油500~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200~400倍液,25%灭幼脲乳油200~400倍液从危害木的上方钻孔灌巢,每巢2500~5000ml,效果可达80%~100%。
  
  4.挖巢法 挖巢灭蚁最好在冬季进行。家白蚁由于建有主、副巢,并会产生补充繁殖蚁,所以挖巢往往不能根除。
  
  5.熏杀法
  
  (1)在巢穴、蚁道等处投放磷化铝熏蒸。每个主、副巢用磷化铝10~20g,每条主蚁道用药6~12g。投药后用泥土密闭投药口、通气孔和群飞孔等。
  
  (2)将烟雾剂装人烟筒内,将出烟口的胶管插人通向蚁巢的主道,引火发烟,每巢释放烟雾剂250~500g。
  
  (3)堆砂白蚁的蚁道曲折,孔口极小。因此熏蒸时必须将建筑物严格密闭或将要熏蒸的木质器具放在熏蒸箱内,也可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进行熏蒸。可用溴甲烷35~40g/m3,氯化苦40g/m3,磷化铝8~12g/m3,硫酰氟20~30g/m3等。
  
  6.诱杀法
  
  (1)用白蚁喜食的松木屑、蔗渣、芒箕等放在30cm×30cm×30cm的诱杀箱中,并用洗米水淋湿,置于白蚁经常出没之处。经10~20d白蚁聚集后,可用灭蚁粉喷杀。
  
  (2)在蚁道及分飞孔附近,用氟虫胺、氟铃脲、除虫脲和伏蚁腙等制成的白蚁诱杀包来诱杀。其中以氟虫胺为主要成分配制的诱杀包效果明显。其方法是用蔗渣、食糖、松木粉等材料与氟虫胺混合制成氟虫胺含量为1%的白蚁诱杀包,每包净重5g。
  
  (3)取75%灭蚁灵粉剂1g、白糖6g、淀粉2g,加水适量配成糊状毒饵,用皱纹卫生纸包裹塞入有白蚁活动的部位。
  
  (4)在粉蠹成虫大量出现时,利用新伐梢头、粗枝去皮诱集成虫产卵,随后进行处理。
  
  7.在双棘长蠹幼虫、新成虫群居蛀食枝干的活动时期,有大量白色粉状蛀屑集落在地表,此时采取剪枝法可有效减少虫口密度。此外,彻底清除折落的受害枝,并剪除树冠上的枯死枝,集中烧毁,以消灭双棘长蠹越冬成虫。
  
  8.在森林中,可利用释放管氏肿腿蜂和招引啄木鸟,来消灭长蠹越冬成虫。
  
  

 
 
[ 植物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植物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湘ICP备17000155号-1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葡萄种植_刺葡萄_林果网_药用植物_花卉网_农资网_植物网等相关资讯,本站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本站不承担任何保证和责任!
版权申明: 1、凡本站注明“特色植物网”的文/图等需经本网书面授权方可使用,并注明“作者:特色植物网”。 2、本站未注明"特色植物网”的文/图等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篡改为"稿件来源:特色植物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本站转载资料旨在积累资讯供自我学习与研究.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跟我们联系或通知我们立即撤除。邮箱:9979052@qq.com 4、其他版权事项请参看:版权隐私
地址:湖南省娄底市乐平街道办事处秀石街大同沁园小区 邮编 417000  技术苗木合作E-mail:9979052@qq.com 技术苗木合作QQ:9979052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