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安溪县的王奕荣年轻时曾经拉过板车,打过工,在51岁的时候,他开始经营茶叶,由于发明了一种新的制茶方法,并教会了全县的茶农,从而使他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人物。--
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岐阳村 村民 王清顺:“整个安西县的各个乡镇,只要有茶叶的人,作为是茶农,他都会去请他去当地去教他们。”--
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岐阳村 村民 王清贺:“我们整村人都替他骄傲。”--
福建省安溪县以盛产乌龙茶中的铁观音而闻名,在当地有70%的人做着与茶有关的生意,本来卖茶叶不稀奇,但王奕荣的高明之处就是,别人靠春秋茶赚钱,而他却从开发不值钱的夏暑茶起家。别人卖三元的茶叶,到了他手上,能卖上300元。并且由于做 夏暑茶打出的名气使他的春秋茶也特别好卖,并因此积累了五百万元财富,能够做上茶叶生意,源自1996年他在家乡茶园一个发现。--
王奕荣:“春茶采过后了,就不施肥,不除草,就放在那边给它烂了,等到秋茶的时候,再顺便去采集一些来制作,这样就浪费了资源。”--
原来安溪的铁观音按照时间分为春夏暑秋四季,只有春秋茶才能做出高档茶叶,一般售价在每公斤几百元到几万元之间,而因为天气炎热,夏暑茶只能做抵挡茶,当时售价只有每公斤几元钱,所以很多茶农因为做夏暑茶得不偿失,干脆让茶叶烂在地里,1996年夏天,王奕荣从镇办企业退休,当时手里只有1万多元存款,他竟然花了2000元买了一台空调,成为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安装空调的人。--
王奕荣:“用空调来调节晾青房的温度,跟春茶秋茶的温度一样,绝对能够做出好茶来。”

其实早在1994年,安溪一家国有茶厂就曾经实验过利用空调制造夏暑茶,却没有成功。--
茶农 王文安: “因为本身茶叶没有什么尺子可以衡量,也没有什么重量可以称,这主要是看一个感官问题吧,感官我觉得这个茶炒起来是好茶,那下锅炒就变好茶了,制茶最主要靠茶师本身。”--
铁观音是一种半发酵茶,需要经过:晒青、摇青、炒青、揉捻、包揉、烘干等工序才制成成品。有些工序要重复几十次。利用空调降温之后各道工序的时间和火候都要因此改变,当年的国有茶厂实验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几乎从未接触过茶叶的王奕荣却下了决心要去试一试.--
王弈荣:“有的人都说我,说不行的人家大公家,都做不出,空调制茶都做不成了,何况你一个没文化,大老粗的人,那怎么能够做得成功呢,。”--
王弈荣的二儿子 王建取:“我看到他一直在研究,晚上也在研究,白天也在研究,一直在研究,我都看他人都瘦了,我就有点担心了。”--
看到老王执意要研究空调制茶,在外打工的大儿子王建基,干脆辞了工作回家帮忙。花了整整一个夏季,父子俩也没有弄明白,为什么无论怎样调节制作工艺,自己做出的夏茶还是跟以前一样,特别容易褪味?直到1996年初秋的一天,老王发现了空调房里的一个小秘密,那天他顺手把刚用完的毛巾带进了空调房,当他过了一个小时再去取毛巾时发现了一个问题。--
王弈荣:“当时就发现了那条毛巾,怎么今天这个毛巾怎么这么快干掉,我每天早上洗脸的时候都是这样的洗,这样的揉,都披在上面,那天我感觉那个毛巾很快就干了。”--

这个细节提醒了老王,是不是因为空气湿度的原因才使茶叶容易褪味呢?后来他们安装了除湿机和湿度计,1997年父子俩又忙了一个夏天,调节不同的温度和湿度,制定了不同的制作工艺做试验,终于做出了满意的夏茶.--
王弈荣:“一般好茶比较清澈,一般低档茶比较红。”--
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岐阳村 村民 王文标:“这个回甘率很强,又有香味,这个水到嘴巴上去很饱满的,这个水进去很涩的,就不值钱了是不是。”--
朋友经过品尝,当时都觉得王弈荣作出的夏茶比以往更加色泽翠绿回味悠长,老王满怀信心把空调夏茶拿到了市场上,但没想到,市场的反馈给了他一个很大的打击。--
王奕荣:“人家都问,你这个是空调做的吗,我们如果说是,他们就不买。”--
原来在安溪,传统的制茶方法有个讲究。--
福建省安溪县茶叶协会副会长 苏兴茂:“铁观音它整个要做出好的茶,就是要有三个方面。天、地、人,这个是缺一不可的。”--
王奕荣:“他们具体的说法,就是我们茶叶就是要用自然条件,自然的空气,自然的温度做起来才是好茶。”--
由于当地人们向来推崇在自然条件下才能做出好茶,王奕荣的空调茶一直得不到承认,不过他也没着急,只是频繁地请朋友到家里来品茶, 3年的时间过去了,老王还真等来了一个机会,2000年8月的一天,当时正是夏茶上市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