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中心
商务中心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 植物技术 » 林果网 » 葡萄 » 葡萄病虫 » 正文

葡萄白腐病的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18  浏览次数:463
     来源:百度百科,特色植物网稍加编辑
  zezuzu
  
  我的主页帐号设置退出秀才二级|消息
  
    葡萄白腐病(拉丁学名Coniothyriumdiplodiella)又称腐烂病,病原中文名为白腐盾壳霉菌,主要危害作物葡萄,主要为害部位果穗和枝梢,也可危害叶片目录是葡萄生长期引起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害,在资源县葡萄园地发生较普遍,果实损失率在10-15%,在严重的年份里可损失60%以上,甚至失收,高温高湿季节,该病危害相当严重。
  
   1 症状特征:果梗和穗轴上发病处先产生淡褐色水浸状近圆形病斑,病部腐烂变褐色,很快蔓延至果粒,果粒变褐软烂,后期病粒及穗轴病部表面产生灰白色小颗粒状分生孢子器,湿度大时由分生孢子器内溢出灰白色分生孢子团,病果易脱落,病果干缩时呈褐色或灰白色僵果。枝蔓上发病,初期显水浸状淡褐色病斑,形状不定,病斑多纵向扩展成褐色凹陷的大斑,表皮生灰白色分生孢子器,呈颗粒状,后期病部表皮纵裂与木质部分离,表皮脱落,维管束呈褐色乱麻状,当病斑扩及枝蔓表皮一圈时,其上部枝蔓枯死。叶片发病多发生在叶缘部,初生褐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逐渐扩大略成圆形,有褐色轮纹。
  
  2 病原物:
    葡萄白腐病的病原物是一种半知菌侵害葡萄引起。
    病菌为无性态为白腐垫壳孢(ConielladiplodiellaPetraketSydow[3]),半知菌亚门垫壳孢属。病部长出的灰白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壁较厚,灰褐色至暗褐色,大小为118~164×91~146μm。分生孢子器底部壳壁凸起呈丘形,其上着生不分枝、无分隔的分生孢子梗,长12~22μm。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单胞、卵园形至梨形一端稍尖的分生孢子,大小为8.9~13.2×6.0~6.8μm。分生孢子初无色,随成熟度的增长而逐渐变为淡褐色,内含1~2个油球。有性阶段为白腐卡尼囊壳(Charriniakiplokiella(Speq.)VuakaetRavaz),属于子囊菌亚门卡尼囊壳,我国尚未发现。此外,病菌有的还能产生一种小型分生孢子器,有人称为“性孢子器”,其中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大小为4~6×1.5μm,无色,短棒状,中部膨大。还有一种孢子类型,不生在孢子器中,直接产生在无色、分枝且很长的分生孢子梗上(长180~200μm)。这种分生孢子(6~8×3~4μm)的形态和分生孢子器内的分生孢子相似。  
  3 病菌生长习性:
    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5~30℃,最高35℃,最低5~12℃。分生孢于在13~34℃间均能萌发,在空气湿度达饱和状态下,萌发率可达80%。分生孢子器内的分生孢子,在自然界比较干燥的情况下,能保持生活力8~10个月;如果保藏于实验室内,能保持生命力达7年之久。故分生孢子对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有着很强的抵抗力。分生孢子萌发需要少量糖分的刺激,所需糖分,最低含量为0.01%,最适为2%,在0.001%的糖量中不能萌发。
  
  4 发病因素:
    果园白腐病发生与雨水有密切的关系。雨季来得早,病害发生也早,雨季来迟,病害发生也迟。果园内发生此病后,往往每逢雨后,就会出现一度发病高峰。一般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由于白腐病菌是从伤口侵入的,所以一切造成伤口的条件都有利于发病。如风害、虫害及摘心、疏果等农事操作,均可造成伤口,有利病菌侵入。特别是风害的影响更大,每次暴风雨后常会引起白腐病的盛行。
  
  病害的发生与寄主生育期关系密切。果实进入着色期与成熟期,其感病程度亦逐逝增加。
  
  果穗的部位与发病也有很大的关系。据调查,有80%的病穗发生在距地面40厘米以下的果穗上,其中20厘米以下的又占60%以上。这由于接近地面的果穗,易受越冬后病菌的侵染,同时下部通风透光差,湿度大、容易诱发病害。
  
  5 病害循环:
    病菌以分生孢于器及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果园表土中和树上的果穗、叶片和枝蔓的病残体,都可成为病害的初次侵染源。在土壤中越冬的病茵,一般以在地表面和表土20厘米以内的土壤中为多。病果落地后一般不完全腐烂,其上病菌有些可以存活4、5年。干燥病果的基部有一个结构紧密的菌丝体,称为“壳座”,这种器官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壳座”越冬后,能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经伤口侵入引起初次发病。以后又于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器,散发分生孢于引起再次侵染。一般从6月上、中旬开始,直至果实成熟期,在果园中病害会不断发生。秋末病菌又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过冬。
  
  6 发病规律:
    此病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组织上越冬并能以菌丝在病组织内越冬。散落在土壤表层的病组织及留在枝蔓上的病组织,在春季条件适宜时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可借风雨传播,由伤口、蜜腺、气孔等部位侵入,经3—5天潜育期即可发病,并行多次重复侵染。该病菌在28—30℃,大气湿度在95%以上时适宜发生。高温、高湿多雨的季节病情严重,雨后出现发病高峰。在北方,自6月至采收期都可发病,果实着色期发病增加,暴风雨后发病出现高峰。在南方,1991年在苏州调查,谢花后7天(6月10日前后)始见病穗,出现第一次高峰;成熟前10天(7月10—15日)进入盛发期,为第二次高峰,以后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每次雨后便可出现一次高峰。近地面处以及在土壤粘重、地势低洼和排水不良条件下病情严重。杂草丛生、枝叶密闭或湿度大时易发病。偏旺和徒长植株易发病。  
  7 防治措施
    
     田间管理
  
  (1)选择抗病品种:在病害经常流行的田块,尽可能避免种植感品种,选择抗性好、品质好、商品率高的高抗和中抗品种。  
  (2)增施有机肥:增施优质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培养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株根系发达,生长繁茂,增强抗病力。
  
  (3)升高结果部位:因地制宜采用棚架式种植,结合绑蔓和疏花疏果,使结果部位尽量提高到40厘米以上,可减少地面病源菌接触的机会,有效地避免病源菌的传染发生。
  
  (4)疏花疏果,根据葡萄园的肥力水平和长势情况,结合修剪和疏花疏果,合理调节植株的挂果负荷量,避免只追求眼前取得高产的暂时利益,而削弱了葡萄果树生长优势,降低了葡萄的抗病性能。
  
  (5)精细管理:加强肥水、摘心、绑蔓,摘副梢、中耕除草、雨季排水及其它病虫的防治等经常性的田间管理工作。
  
  (6)搞好田间清洁卫生:生长季节搞好田间卫生,清除田间病源污染和侵染物,结合管理勤加检查,及时剪除早期发现的病果穗、病枝体,收拾干净落地的病粒,并带出园外集中处理,可减少当年再侵染的菌源,减轻病情和减缓病害的发展速度。
  
  药剂防治
  
  (1)无公害防治:发病初期,使用相关杀菌农药稀释喷雾,每5—7天喷施1次,喷药次数视病情而定。病情严重时,加入大蒜油15ml,兑水30斤进行全株均匀喷雾,3天一次,连用2到3次。
  
  (2)土壤消毒对重病果园要在发病前用50%福美双粉剂、硫磺粉1份、碳酸钙1份三药混匀后撒在葡萄园地面上,每亩撒1~2公斤,或200倍五氯酚钠、福美砷、退菌特,喷洒地面,可减轻发病。
  
  (3)生长期的喷药防治开花前后以波尔多液、科博类保护剂为主,以后根据病情及天气情况,每隔7-15天喷一次。第一次喷药应掌握在病害的始发期,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以后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3~5次,直至采果前15~20天停止。喷药时要仔细周到,重点保护果穗。喷药后遇雨,应于雨后及时补喷。广谱药剂有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粉剂1500倍液等。

         [4]最新药剂选用【控白】800-1200倍液;30%醚菌酯1200倍液,75%百菌清500-600倍液;56%嘧菌酯百菌清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和64%杀毒矾700倍。必须在发病前1周左右开始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10~15天喷1次,多雨季节防治3~4次。
 
 
[ 植物技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植物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湘ICP备17000155号-1
免责声明:本站提供葡萄种植_刺葡萄_林果网_药用植物_花卉网_农资网_植物网等相关资讯,本站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者负责,本站不承担任何保证和责任!
版权申明: 1、凡本站注明“特色植物网”的文/图等需经本网书面授权方可使用,并注明“作者:特色植物网”。 2、本站未注明"特色植物网”的文/图等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篡改为"稿件来源:特色植物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3、本站转载资料旨在积累资讯供自我学习与研究.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跟我们联系或通知我们立即撤除。邮箱:9979052@qq.com 4、其他版权事项请参看:版权隐私
地址:湖南省娄底市乐平街道办事处秀石街大同沁园小区 邮编 417000  技术苗木合作E-mail:9979052@qq.com 技术苗木合作QQ:9979052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