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500克青菜1元、芹菜2.5元、菠菜1.8元、荷兰豆5元、冬笋10元……这是市民高阿姨昨天“菜篮子”里的蔬菜价格。高阿姨说:“比起春节期间,蔬菜价格回落很明显,哪怕荷兰豆、冬笋这样的时令菜,价格也下降了一半多。”
小小一个“菜篮子”,直接反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也是上海农业、商业等相关部门最关注的物价“风向标”。把百姓的“菜篮子”放在心上、拿在手中、落到实处,成为上海探索建立平抑物价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供应源头“多一点”
“三天不见青,肚里冒火星”,上海市民对绿叶菜尤为偏好,绿叶菜也是“菜篮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娇嫩的绿叶菜经不起长途运输,所以上海不能完全依赖外省市的“客菜”。要想让百姓买到价格实惠的蔬菜,必须让供应源头“多一点、再多一点”。
于是,市政府将小小绿叶菜纳入了对区县的绩效考评体系,督促郊区菜田挖潜力、多出菜。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市政府与9个郊区县以及光明食品和上实集团,签订了《确保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工作责任书》,明确要保证全市种植蔬菜面积50万亩,其中绿叶菜种植面积17.5万亩,绿叶菜日均上市数量不低于3000吨,显示出政府对保供应、抑物价的坚定决心。
一项项“体贴入微”的惠农政策也接踵而至,鼓励菜农多种菜、种好菜。松江菜农陈老伯告诉记者,原来种10亩以上蔬菜才能获得综合补贴,现在每亩都有补贴,标准也从原来的每亩60元提高到76元。“夏淡”期间种植绿叶菜,还能获得新增的每亩80元“绿叶菜专项生产补贴”。对于规模化的蔬菜园艺场来说,扶持力度更大,其中在新计划建设的150家蔬菜标准园中,预计达标菜园可获得50万元的奖励。
只有保障供应,才能稳定通胀预期、抑制投机行为。蔬菜批发商蒋先生说,去年10月以来,上海各类绿叶菜的上市量大幅提升,批发价纷纷下跌,青菜还跌到过“每500克0.3元”的成本价下。市农委的最新调查也发现,全市在田蔬菜已达50万亩,其中绿叶菜达18万亩,明显高出去年同期。田头价格的平抑,牵制了终端菜价的上涨。
本站转载资料旨在积累资讯供自我学习与研究.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跟我们联系或通知我们立即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