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元质:“各家各户都养的多,各自顾着各自的销量。每一家都推鸡出来,不管别人的。把市场搞得很乱。有的就压价,有的就随便便宜点卖掉。”
--如此激烈的竞争,养殖户们每天都疲于为销路四处奔波。可是大家发现一个稀奇事,有一个人不仅悠闲自在,每天还四处炫耀自己山鸡卖价高。
--夏元质:“只要是他们的鸡都比我们的贵得多。”
--韦永龙:“他那个鸡平时出栏都是一大批一大批。”
--大家很不服气的是,这个人只是刚加入养殖的新手,在销路上也没有竞争优势,为什么唯独他的山鸡不仅畅销,而且最高还能卖到120元一只?多赚一倍的钱。百思不得其解的养殖户们决定去那个人


--黄光耀:“他说他在外面,所以我们就直接过去。当时他有两个工人在里面,不知道我们,我们就说我们是买鸡的。我们是去偷看一下。”
--黄光耀是县里有名的山鸡大户,养殖时间长、经验丰富。当他带着几个养殖户唬弄进吴国英的养殖场后,眼前的景象让他目瞪口呆。
--黄光耀:“头部都是红的,看起来颜色很红,有些公鸡本来头是有些红,它那个母鸡看上去也是红的;我看了看说,不对劲。”
--山鸡头上多出来的根本不是红冠子,而是山鸡的眼睛前面,竟然被安了一个红色的眼镜片。那么,这个眼镜片会不会跟吴国英的山鸡好卖有关联?思来想去,大家觉得与其无根据的猜测,不如跟他问个明白。没想到,吴国英毫不掩饰。
--吴国英:“开始我是到处去讨教经验,讨教怎么养鸡。他们这帮人很保守。后来我干脆自己闯市场,我们拿去的鸡,都是按传统的烙了嘴巴很平,他不要。公的30块钱,母的20块钱。”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吴国英明白,市场上的山鸡论只卖,看的不是重量,而是羽毛和嘴巴。烙过嘴的卖不上价,可不烙嘴巴,爱打架的山鸡又会啄光彼此的羽毛,价钱更低,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卖高价呢?
--吴国英:“开始问了很多朋友,养土鸡那些,养土鸡那些他说不用烙嘴巴,但是放眼罩。我说山鸡能不能用,后来拿过来试了一下。”
--戴上眼镜后山鸡前方的视线被遮住了,只能看到上下左右。一向好斗的山鸡立刻老实起来,望着行动都变得缓慢起来的山鸡,更别说相互厮杀了。吴国英兴奋不已,可没过几天,新问题又来了。
--吴国英:“戴完也不行,因为眼镜经中间那个栓大一点,它鼻孔小,带上去很受伤,出血。”

--吕昌发:“不用烫嘴了,带眼罩,它这个嘴比较锋利,看起来跟那个原生态,跟那个山上捕来的一样,很受消费者欢迎。长得好看的时候卖到120元一只。”
--这个秘密得到证实后,大家都想买眼镜,可又觉得,他关门养殖,无非就是想独霸市场,肯定不会轻易给人。意外的是,吴国英居然爽快答应,以4块钱一幅卖给大家。
--黄光耀:“怎么这么贵,我心里想了想,应该是亏了一点。他在保密的时候应该是要赚钱。”
--韦冈:“要是你不带这个眼镜,那就给它带来很多的不便。那个毛就不好看,那就卖不上价钱。再说我们这里养得多,它互相一个叮一个。”
--一副拇指大小的眼镜要花4块钱,虽然大家有些心疼,但这样一来每只鸡就多赚几十块,也就不再计较。可没多久,黄光耀的一个意外发现,让全县的养殖户对吴国英咬牙切齿。
--吴国英:“买了1000只,回去以后知道了价了,两个月不跟我讲话。”
--黄光耀:“他的眼罩上面有电话号码。然后我翻那个电话号码,才得那个厂家的那个人。”
--记者:“你一打过去多少钱?”
--黄光耀:“他说两毛钱。”
--韦冈:“很愤怒,都觉得他很霸道,不讲情面不讲理的。赚我们的钱,赚的太多了。”
--这哪里是赚一点钱,整整贵了20倍。就在大家严厉指责时,吴国英却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理由。他要赚的根本不是这4块钱,而是想借机团结大家赚一个更大的市场。

--原来当初回来养山鸡时,吴国英发现家乡虽然是山鸡之乡,但养殖户很保守,都是自产自销,各家的数量少,销售时很被动,山鸡卖不上价。吴国英决定带头成立合作社。不曾想大家却对从未养过山鸡的他不放心,更不愿意透露自己多年的销售渠道,加入的人很少。这一次,他是故意借机让大伙体验加入合作社的好处,再开展说服工作。
--黄光耀:“你加入这个合作社,我就把钱都退给你,以后我每个眼镜少你几分钱。就在一毛五这样给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