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发病症状
在春季、夏季多雨、潮湿的地区,霜霉病发生严重。冬季和春季冷(没有雪)的地区,会抑制霜霉病发生。
霜霉病可以危害、浸染葡萄的任何绿色部分或组织,但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花序、花蕾、果实、新梢等),造成叶片早落、早衰,影响树势和营养储藏(果实、枝条、根系), 从而成为果实品质下降。霜霉病也是造成葡萄冬季冻害(冬芽、枝条、根系)、春季缺素症、花序发育不良等的重要原因。霜霉病发生早,危害嫩梢,嫩梢扭曲、死亡;危害花序和小幼果,造成整个或部分花序(果穗)干枯、死亡,或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加重或引起中期气灼病、后期干梗等。主要症状:
(1)叶片:霜霉病危害叶片,初期为细小、淡黄色、水浸状的斑点,而后在叶正面出现黄色或褐色、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病斑,背面形成白色、密集、棉团状霉层。叶片的老化程度不同(嫩叶、中等、老叶)、被侵染的时间长短不同,正面病斑的颜色会有不同:油状浅黄、黄、红褐色;病斑的形状也有不同表现:没有边缘叶斑、发展为被叶脉限制的角斑状。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连在一起,叶片焦枯、脱落。见下图:

(3)花蕾、花、幼果:最初形成浅绿色病斑,之后颜色变深,呈深褐色。开花前后造成落花落果。大一些的幼果,感病初期,病斑颜色浅,为浅绿色,之后变深,变硬,随果粒增大形成凹陷病斑,天气干旱、干燥时,病粒凹陷、僵化、皱缩脱落。


二、发病的条件
葡萄霜霉病的病原菌是Plasmopara Viticola(Berk. et Curtis.) Berl et de Tomi,,属真菌,是专性寄生菌。发病条件主要有三方面:
1、园地有霜霉病病原菌。上年度霜霉病病原菌,主要以卵孢子在落叶中越冬。冬季雨雪多、大雪覆盖的地区和年份,霜霉病越冬基数高。卵孢子在自由水温度达到11℃时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通过雨水飞溅传播到葡萄上,成为春天的最初传染源,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2、湿度和水分是发病的主要因子。孢囊梗、孢子囊的形成,需要95%~100%湿度。霜霉病的发生及发生程度是由湿度和水分决定的。任何使水分和湿度增加的因素,都会导致霜霉病发生。潮湿的冬天,卵孢子越冬基数(成活率)高;潮湿的春天导致发生早;夏季雨水不但提供了爆发的条件,而且会刺激新梢、幼叶的生长和组织含水量的增加,使植株更加感病(抗病性降低),从而导致病害流行和大爆发。春、夏季节雨水、多雾、露水多,成了诱发本病的主要原因。
3、温度。霜霉病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2~25℃,一般在10~30℃,高于30℃或低于10℃都会抑制霜霉病的发生。在初夏、秋季雨水多、温度又适宜,因而也就成了霜霉病的高发季节。
霜霉病的侵染一般发生在早晨。自侵染到发病(出现症状)需要4天,但由于叶片的老化程度不同、品种不同、温度和湿度不同,出现症状前的潜育期长短也会有区别,一般为4~13天,甚至超过20天。
三、防治措施
1、搞好田间卫生,清除田间的病残组织,如枝蔓上的病芽、病
叶、修剪下来的病枝、病果粒等,是首要的、第一位的防治措施。尤其要清除越冬菌源,减少病原菌越冬基数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2、加强温度和水分的控制。任何降低湿度和水分、减少病原的措施,都能减少或降低霜霉病的发生或发生几率,包括采取避雨设施栽培、完善排涝体系、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叶幕,通风透光性良好;夏季控制副梢量等)等具体措施。
3、抓好预防用药和及时治疗用药。防治葡萄霜霉病的优秀药剂有:
1)保护性杀菌剂:
(1)78%科博:使用剂量600~900倍。在病害的关键期,如雨季,使用2~3次;在病害危害的的关键点,如花序分离期、落花后使用;见到病斑后与内吸性药剂混合使用或使用内吸性后再使用。使用间隔:10天左右1次。
(2)波尔多液:使用1:0.5--1: 200—240倍。套袋葡萄套袋后、大幼果期、葡萄采收后等可以使用。雨季8天1次;干旱时15~20天1次。
(3)80%必备:使用400~500倍,开花前后、雨季都可以使用。
(4)50%福美双:600~800倍,发芽前可以使用;(耐药品种)发芽后到花序分离可以使用;使用套袋葡萄套袋后、采收后使用。
(5)80%喷克:800倍,开花前、开花后使用。
(6)80%代森锰锌:600~800倍,大幼果期或采收后使用。
(7)霜脲氰:一般是与代森锰锌混配的72%或36%可湿性粉剂,也有25%或50%纯的霜脲氰可湿性粉剂。霜脲氰具有渗透性,在药剂喷洒到的地方,能进入葡萄植株内部,杀菌和抑菌。72%霜脲氰使用800~1000倍。
2)内吸性杀菌剂:
(1)50%烯酰吗啉WP,商品名:科克,具有优异的内吸传导性, 667.7㎡使用剂量为50克(制剂)、3500倍,均匀周到喷药也可以使用800倍(使用比较少的药液)。
(2)氟吗啉:与代森锰锌的混配制剂,制剂60%氟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667.7平方米使用量120克制剂,一般使用1200~1500倍。
(3)缬霉威:66.8%缬霉威锰锌可湿性粉剂,使用700~1000倍。
(4)苯基酰胺类,如恶霜灵、苯霜灵、呋酰胺等。是霜霉病的特效内吸治疗性药剂,可以与喷克等保护性杀菌剂混合使用,减缓抗性产生、增加药效。
(5)三乙磷酸铝(乙磷铝、病霜灵),80%可湿性粉剂,使用600倍。
(6)霜霉威,72.2%水剂,使用剂量为1000倍左右。
防治霜霉病,雨季要进行规范防治,即10天左右使用1次杀菌剂,一般以保护性杀菌剂为主。发病初期,一对发病中心重点防治。
冬季雨雪比较多的地区,发芽后至开花前,是重点防治时期之一;冬季干旱、春季雨水多,要注意花前、花后的防治;一般情况,应注意雨季、立秋前后的防治。喷洒药剂要均匀、周到,重点部位是叶片的背面,但同时要注意开花前、后喷洒花序和果穗。
(协会秘书处整理)
作者:协会秘书处 来源:协