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季节,省农业厅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正在田间对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陈俊培育的早熟无核新品种“早康宝”进行考察,当委员会成员问及新品种取名的由来时,在场的人顿时沉默了。
原来,陈俊并没有参加这次品种审定考察,两个多月前的一次例行体检,53岁的优秀共产党员陈俊被查出胸腔积水,确诊为肺癌,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课题组成员将他培育的新品种命名为“早康宝”,是他们对陈老师的祝福。
果树育种周期长,一个品种的培育,从杂交、育苗、筛选到鉴定,往往要15至20年,育种专家的生命对其而言,太短暂了
1982年,大学毕业生陈俊因成绩优异被我省著名葡萄育种专家欧阳寿如点将,来到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开始了他的工作生涯。在欧阳老师的眼里,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但刻苦勤奋,而且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忘我的热情。
果树育种周期长、难出成果,从杂交、育苗、筛选到鉴定,一个品种的培育,往往要15至20年。为了能在研究中节约时间,陈俊从入所的第一天起,就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办公室、实验室和基地,白天下地看苗子,晚上实验室看细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俊曾对他带的研究生感叹:“人的一生,对于果树育种来说,太短暂了。”
1991年,所里电压不正常,为了不耽误工作,陈俊将寻找加倍染色体的工作转移到晚上,当他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高倍显微镜下找到一个多倍染色体时,忘情地给课题组的所有成员打电话,完全忘记了当时已是凌晨3时。
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现任所长田建宝是陈俊大学时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又一起进所工作。他说:“果树所是农科院地理位置最偏僻、生活条件最差的一个所,25年来,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同事走了一茬又一茬,但陈俊就为果树所奉献了他的全部。”
大人苦点累点还好说,可所里没有中学,孩子小学一毕业就得到离家十几公里的太谷县城读书,整整六年,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地骑着自行车接送孩子。有一次陈俊和田所长聊天说,现在做梦,还老梦见自己在拼命地蹬车。
陈俊的爱人李蓉说:“课题组经费少,好多药品、器具不全,为了不影响正常科研,他四处借,借不下就自己掏钱买,买不起,趁其他组晚上休息的时间用。”
助理研究员赵旗峰告诉记者:“别看陈老师平时对我们很严厉,可2004年9月,南开大学有一个‘生物技术’短期培训班,他让课题组的年轻人全去学习,9月份正是葡萄田间调查、果实鉴定、性状观察的最佳表现期,他硬是一个人起早摸黑地完成了全部工作。”
难怪当他得病的消息传到所里时,许多人都流着泪说:“陈老师实在太累了。”
而医院里,陈俊给记者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痛苦和恐慌,而是无奈:“我只是放心不下正在做的课题和刚接手的育苗项目。”
“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我的葡萄新品种会像地下的土豆似的,只要去挖,就一嘟噜一嘟噜地冒出来。”
决定住院的前一个晚上,陈俊对爱人说:“你问问大夫,我还有多长时间,我得赶着把以后研究的思路整理出来,品种和项目也要赶紧审定和验收。”他不无遗憾地说:“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我的葡萄新品种会像地下的土豆似的,只要去挖,就一嘟噜一嘟噜地冒出来。”
陈俊的助手杨明霞介绍,陈老师将常规育种与化学诱变育种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秋水仙素诱导葡萄多倍体,相对于传统育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但缩短了育种周期,而且将成功率由万分之一提高到了3%-4%。
专家在审定时认为:陈俊采用此方法培育的早熟、大粒、四倍体欧亚葡萄“早黑宝”的品质、综合性状优于目前国内其他早熟品种,填补了国内该品种的空白,该项研究曾获山西省2004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接下来的多倍体育种实践中,陈俊更加不知疲倦地完善多倍体化学诱变育种方法,他扩大选择范围,加大人为选择强度,去年9月,继“早黑宝”之后,再次成功培育的葡萄新品种“秋红宝”又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
从一个好学的大学毕业生,到国内知名的葡萄育种专家,25年来,陈俊先后主持过9项省级重点课题、2项部级课题,培育了4个葡萄新品种,审定了2个葡萄品种,获得的6项科研成果中,有5项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05年,陈俊获得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正当课题组的成员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摩拳擦掌准备再攀科研高峰时,却传来陈俊病倒的消息,仿佛一记闷棍,打在大家的头上。
能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在最短的时间里转化为生产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撑,陈俊无疑是最优秀的
肿瘤医院的病房里,每天去看陈俊的人络绎不绝,有朴实厚道的农民,有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还有为官一任的地方干部,同病舍的病友都忍不住冲李蓉打听:“你们家老陈是干什么的?”
记者采访期间,就正好碰上前来看望陈老师的太谷县委书记郝耀平。李蓉介绍:“他们是老朋友了。”
1995年,国内葡萄育种泰斗贺普超教授邀请陈俊到西北农业大学读他的硕士研究生,陈俊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然而1996年,太谷县为了争取一个港商投资的葡萄酒酿造项目,专程去西北农大请陈俊回来为项目提供技术支撑,想到项目可能给太谷农民带来的实惠,陈俊毅然放弃学业回到了果树所,接下了为怡园酒庄培育葡萄苗的任务。
为了保证法国葡萄苗能在太谷顺利安家落户,陈俊每天都灰头土脸地和工人们在基地摸爬滚打,那时没有卷帘机,他每天5点多就起床,跑到地里卷帘子,遇到天气不好,就干脆住在大棚里,日夜守护着他视若珍宝的苗子。
对太谷县的葡萄种植户们,陈教授的手机、宅电是公开的,谁家的苗子生病了,谁家葡萄的产量不高,什么季节苗子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他都不厌其烦地讲解。到了基地,又总会被种植户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住,问个不休。
通过基地选择、规划、快速育苗、密植栽培、早期丰产、优质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综合运用,陈俊已经帮助太谷县任村乡、汾阳等地建设酿酒基地5000亩,培育苗木200万株,移栽成活率达99%,实现了当年育苗、当年成园,经济效益上千万元的成绩。
2002年,经过公开选拔,陈俊走上了果树所领导岗位,成为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所长。
结合所里的成果优势和土地优势,陈俊还多方筹集资金,以近年培育的葡萄新品种为基础,在短短几年中,建成日光温室三十多座。同时,他所领导的课题组已形成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为所里创收达200多万元。
陈俊病倒的时候,刚接手一个葡萄酒基地1000多亩的育苗任务。住院的前一天晚上,田间管理组长李国庆还接到他的电话:“大棚的水管坏了,要记得修。”
7月27日,结束了第一疗程治疗回到果树所的陈俊,第一件事就是到基地去看他的杂交苗。
他惦记着,乡宁县投资上亿的葡萄酒厂,从基地规划、育苗、种植、定植、管理,成套的技术都要他负责;怡园酒庄万亩葡萄基地五年扩建规划已经做好,马上进入实施阶段;所里与太原星火科技发展中心签订了育苗技术的服务协议,许多农民等着要苗子……
“能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在最短的时间里转化为生产力,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撑,陈俊无疑是最优秀的,而他对事业痴迷热爱,对工作求真务实,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品格,更是我省农业科研工作者的一个缩影。”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邢亚静动情地说。
采访结束时,走进陈俊的办公室,一摞摞的书依然整齐地排在简陋的书桌上;做实验时用的一些仪器,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窗台上,主人最喜爱的君子兰生机盎然。课题组的同志说,每天都有人过来打扫,有时还不止一次,大家每天都在盼着陈老师早点回来……
本报记者白续宏 本报通讯员王志峰 范晓军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