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宁波大街小巷处处洋溢着年味,上街购物的市民络绎不绝。“老板娘”刘春花(化名)也忙得不亦乐乎。
刘春花是安徽安庆人,来宁波已经五年多了,在市中心的一个写字楼旁开着一家水果店。刘春花笑着告诉记者:“辛苦了一年,今天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刚刚还到理发店做了头发,漂漂亮亮迎新年。今年收入还算不错,除去租金,也有三四万进账。”言语间充满了满足感。
走进刘大姐的水果店,屋内香气扑鼻,她的丈夫邓先生正忙着烧制年夜饭。豆腐蟹煲、雪菜黄鱼、盐水白虾、蛤蜊炖蛋……桌上已摆满了一道道美味的“海鲜大餐”。“来宁波已经有一些年头了,已经喜欢上这里的海鲜了。”邓先生边忙着赶制年夜饭,边招呼记者,“再炖个鸡汤、炒两个家乡菜,就可以上桌了。等会还有几个老乡要一起来过除夕,人多有过节气氛。”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宁波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的首选城市之一。至2010年11月底,全市登记外来人口总数已突破400万,外来劳动力达到349万,外来人口与宁波市户籍人口之比为7:10。据市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74.94%的被访外来务工人员认为,宁波这座城市对他们有吸引力。
“我们现在一家三口都在宁波生活,宁波话也听得懂了,准备买房常住这里了,这个城市近几年发展迅速,收入水平大大高于我们那儿,舍不得走了。”刘春花用生硬的宁波话与记者聊着。
她的话音刚落,门口就传来了祝福声。“老邓,新年快乐。”说话的是刘春花的5位老乡,他们纷纷表示,喜欢宁波,在宁波生活得越来越红火。
夜幕慢慢降临,新年的礼炮已经腾空而起,火树银花,流光溢彩。刘春花一家也和老乡从家里搬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置身其中,融入欢乐祥和的气氛,融入宁波这座城市,他们发自内心的笑脸凝聚着对未来的憧憬。
记者手记
采访完刘春花,我的内心温暖无比。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宁波的发展。从2006到2010的五年,宁波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困难的挑战,转型升级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改善民生提高了群众生活的品质,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留下了一段闪光的足迹。
作为第一次参加新春下基层活动的年轻记者,通过下基层采访,与群众聊天,我感受群众冷暖、触摸生活脉搏。
行走基层,是对生活的体验。基层广大群众如何欢度春节?都有什么高兴事?实际生活如何?如何干事创业、拼搏奉献?他们有什么需要及期盼?说实话,这些问题在我采访前一无所知,但通过深入对话,从百姓的脸上和话语中,我找到了答案。
行走基层,是对业务的锤炼。怎么捕捉细节、怎么发现故事,怎么和老百姓打交道、交朋友,怎么观察、思考、写作,我有了新的体会。
行走基层,是对记者责任意识的提升。记者就是百姓中的一员,应该在“上情”和“下情”间架桥,从面对面、心贴心的采访中找到真相。沉下去采访,“十一五”发展成就变得真实可感,百姓需求变得具体实际,采写的报道多了 “群众味”、少了 “工作味”,遣词造句平和、朴实,但却更能触动人心。
本站转载资料旨在积累资讯供自我学习与研究.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跟我们联系或通知我们立即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