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植物技术 » 生态种养 » 生态致富 » 正文

“傻”招儿赚到聪明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2-17  来源:CCTV7《致富经》  浏览次数:427

    随着台风“凤凰”的登陆,湖北省雷阵雨频繁出现。2008年7月28日傍晚,记者赶到广水市余店镇采访时,又一场雷阵雨即将到来,只见这群人格外着急。--
    记者:“你怎么走这么急?”--
    蒋如波:“因为天要下雨,就是马上帮忙给他抓鸡,他的路程比较远。”--
    记者:“哪里的?”--
    蒋如波:“信阳的,他的车没篷,怕路上下雨,对他的鸡损失挺大的。”--
    最着急的要数这个叫蒋如波的人了,因为他家的鸡都散养在整个山林里,只有夜晚鸡群回棚,才能抓到。为了赶在暴雨来临前把一车鸡装好,蒋如波催促着一起来的伙计们动作麻利些。--
    记者:“他们今天要多少只?”--
    蒋如波:“一千只。”--
    记者:“我看你这有灯泡,为什么不开?”--
    蒋如波:“不能开,一开鸡就都跑了。”--
    原本要两小时才能干完的活,现在不到一小时工夫,大家就赶在下雨前把鸡都装好了。记者发现,蒋如波挨个检查装好的鸡笼,还把一些员工们刚刚装好的鸡往外拉,感到有些不解。--
    记者:“装好的鸡怎么往外拉?”--
    蒋如波:“因为天气热,笼子不能装多。”--
    河南信阳批发商汪国树:“蒋老板挺实在的,我们跟他打交道也已经十多年了。”--
    蒋如波:“这是多的几只,给他用带子装着吧。”--
    虽然给自己多找点麻烦,但却减少了很多别人不必要的损失,让蒋如波在客户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也拥有了很多像汪树国这样打了很多年交道的老客户。当然也是他成为一个年产20万只商品鸡,当地最大养鸡户的原因所在。--
    2001年,还在广东打工的蒋如波,偶然看见当地一个大规模的林地养鸡,觉得鸡养得很漂亮。一打听,散养鸡在市场上销售还不错。顿时让他想起家乡余店镇,刚好是丘陵地带,山场面积丰富,养殖条件比这好。这些年在外,自己没挣什么钱不说,还日夜思念亲人,不如回湖北老家养鸡。--
    蒋如波:“在外面一个不挣钱,第二个想家人,主要小孩在家里没人带……没有办法,自己就回家了。”--
    那时候,余店镇的农民养鸡仅供自己食用,每家每户养个十来只。蒋如波一次性进了1500只鸡苗,在家门前的空地里散养。真干起来了,他觉得虽不像在外地打工那样受约束,但创业初所吃的苦一点不比在外打工少。--
    蒋如波:“对那个搭棚什么都不了解,搭棚就是搭那个简易棚。头一晚上我把鸡转到棚里边去,晚上就刮了个大风,没有办法,棚要刮倒。我就把那个棚一晚上没有睡,用手在里面把棚撑着,撑了一晚上。”--
    就这样边摸索,边改进。鸡苗一天天长大,可该往哪销呢?出了余店镇谁也不认识的蒋如波,只好在广水市农贸市场的鸡摊前转悠。与商贩们几番交涉后,大家觉得蒋如波的鸡养在山上,运输过程中鸡容易掉秤或死伤,很麻烦,都不愿上门收购,但如果他自己送过来的话可以考虑。--
    蒋如波:“鸡在家里养着,心里很着急的,就是只要有一点希望,把鸡卖给他就可以了。因为像我们这个土鸡就只长到2.5斤左右,一般的它以后长得很慢,吃食量很大,就是喂一天要赔一天。”--
    虽然自己麻烦一点,但蒋如波觉得只要有机会就要抓住。农贸市场早上七点以前,商品鸡就要全部到位。这意味着,蒋如波每天凌晨3点多,要挑着鸡走好几里到公路上,再等班车运到市场。--
    蒋如波:“有一次挑了100只,100只鸡我用扁担挑到我们那个地方,上了一个陡坎儿,一个坡坎儿的时候,本身挑不动,想斜一下,就是人一端的时候,连扁担连鸡,人一下子压的趴在地上,当时在那里就是哭了一场。”--
    即便吃了很多苦头,他的鸡从来都是准点送到,过磅时也从不斤斤计较。--
    广水市经销商 陈朝阳:“送了两次,我们觉得这个人可以用,每次货都准时送到,过磅时,他对我们也有一定的了解。他根本都不看,你说多少就多少。这个人表现得不那么小气,他们都愿意跟他打交道。”--
    蒋如波的鸡养得不错,市场上也很畅销。加上他的爽快厚道,大家都看在眼里。渐渐地整个市场上的土鸡商贩都来找他定鸡。这也让他淘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蒋如波:“除了成本,一只鸡自己在家里闷头算了一下,还能赚,纯利润还能赚4元一只。”--
    短短三个月,1500只鸡就让他赚到6000元。蒋如波信心倍增,决定做大。2002年4月他又陆续进了一万只鸡苗,这下子引来了很多村民的关注。--
    养殖户:“我一看,你这个特别轻松。我说你做一天的活,我做十个小时的活,你两个小时就干完了,你比我钱挣的还多。”--
    记者:“你想养吗?”--
    养殖户:“我想养。”--
    记者:“为什么?”--
    养殖户:“因为打工挣不了好多钱,打工一天才20块钱。”--
    深知在外打工辛苦的蒋如波,觉得乡亲们都挺不容易,以前自己在老家没什么人瞧得上眼,现在别人求着自己学养鸡,让蒋如波很有成就感。见大家都有想养的意思,二话没说就帮起忙来。--
    养殖户:“当时我想他要是不给我技术,我就不能养,他说你不用怕,我给你技术。”--
    经过一年的发展,2003年时,余店镇的散养鸡达到了30万只。这么多鸡,按每只两斤重算,至少也有60万斤,而广水市场的需求有限,没能及时卖掉的,就要贴饲料本。蒋如波没想到,当初的好心却先惹出了一身麻烦。--
    蒋如波:“老百姓鸡大了以后,很多天天到我家来找,他说你可以帮帮我找一下销路,因为就是看着我发展以后他才发展的,乡里找我的目的就是这样,我在这里毕竟是乡里的带头企业。”--
    蒋如波没想到会成为乡亲们的主心骨,还会被乡里的干部作为典型,这回蒋如波算是知道赶鸭子上架的意思了。他只好走出广水,硬着头皮独自去了最近的河南省信阳市。--
    酷暑天里,人生地不熟的他在火车站随便找了个三轮车。到目的地付钱时,对方却错把20元当成100元,找了他98元,蒋如波马上把多余的钱还给她。没想到这个举动,却帮了他一个大忙。--
    蒋如波:“她说你这个为人太好了,她说我帮忙给你到那个批发市场里面去,给我带里面去。”--
    记者:“她怎么知道?”--
    蒋如波:“因为她在那里天天跑,她对那里肯定熟呀。”--
    蒋如波要找的这个批发市场白天休息,直到凌晨一点批发商们才会陆续从各地把鸡拉过来。因此很少有人知道。--
    余军,是蒋如波那天遇到的第一个批发商,幸运的是,他也是这里较大的一个。--
    大面积的林地养鸡,30万只的数量,让余军决定第二天就去看一看。丰润的毛色,两斤多一只的重量,当即他就装了三千斤。--
    余军:“毛色也好看,鸡子的肉质也好,好多客户说他的鸡好吃”--
    可没想到,余军第二次来拉鸡时却提出了一个条件。--
    余军:“我决定给他代理。我保证他的价格、质量,只能给我一个人,不能给其他人。”--
    蒋如波犯难了,光自己就有十来万只鸡,更别说整个余店镇了。余军能销得来吗?这肯定是他开的玩笑,并没当回事。没过多久,从河南信阳来了一个叫邹法玉的客户。--
    邹法玉:“我也是朋友带过来的。”--
    记者:“你怎么跟将老板说的?”--
    邹法玉:“反正他有鸡,他要卖吗,有鸡他肯定需要市场的销售。”--
    养鸡以来,都是自己出去跑生意,邹法玉是第一个主动找上门的客户,这让蒋如波非常珍惜。但就是这笔生意,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原来,邹法玉就在余军隔壁做生意,当邹法玉刚把鸡运进市场,就让与土鸡批发打了近20年交道的余军,认出这鸡,来自蒋如波那儿。--
    蒋如波:“他就是第二天给我打电话,他说我给你讲过的话,不准卖给别人,只能卖给我一个人,你怎么又卖给别人了,我说刚开始我也不认识他,我说人家就是这么远,人家把车开来以后,我这里有鸡卖,他叫我买点寄给他,我肯定要卖。”--
    从这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余军没再到这来进鸡。蒋如波这才意识到,他是认真的想想毕竟是余军第一个帮自己打开信阳市场。现在自己的只顾卖鸡,却忘了他的需求,心里很不舒服。--
    蒋如波:“我最后打过几次电话找他。他也没来,我也跟他解释过,在外面结识一个朋友还是不容易,他也帮我了,我就是想着心里还是有点惭愧。”--
    整整半年时间,余军都没来过这进鸡。突然一天夜里12点多,他从武汉打来电话,急需三千只鸡。--
    余军:“武汉市场母鸡都没有公鸡,所以我给蒋老板打电话,给我组织点货源。”--
    就在蒋如波组织养殖户们抓鸡时,大家不乐意了,这么晚了怎么可能买鸡,会不会是余军还在生气,想报复?鸡装好了他不来的话,可损伤不少。尽管蒋如波也意识到这会带来很大的麻烦,但他坚持认为这是个表达诚意的好机会。--
    余军:“电话一打,鸡都准备好了,都逮好了,笼子都装了。”--
    记者:“你当时想到没有?”--
    余军:“当时我没想到。”--
    从信阳往北都爱吃公鸡,母鸡很少被问津。余军从来都只进公鸡,而武汉市场却母鸡多公鸡少,正着急着回去没法和经销商们交待的余军,看见眼前清一色的三千只公鸡,让他们和好如初。令蒋如波更喜出望外的是,这段时间余军在武汉进鸡,结识了一个叫聂道俊的江西批发商,因为江西有用母鸡煲汤的习惯,所以他只收母鸡。余军就主动帮忙搭桥联系。2005年7月,正好聂道俊又来武汉进母鸡,就顺便先到蒋如波这看看。--
    聂道俊:“当时觉得比较满意,这里的鸡全部养在山上,武汉那边价位相对来说高一点,到广水这边原产地价位比较实惠一点。”--
    马上聂道俊把这次的100个笼子交给蒋如波,出于信任,请他帮自己装母鸡。其中24个笼子装蒋如波的母鸡。可到过磅时,聂道俊却面露难色,说什么也不让过磅。--
    蒋如波:“那个鸡装多了他不敢称,他一称,就是在我们这里,那个鸡一称就是他的了。”--
    聂道俊:“本来一个筐子只能装20只鸡,他拉来的时候,因为当时这边鸡比较滞销,筐子一下下去,有的农民就装了30个鸡。”--
    余店镇到江西有600多公里的路程,12个小时长时间运输,聂道俊运回去的话,鸡很容易相互压死。可把多余的鸡再退回到农民家里,鸡也不好再养,蒋如波左右为难,最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养殖户:“把他自己笼子,自己的鸡全部掏出来,我们的鸡七八公里,把我们的鸡往里面,不能拉回来,把我们的鸡放到他的笼子里去,我们当时挺佩服他的。”--
    这个让出自己的笼子,先卖其他人的鸡的决定,让蒋如波顺利地化解了这场尴尬。可那边一过称,聂道俊却发现自己少带了4000元钱,不知该怎么办。--
    聂道俊:“小蒋看见了就说,这4000块钱不要紧,你拿去,我们这边做生意相当信得过你,你下次过来抓鸡的时候就给我带过来。”--
    几天后,好容易等来聂道俊的电话。让大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对方不但没说还钱的事,还要蒋如波再送几车鸡去江西,除了蒋如波。其他养鸡户都不同意。--
    蒋如波:“我的亲戚朋友都说我太傻,他说你把钱给了别人。”--
    就在蒋如波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一个人却给了他很大的支持。--
    镇党委书记:他不傻,蒋如波认为不把江西市场打开,就很难找到这个固定市场。当时他找到政府,真正有损失的话,我们将来政府给与一定的帮助和补贴。--
    有了当地政府的支持,蒋如波马上就赶往了江西。这一次终于打动了聂道俊,也打开母鸡的市场。--
    聂道俊:“他做生意比较诚实,只要他养出来的鸡我都基本上固定帮他销掉。”--
    和当初蒋如波卖鸡是的无奈相比,现在靠着这些交情深厚的老客户,他顺利的把公鸡和母鸡分别销往了南北两个市场。--
    不知不觉中,今年自己的规模也壮大到20万只,这是蒋如波怎么也没想到的。--
    蒋如波:“发展多了以后,就是我们这里的鸡在外面市场上能站住脚,就是老百姓都富了,我也搭在一起吗,朋友,自己都很高兴。”--
    本文由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致富经》栏目查询!--
    注:CCTV-7《致富经》栏目播出时间: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2:02--22:32,重播:每周二至周六13:52—14:22。--
    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致富经》栏目敬请您的关注!--
 
 
[ 植物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植物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湘ICP备17000155号-1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葡萄种植_刺葡萄_林果网_药用植物_花卉网_农资网_植物网等相关资讯,本站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本站不承担任何保证和责任!
版权申明: 1、凡本站注明“特色植物网”的文/图等需经本网书面授权方可使用,并注明“作者:特色植物网”。 2、本站未注明"特色植物网”的文/图等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篡改为"稿件来源:特色植物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本站转载资料旨在积累资讯供自我学习与研究.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跟我们联系或通知我们立即撤除。邮箱:9979052@qq.com 4、其他版权事项请参看:版权隐私
地址:湖南省娄底市乐平街道办事处秀石街大同沁园小区 邮编 417000  技术苗木合作E-mail:9979052@qq.com 技术苗木合作QQ:9979052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